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了100遍孩子都不聽,是他故意找事?不,是你陷入了超限效應

和一些家長朋友聊天時,發現他們總有這樣一個疑問:“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為什麼他總是表現得很不耐煩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回憶一下自己獨立前的生活。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景?好不容易到週末了,你正在家裡玩手機,媽媽卻在一旁嘮叨,說你的房間太亂,像個狗窩,讓你收拾一下。

本來,就算媽媽不說,你也是打算過一會兒就打掃房間的。可是,聽到媽媽喋喋不休的話語後,你反而不想動了,並故意說出“我就不收拾,我就喜歡亂”這樣的氣話。

你說了100遍孩子都不聽,是他故意找事?不,是你陷入了超限效應

孩子也是這樣。

當孩子做錯了事,或者事情的結果不如人意的時候,他心裡多少也是有點內疚的,也許正暗暗考慮,自己要不要做點什麼。

可是這個時候,如果你忍不住地在孩子旁邊不停地念叨,指責他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孩子就可能變得越來越不耐煩。

膽小的孩子可能只是會在心裡暗暗埋怨,認為家長是小題大做,也不願意改正了;而膽大的孩子可能直接就頂嘴,“你有必要說個不停嗎?”鬧得不歡而散。

你說了100遍孩子都不聽,是他故意找事?不,是你陷入了超限效應

為什麼嘮叨會讓人變得不耐煩,讓溝通變得更困難呢?

其實,嘮叨導致不耐煩,是有一種心理原因的,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超限,顧名思義,就是“超過了某種極限”。在心理學上,超限效應是指,當我們接收到的東西超過了心理能承受的極限時,內心就會產生不耐煩或逆反的情緒。

究其本源,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超限效應,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是身體為了保護我們的身心狀態,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

超限效應雖然不可消失,但也不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需要一定的引發條件。瞭解這些條件,對我們的溝通至關重要。

你說了100遍孩子都不聽,是他故意找事?不,是你陷入了超限效應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引發超限效應呢?

心理學家米勒認為,持續時間較長的過量刺激容易引發超限效應。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米勒做了一個張貼廣告畫的實驗。

米勒在大學宿舍的公共牆面上,按照一定間距,貼了30張廣告畫。然後,刻意控制了張貼廣告畫的時間:一部分廣告畫持續張貼2天,另一部分則張貼了3天以上。

隨後,米勒就大學生對這些廣告畫的喜愛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當廣告畫張貼時間在2天以內時,大學生的評價多為積極與正面的;而當時間張貼時間持續3天以上時,評價也變得消極與負面。

實驗結果驗證了米勒之前的想法,過量的刺激的確會導致內心產生厭煩、逆反等負面情緒。

你說了100遍孩子都不聽,是他故意找事?不,是你陷入了超限效應

我們可以想象到,當廣告畫張貼的時間超過了大學生能接受的時間長度時,大學生對廣告的好感度就直線下降了。

想想也是,當一開始看到廣告畫時,可能會增加我們對產品的熟悉度,引發好奇心和購買慾。可是,當每天都看到相同的廣告時,我們對廣告的厭煩程度就會增加,甚至開始懷疑產品質量不好,要不然怎麼天天做廣告?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嘮叨會讓孩子產生不耐煩的情緒?是因為對孩子而言,嘮叨就是一種過量的語言刺激。

對於家長的話,一開始比較適量,孩子還能聽進去。可後來重複的次數多了,演變成了嘮叨,超過了孩子內心的承受能力,就會引發超限效應,讓孩子變得不耐煩,甚至逆反。

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我們一定要避免超限效應,否則就有可能陷入“孩子不聽話,父母嘮叨——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的怪圈中。

你說了100遍孩子都不聽,是他故意找事?不,是你陷入了超限效應

在和孩子溝通時,要如何避免超限效應呢?

首先,溝通問題就事論事,使用非暴力溝通

在和孩子溝通一些問題時,不少家長一開始還能比較理智,可是說著說著,就容易被情緒控制了。結果,想說的話沒說完,反而先和孩子吵了起來。

比如,孩子考試成績沒考好,害怕被批評,便撒謊說考試結果還沒出來。結果你從老師口中得知,孩子這次考得並不好。

此時,你可以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立刻拆穿了孩子的謊言,氣憤地說:“你看看你,考試沒考好也就罷了,居然還學會撒謊了!就你這樣子,別說上大學了,恐怕連考上高中都難……”

一種是使用非暴力溝通,分為4步:

(1)說出你看到的事實:

寶貝,剛才你們老師找我談話了,原來關於考試成績,你並沒有和我說實話。

(2)說出你的感受:

我感到有些難過,因為我很重視你的品德培養。我感到很疑惑,你為什麼沒有和我說真話?是因為你對自己比較失望,還是怕我會罵你呢?

(3)說出你的需求:

媽媽很愛你,也希望你能和媽媽親密無間,有任何問題,都願意和媽媽傾訴。

(4)說出具體的請求:

媽媽希望,下次再出現類似的情況時,你可以坦誠地和媽媽溝通。如果你無法當面告訴媽媽,可以給媽媽發信息,或者留紙條。

很顯然,第一種做法會引發爭吵,而第二種方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平和的、坦誠的溝通方式,可以讓雙方就事論事,避免因為情緒破壞了親子關係。

你說了100遍孩子都不聽,是他故意找事?不,是你陷入了超限效應

其次,下達指令簡單明瞭,具體到行動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往往抓不住重點,東一句西一句,自己都不知道想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又怎麼可能執行到位呢?

比如,你看到孩子寫作業拖拉,就會忍不住嘮叨,不是誇獎隔壁的小明一早就寫完作業了,都不用家長操心;就是指責孩子寫作業時東張西望;不是責備孩子書桌上放了太多沒用的東西,容易讓人分心;就是批評孩子不該在寫作業時喝水、上廁所。

你說得是舒服了,這是這麼顧左右而言他,嘮嘮叨叨,孩子卻聽得一臉懵,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麼,難怪會感到不耐煩。

所以,我們要注意,下達的指令要簡單明瞭,讓孩子有一個清晰的方向。比如作業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等。

你說了100遍孩子都不聽,是他故意找事?不,是你陷入了超限效應

最後,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調整溝通方式

有時候,儘管家長掌握了一些溝通方法,可一看到孩子,就容易把這些方法都拋之腦後,嘮嘮叨叨說個沒完,這是非常危險的。

怎麼知道自己在嘮叨呢?不用學習什麼高深的技巧,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表現得很不耐煩,那就意味著你需要調整溝通方式了。

比如,一看到你說話時,孩子總是心不在焉:不是扯自己的衣服、頭髮,就是玩自己的手指,要麼就是眼神空洞的看向別處。

而當你向孩子提問時,發現孩子不願意開口交流,又或者雖讓回答你了,可是語氣有了明顯的變化。

這些變化,就是信號,提醒你需要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不小心又喋喋不休了。然後,及時打住,避免觸發孩子的超限臨界點,引起超限效應。

你說了100遍孩子都不聽,是他故意找事?不,是你陷入了超限效應

“和孩子說話時,孩子為什麼總是表現得很不耐煩?”對於這個問題,相信你現在已經瞭解了,是因為——超限效應。

想要避免超限效應,需要注意三點:首先,溝通時要就事論事,使用非暴力溝通;其次,下達指令要簡單明瞭,具體到行動;最後,要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調整溝通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