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是怎麼傳輸到用戶的呢?

電能不僅是工業的引擎,也是居民消費領域的必需品,近代法拉第,赫茲,麥克斯韋等優秀的科學家發現了電磁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特斯拉,愛迪生,貝爾等優秀的發明家推進電氣工業化革命,帶領人類邁入電氣化時代,那麼你知道電能是怎麼傳輸的嗎?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熟悉熟悉。

首先,大自然界的各種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電能也不例外。電能的產生可以依賴於化石能源,如煤,天然氣,也可以依賴於清潔能源如水,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現階段,我國對於化石能源的依賴還是較高的,百分之70的電能還是依賴於化石能源。有了這些能源,怎麼生電呢?這就涉及電磁感應定律了,電能生磁,磁也能生電,那麼只要加上勵磁,再去切割磁場,不就能生電了嘛。所有的發電機都是基於這個原理,火電廠的汽輪機就是被煤燒熱的水蒸氣推動轉子旋轉切割磁感線產生電的,水電廠的水輪機是被水的勢能轉化的動能推動產生電的。發電機發出的電一般是6、10或20千伏

那麼發電機發出的電能直接傳輸到用戶嗎?當然不行,由於電壓等級低,那麼在傳輸一定容量的功率時,電流比較大,在線路上的損失大,太不划算了,尤其是我國地理範圍大,這樣更不行,於是呢,在發電廠一般會有升壓變將發出來的電變為500千伏或者220千伏。

電力是怎麼傳輸到用戶的呢?

由於電壓等級高,需要架設高塔和輸電線,輸電線帶著電,可是鐵塔是地電位,這兩者之間需要絕緣,所以用絕緣子將二者隔開,我們在路邊看到的鐵塔,很多是3條線架設的,那就是三相供電,提高輸送容量。有時候1條線分兩根,那是220千伏電壓等級,有的分4根,那是500千伏電壓等級。鐵塔頂端通常還有兩條線平行架設,那是地線,也叫避雷線,是為了防止雷擊而設置的。有了高電壓輸電,線路損耗就小多了,現在我國甚至增加了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和正負800千伏直流輸電,大大增加了輸送容量,為東部沿海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電力是怎麼傳輸到用戶的呢?

電能輸送到城市裡需要用啊,可是等級太高了呀,所以又建設變電站將電壓等級降下來,一般市級供電都是從220千伏變電站變到110、35和10千伏。35千伏和110千伏最終還是要變到10千伏,變電部門管轄的電壓等級最低是10千伏,為了實現電壓等級變換和電能分配傳輸,各地市都有很多變電站,根據負荷大小不同數量有多有少。

電力是怎麼傳輸到用戶的呢?

10千伏的電傳到各個小區或者鄉鎮供電所,已經屬於配電範圍了,10千伏的電電壓等級低,農村一般用水泥杆架空線,而城市裡,大部分都是採用電纜送電了。到小區,10千伏的電還是不能用呀,怎麼辦?各小區,鄉鎮供電所都會設置配電所,有時候你在路邊看到的像箱子一樣的小房子,就是配電間了。配電所有配電變壓器,繼續將10千伏電壓變到400V,這是三相電壓,單相是220V,於是千家萬戶就能用電了。

電力是怎麼傳輸到用戶的呢?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電這個東西很神奇。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個笑話,有一次,停電了,大家都在期待趕快來電,於是有個人就說,彆著急,興許電還在路上呢,馬上就來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電能傳輸的速度其實跟光速一樣哦,也就是每一秒30萬公里,所以只要來電了,都是一瞬間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