男子漢大丈夫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南唐“李煜亡國”的悲哀

“李煜亡國”是一個真實的史實。

說的是南唐末代皇帝李煜登基時,正逢趙匡胤黃袍加身、不斷對外用兵之際,後蜀、南漢相繼滅亡,南唐岌岌可危。

李煜非但沒有圖強自保,反而依舊彙集群臣於朝堂,沉湎於賦詩作畫,對武備之事毫無興趣。直到宋軍殺來,南唐才倉促迎敵。士兵素不習戰,一觸即潰。

可笑的是,宋軍攻打都城金陵時,李煜還在作“櫻桃落盡”一詞,詞未成而城已破。


男子漢大丈夫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南唐“李煜亡國”的悲哀

古建築


做了階下囚的李煜只得發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哀嘆。

作為一名歷覽前賢才情可佳的國君李煜,安而忘危,亡國終恨,甚是可悲!悲就悲在他,鶯歌燕舞,文恬武嬉,不想疆場想詞場,不想沙場想歌場,最終任遭欺凌,亡國滅種。

《周易.繫辭下》中曾反覆告誡世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古人云,“寧可千日不戰,不可一日忘戰”、“寧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說的不無道理。

安而忘危,悲哀的不只李煜,還有自詡為“天朝上國”的大清王朝。

前期,八旗兵枕戈待旦,縱橫馳騁,成就康乾盛世;但後來沉醉於安逸享樂,養尊處優,憂患意識消磨,腐不堪用,武備不修,訓練不實,防務廢弛,導致生靈塗炭,喪權失地,蒙受屈辱。

僅甲午慘敗,中國就被迫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向日本賠償白銀2.3億兩,鉅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

清政府先後3次大舉借債總計3億兩,期限有的長達45年,本利合計6億多兩。真是驚世駭俗,遺臭萬年。

歲月荏苒,扶古思今,安而忘危的悲哀在現實中並不鮮見。受長期和平環境和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影響,很多人當“和平兵”、“和平官”的思想潛生暗長,有的思想麻痺遲鈍、作風鬆懈疲沓,想個人事情多有的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有的搞工作不是下真勁、練實功,而是為了爭彩頭,四面出擊,精力分散;有的為保安全危不施訓、險不練兵,使得工作多年來都在原地踏步;有的出行追求氣派,坐車追求高檔,吃住追求星級,大搞“門面工程”,處處講排場、比闊氣;有的沉浸在GDP的唯論當中,大談經濟強國;有的只重市場不重戰場。說到底,這些都是極其悲哀的,都是安而忘危的表現,都是最危險的禍患,都是亟須直面的弊端。


男子漢大丈夫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南唐“李煜亡國”的悲哀

古建築


目前,世界並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中國周邊形勢也不容樂觀:向東看,有勢力胡搗亂;向南看,有勢力在挑釁;向西看,有勢力找事端;向北看,有勢力很不安。

種種現象表明,誘發戰爭的動因時刻存在,產生戰爭的根源從未消除,“化劍為犁”的時代遠未到來。

作為一名中國人,決不能安而忘危,決不能做悲哀的李煜。

要時時處處不忘打仗。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平時想著戰時、隨時準備戰鬥。

同時,要練好精兵。恩格斯在《德國戰爭短評》中有過精闢闡述:“儘管民族熱忱對戰鬥有巨大意義,但如果缺乏訓練和組織而僅憑熱忱,任何人都不能打勝仗。”


男子漢大丈夫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南唐“李煜亡國”的悲哀

古建築


對此,要勇於向和平積習開刀,要敢於對工作生活中“假把式”“花架子”“練為看、練為比、練為考”說不;要想方設法把潛在的危險搞清楚,把模糊的敵情弄清晰,要練強體能,練精技能,練活戰術,練靈指揮,練好作風。

要審時度勢敢打仗。“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要精準判斷形勢,緊緊抓住戰機,先人一著、快人一步,充滿血性,“膽大包天”,狠下心來,敢於出手,義無反顧地衝上去,哪怕是刀山火海,哪怕付出再大代價。

唯此,方能狹路相逢勇者勝,置之死地而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