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請讓自己避免成為“畫圖的”(上)

設計師,請讓自己避免成為“畫圖的”(上)

​我有個朋友,正直而立,做設計師的行當做了將近十年,現任國內某大型裝飾集團的高級主創設計師,年薪不錯;最近,他跟我說打算換個職業,我並不驚訝,這不是我第一次聽身邊的朋友說起這類想法。他們的理由都很統一:累了,幹不動了。

我還有個朋友,快要不惑的年紀,在互聯網行業深耕了十幾年,從沒接觸過室內設計,她最近總問我一個問題:以這樣的年紀去轉行做設計師到底晚不晚?我和她講:設計師是可以做一輩子的職業。

對於設計這個圍城,兩類人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這並不是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那麼簡單。

在我看來,設計師的累,並不在於身體負荷扛不住了。30歲正值當打之年,體力、精力都處於一個人一生的巔峰期,很多人說的幹不動了其實是畫不動了。可以試想,當你把大腦中的靈感一次次的挖出做場景還原,但卻又在不停的創作與修改中無限循環時,會不會耗盡心力,循環壞死呢?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很多人都把這個結果怪罪到甲方的反覆無常和不專業上,甚至怪罪到生活和創作環境上。雖然我們早早就已經定型為為滿足“甲方需求”而服務,小時候遵循老師和家長,長大後滿足社會和客戶,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甲方,我們早已遠離了天性的釋放。但你是否還能記起5歲的時候,雖然老師也讓你去畫一副正常的夜空,可是你討厭黑夜,於是就讓七彩的太陽為黑晚帶來光明,你讓月亮入睡,讓星星衝你眨眼睛。

其實這不能怪任何人,你不能去做奮不顧身的藝術家,那對大多數人來講都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在設計的路上,只能邊問侯著甲方的祖宗十八代邊微笑著向其詢問“這是不是您想要的效果”?在為業績不斷的奔波過程中,漸漸將設計與圖紙畫了等號,當初想成為設計師的你也漸漸淪為現在“畫圖的”你。

你認為無法堅持只是因為少了兒時無畏的勇氣,其實不然;在長期的學習和培養過程中,你的確鍛鍊和掌握了作為設計師的專業技術層面的技能,但是怎樣才能成為一名你想要成為的那種設計師,還需要其他更深層次思想意識中的東西。

如果你選擇長久做設計這件事,不想只是讓它成為賺錢的工具而快速失去對它的興趣,不妨靜下來聽文叨嘮叨幾句。

如今設計師最被業主所詬病的是:設計方案還沒定好,總是讓我交錢、買東西。沒錯,這是公司給你的業績壓力,但要做一個你所想成為的設計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減少自己的營銷屬性

減少並不是消滅。這個很容易理解,行業競爭如此嚴重,你不壓單,整個團隊的付出都將付之東流,你也可能會因為丟單交不起下個月的房租。

減少只是在設計溝通過程中的時間點選擇上做優化,早一點和晚一點的關係。也就是在客戶完全信任你之前,認真做服務、做設計,別提錢。為了設計實用性和設計效果,融入你所認可、客戶可以接受的產品,讓它們成為方案的一部分,就和賣貨是兩碼事了。畢竟到頭來,方案還是要依託於產品來實現的。

從家裝行業引入設計師這個角色以來,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間,營銷是一直圍繞著設計師的負面話題,這也是家裝室內設計很難融入到整個設計行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不夠純粹。但這並不影響家裝設計師可以做出好的案例,一切的核心,還是在於人,也就是你、我、他的共同努力。就像前文所說,不做奮不顧身的藝術家,但更不要做業績的奴隸。營銷能為家裝室內設計師帶來很多東西,卻也是最容易讓從業者迷失自我的東西。記住作為設計師的性格:有所為有所不為,你的行為就是你們共同的生存環境。


現在請認真思考然並回答我下面的問題:如果你想要做好一件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

我想你很有可能會給出這個答案:找出“為何做?誰來做?做什麼?怎麼做?”......可能還有完善版本的加上另外這個答案:“何時做?何處做?做到什麼程度?”。沒錯,能答出來不但證明你設計學的不錯,同時市場營銷也入門了,這是二戰時期美國陸軍兵器修理部提出的經典的5W2H分析法,可以最快速、簡單、清晰、有效的給出如何來做好一件事的方法。

不過我今天並不打算給大家普及這個方法。

在一般領域,此方法無可厚非,甚至在設計領域它也能足夠支撐你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為業主做出效果漂亮、功能完善的設計方案。但距離傑出設計師,還有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步之遙。

5W2H分析法只是達到了充分發現業主需求的層次,它讓設計師得到了一個目標明確的任務,去為之努力,完善它完成它,直到任務結束,就再去用它接下一個任務再完成,如此往復循環,最終的結果就是循環壞死。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路人玩遊戲,如果只是讓你推塔打基地,估計玩兩局就會覺得沒意思了;但一旦有了玩家之間的對抗,有了double kill和triple kill的榮譽加持,這個遊戲就真正有了靈魂。

言歸正傳,以滿足業主需求的任務式設計只會跟隨設計流行趨勢而隨波逐流,難以形成獨有的設計風格和設計語言。一個好的設計作品的靈魂是主題——設計的初衷和靈感的來源,有了它,設計師在對格局構建、空間利用、色彩拿捏、產品選擇上才能跳脫出模仿的侷限,也才可以真正將自己的想法融入設計之中。這也是科班生與半路出家之間最大的技術屏障,一個擁有靈魂,一個只有皮囊。

所以,不妨試著去尋找主題,然後延展它,將它融匯貫通到業主需求的各個層面,最後再形成設計方案。這種設計習慣的養成,也有利於設計師自身設計風格的建立。這是文叨嘮叨的第一個主題:從用戶的角度發現需求,從設計的角度挖掘主題

作為設計師,你一定遇到過以下情景。

朋友說:“哥們,我要結婚了。”

你回答:“恭喜啊,什麼時候?我給你包個大紅包。”

“紅包先等等,辦事兒還得有一段時間,得先把房子裝修了。”朋友頓了一下,用疑惑的語調問:“你還在做設計師呢吧?哪天吃頓飯,順便幫我看看怎麼弄唄。”

“............好。”你猶豫了片刻,只回了一個字。

這時,你的腦海中所想的並不是多年的同窗情,而是質疑自己的職業為何如此被低估;同樣是作為靠知識儲備和腦子混飯吃的職業,律師就高尚得多了,絕對沒有哪個朋友會問是不是還在做律師,也絕對不會提出以一頓飯的代價換取一個順便的案件代理。

這是很無奈的結局。在國內,尤其是長江以北地區,由於消費意識和買方市場的環境所至,大多數設計師是沒有尊嚴的。甚至在老百姓看來,理髮師的尊嚴指數都要高於設計師,這又是為何呢?

第一,老百姓更願意為有形服務買單而不是無形產品。這也決定了有形的付出更容易獲得認可。就比如理髮師,他在20分鐘的時間內可以讓髮型煥然一新,產出效果是看得到摸得著的;而作為設計師,當你伏案連續工作20個小時之後,終於把格局規劃、空間佈置、設計風格、產品搭配等構想濃縮成一張圖紙的時候,客戶往往會說一句話:這能實現嗎?也沒多大變化啊。

第二,老百姓更願意以主觀意願去更多參與到顯性專業壁壘較低的服務中。室內設計就屬於這種情況,顯性專業壁壘較低可是隱性專業壁壘高的離譜。簡單點說,客戶可以從互聯網上找來相似戶型的圖片進行空間COPY,但設計主題、空間構造、產品熟知度、居住習慣等內部邏輯是COPY不了的,而這些“面子工程”就是最易被參與的顯性專業壁壘部分。海量的數據也導致了客戶朝三暮四的設計想法,今天這個好看,明天那個漂亮,但到底哪個適合,如何取捨,就說不明白了;而一旦無法做出決定開始糾結的時候,就會從心理上表現出對外的挑剔行為,直到設計師把客戶說服,隱性專業壁壘作用得到發揮才算終了。這也是為什麼有經驗的設計師會說:改了很多稿方案,往往用的還是第一稿。

回到本文的主題,文叨要講的第二點是:作為知識產權,設計需要尊嚴。雖然尊嚴的形式有很多種,但究其本質都是付出得到回報和認可,從而獲得對等的服務關係與地位。在室內設計領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為設計付費。

探究中國式的尊嚴,其實往往都是從付費開始的。它貫穿了衣食住行的各個層面:拿LV的比拎塑料袋的有尊嚴、吃米其林的比擼串的有尊嚴、住別墅的比租房的有尊嚴、開勞斯的比擠地鐵的有尊嚴......而同樣的才華之下,收設計費的可以當總監佔據服務話語權的制高點,收不了的只能成為被客戶呼來喝去的小催。

說白了,尊嚴也就等同於面子,誰面子越大話語權就越大,也越能夠引導別人跟著自己的思路走。

如果你已經邁過了可以為付出收取相對應回報的並且能夠持續自漲身價的階段,那麼恭喜你,而接下來的事情,不要為“預算”放低作為設計師的底線,共同創造服務環境,不要做免費和亂收費的幫兇。

未完待續,下期再談。


關注設計雜說,瞭解更多有趣、新潮、透徹的設計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