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未來能否依託人口成為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國家?

luhuanxiang


印度未來能否依託人口成為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國家,這個問題,取決於兩點。

一是怎麼樣算是擁有完整產業鏈。

嚴格來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擁有包括所有行業的完整產業鏈的,所謂擁有完成產業鏈的,也只是相對來說。比如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而形成了一個舉世無雙、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很多人因此認為中國擁有工業的完整產業鏈。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中國的鐵礦大部分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大豆大部分是從美國和巴西進口的。由於中國很多工業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因此大多數關鍵原材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中國的石油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也是非常高的。從很多工業品的產業鏈上游來看,大部分芯片、工業控制軟件、企業管理軟件、關鍵性技術也都仍然掌握在西方國家手裡。特別是在一些高精尖產業上跟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很多高精尖產品都需要進口,比如芯片、高端醫療設備、精密儀器、高端數控機床、特殊材料、發動機、高端軸承等都依賴進口。

因此完整產業鏈只是相對來說,嚴格意義上,中國也沒有所有行業的完整產業鏈,美國也沒有。不能要求印度擁有完整產業鏈。世界是一體化的,大部分行業,如今都高度依賴世界各國在資源、人才、技術、管理上的配合與協作。比如一架波音飛機,有超過400萬個零部件,由分佈在65個國家1500個大企業和15000多家中、小企業協作生產。單憑任何一個國家來完成獨立生產,都有困難。

二是如何從零開始到擁有產業鏈。

印度的情況其實和中國類似,印度人口已經非常接近中國,印度人口在未來十年內超越中國已經是確定性事件了。當印度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其龐大的人口基數,必然對全世界的企業帶來巨大的吸引力,就像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外企蜂擁進入中國設立工廠、分公司一樣。印度並不需要自己來從零建設產業鏈。中國當初用市場換技術,印度也當然會走同樣的路。以前印度市場上的中國手機都是從中國國內生產出口到印度的,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包括華為、小米、OPPO、VIVO、蘋果等手機廠商,還有代工企業巨頭富士康等都在印度設立了工廠,並且不斷在擴大規模。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規則(FDI),該規則要求企業至少有30%的產品要在當地完成生產,在滿足這個要求之後企業才能在印度建立零售業務。印度可以用這條規則或者進口關稅等措施來迫使外國企業把生產工廠搬遷到印度,這樣印度就可以從零開始擁有全產業鏈了。因為擁有十幾億人口,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外商企業自己就會進入印度建立完整產業鏈。而印度的本土企業也會在同外資企業的競爭下逐步發展起來,因為作為民族國家,本國人也都會傾向於支持民族企業發展。

中國的故事必然還會同樣發生在印度。印度也會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印度能在多少產業上建立起競爭優勢,最終能否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則要看印度經濟總量的增長情況。由於中國的先發優勢,印度很難像中國這麼成功。


上林院


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國家世界上也沒有幾個,按照聯合國對全球工業產業劃分,世界產業可以分為39個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目前全球只有中國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之前一些發達國家可能也達到,但由於一些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導致產業空心化,因此就不具有完整的產業鏈,但這並不代表它們沒有能力生產這些東西。

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總量已經超過13.5億,用不了多久就會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那麼印度能否依託人口優勢成為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國家?不排除有這個可能,畢竟想要擁有完整產業鏈,一些小國家基本上是做不到的,體量大也是一個優勢。但僅靠人口優勢就想建立完整產業鏈,那也是痴人說夢,要依靠國家的力量來建設,統籌規劃。



印度的發展模式有別於其它發展中國家,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是最高,只有走向發達國家之後,第三產業才會逐漸超越第二產業成為最大的支柱產業。而印度第三產業卻支撐起了印度經濟的半壁江山。印度製造業並不發達,截止2017年,其製造業增加值只有3895億美元,不到中國的1/9,比韓國還少,佔GDP的比重也只有15%左右,比一些發達國家還要低,相比之下中國的佔比接近30%。

雖然近年來印度越來越重視製造業的發展,還推出了“印度製造”計劃,力爭把印度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目前的不到16%提升至2025年的25%。但這幾年印度製造業的發展仍然沒有多大起色。由此可見,印度想要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錦繡中源


一個國家的產業體系完不完整,好像和人口並沒有線性關係吧?這個世界上還有好多個人口過億的國家,連工業基礎都還沒有。而人口只有數千萬的韓國、德國,產業鏈卻相當完善。這就說明,印度未來能否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其龐大的人口並沒有很大的關係。即使未來形成了,那也不是因為人口眾多的原因。

目前來說印度的產業體系並不健全,尤其是工業體系和人口差不多的中國大陸地區相比,差的十萬八千里。你看他的軍事設備就知道了,就是一個萬國牌,來自哪個國家的都有——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以色列,唯獨國產水平非常低。

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國家,距離發達國家路還非常長,目前處於快速工業化階段。按理來說,非常重視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但從發展結果來看,印度的工業發展確實非常一般。(印度塔塔汽車)

2018年印度工業增加值約為7400億美元,佔GDP的比重只有27%。相比之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這個比重達到了40%。印尼是39%、埃及是35%、越南是34%——遠遠高於印度。甚至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韓國、日本、德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也超過了印度。

個人覺得,印度肯定會在工業上發力,努力建設齊全的產業鏈,但是是過程非常漫長。他想成為發達國家就繞不開工業化這條道路。一般是兩個階段,第一個是擴大大工業規模,第二個是提高工業發展質量。看一看中國走過道路就知道了。(印度製造一首航母,從設計到下水,耗費十年以上。之所以時間這麼長,就是因為工業薄弱)

所以個人的總體判斷是,印度的產業鏈會不斷完善,不斷擴大,但不是因為人口的原因,而是因為工業化的原因。


財經知識局


目前,中國是世界唯一擁有39大類完整工業門類產業鏈的國家,尤其可怕的是,中國不僅全,而且大而強,絕大部分工業門類的產品的產量都居於世界前列。目前可以說,像中國這種的工業巨獸,是人類有史以來空前的。此前的工業強國當中,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只能說具有相對完善的工業門類,但達不到中國這種程度,規模跟中國更沒有辦法相比。

這個工業怪獸會不會也是絕後的呢?有可能。目前來看唯一有可能複製中國奇蹟的,應該是印度,但要真正變成現實,難度是不小的。完整產業鏈這個東西,要培育的話,需要的主客觀的因素很多。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主觀因素來講,是這個國傢俱有實現工業化的強大的國家意志。這一個方面,印度還是有這個意識,特別是莫迪政府,在這方面還是下了很大決心,莫因此也被稱為印度的鄧。印度有比中國更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你不要低估他們建立自己工業體系的決心和意志,看看那連續開發了30多年的光輝戰機就知道了。這種屢敗屢戰,鍥而不捨的精神,還是值得敬畏的吧!😂😂😂

客觀因素來,印度具有一個跟中國一樣,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沒有的優勢,那就是國家體量。國家的體量決定了市場體量(或者市場潛力)。培養跨國公司或者產業鏈,就像養大魚一樣,前提是你要有足夠大的池子。自己的池子才能自己控制,想借別人家的池子養自己的魚是沒戲的,況且別人家的魚比你家的還大,大魚還要吃小魚兒。這是後發國家必須的。舉個例,當谷歌,雅虎已經在世界上發展起來以後,後發國家想在這個領域通過市場競爭培養世界巨頭就幾乎不可能了。唯一的辦法,是關起門來,不允許google yahoo來競爭,用自己市場培養巨頭。等企業足夠強了,在開門與google,雅虎競爭。比如,百度。如果是一箇中等國家或者小國家,你想關起門來培養一個百度是不可能的,因為你的市場就那麼一丁點。所以這個市場體量優勢,是後發國家追趕的必要條件,印度的市場發育程度很低,市場的購買力也不強,但13億人口客觀擺在那裡,市場潛力還是有的。

具備了這個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我覺得以上兩條最為重要,印度都是有,因此,印度建成一個工業大國還是具備最基礎條件。

當然,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條件。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形成,有時候在主要條件具備以後,某幾個具體的非主要條件不到位,也會功虧一簣。如同一臺機器,有1000個零件,只缺那三五個,硬是轉不起來。這方面印度的問題就很多了。

舉幾個比較突出的。(1)主體民族不突出,印度斯坦族不到全國人口的一半,全國有上百種語言。(2)對傳統社會的改造不徹底,宗教迷信盛行,農村就是個半封建社會。(3)聯邦制的政體造成地方權力過大,中央權力不集中。(4)西方政治制度多黨競爭,造成本來就小的中央權力的第二次分散,很難辦成大事,特別是需要持久的大事。(5)全國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土地私有等因素又制約了基礎設施,下一步的建設速度。(6)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即將去的突破,這一技術革命可能是產業轉移路線被截胡,沖銷印度勞動力便宜的人口紅利。(7)東南亞國家的強有力發展競爭,巴基斯坦的軍事對立。(8)穆斯林人口的急劇增長以及與印度教社會的矛盾。這些因素的任何一個一旦爆發,控制不好,就極有可能影響印度的發展進程。


萬里蜀江客


看到這個問答,就不禁讓我想起來前段我們的中興被某邪惡大國在芯片這個關鍵點上“發力”,就如同被人掐住了喉嚨只能任人“欺辱”。韓國半導體行業在世界上不一般的牛,但日本政府對韓國半導體行業高度依賴日本的高純度氟化氫、光致抗蝕劑、氟聚酰亞胺等三種關鍵的半導體材料搞點“小名堂”,打蛇打七寸,就打到了韓國的要害。原因,一樣是在產業鏈的關鍵節點上受制於人。

中興被一時的制裁差點搞“斷氣”

什麼是完整產業鏈?不講抽象的概念,就從現在很多家庭日常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的汽車來說吧。一臺汽車的生產涉及到:鋼鐵、有色金屬、橡膠、塑料、玻璃、電子配件等各分類行業的生產。汽車製造業跟房地產影響力有一比,可以說汽車業和房地產業一樣動一發牽全身。

小馬拉大車,只能是舉步維艱

現在一個小國想獨立依靠自己力量自主的生產汽車,就如同小馬拉大車,是不自量力。你有鋼鐵嗎?想有,先具備從地下挖鐵礦再有冶煉的能力吧。冶煉需要大量的煤炭?一樣要挖再解決怎麼運輸問題。運輸需要汽柴油嗎?遠中近怎麼高效合理的運用汽車,火車、輪船。這又涉及到公路、鐵路、碼頭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在建時,會有很多人的吃喝拉撒需要你操心,這基本就是一環扣一環。所以,小國家和剛起步的國家到這就基本就傻眼了,先不說要有和平的安寧環境,這具備了。你人力夠嗎?你資金有嗎?你人才和技術有嗎?你的組織執行力經得起考驗嗎?你就是勉為其難的上,成本合適嗎?造不如買就會被考慮。久而久之,就這麼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廢了,哪裡還有什麼完整的產業鏈。

建國之初,我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宣傳畫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靠天靠人還不如靠自己。因此,新中國建立之初,毛主席強調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硬是搞起來了39個工業大類,191個種類和525個小類,是地球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齊全的國家。記住,是地球上唯一的、獨一無二的。不論是上天入地,只要地球人需要的東西,就沒有中國人造不出來的。因此,才被人尊稱為“世界工廠”。被這世界工廠的中國人瞄上的,不用多久這產品銷售價就向“白菜價”靠攏。

回到正題,印度未來依託人口,只要作走對路,是有可能成為擁有完整產業鏈地國家的,原因如下。

什麼中國“春運”跟印度的“超運”比起來只能甘拜下風。阿三說:其他東西我沒有,我就人多,你服不服?

1、首先,印度有目前世界第二的13.5億人口,特別具備優勢的是,這些人口中有8億人在35歲以下。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印度不愁就業人口不足,有豐富源源不斷的年輕就業人口。愛追求時髦的年輕人多,意味著誰先搶佔先機,開發了這令人垂涎欲滴的大市場,就會賺的盆滿缽滿。龐大人口帶來的大市場,足以支撐無數處於萌芽轉態下的小公司茁壯成長。

2、改開總師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印度相對我們國家基礎教育水平當然是相對滯後的。但由於印度是人口大國,就是矮子中選高的,一抓一大把是不是?印度的理工大學的畢業生是世界搶手貨。在美國的硅谷,印度裔人混的比華人還好,很多大公司的高層、科技人員印度裔比比皆是。隨著印度的經濟發展變好,這些人迴流印度會越來越多,帶來更多的投資和不同的新理念。

3、印度有那麼多的人,每天“嗷嗷待哺”、要吃飯。有點像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只要是來投資都“飢不擇食”的歡迎。但現在我們進行供給側結構調整,要金山銀山,也要藍天綠水。很多低水平過剩產能要處理,那些高能耗,高汙染的要關閉、轉產、遷移。印度不存在這個,現在還處於有效解決溫飽的階段,所以,高中低行業都會抓。雖然,我們時常對印度的科技水平不敢恭維。比如,印度自己搞的阿瓊坦克和“精雕細琢“”出來的LCA輕型戰機。阿瓊坦克又貴又爛,印度陸軍自己都不想要,提起就想問候那些研發人員的祖宗。精雕細琢35年的LCA,入役之日就是落伍之時。但我們也要看到印度現在可以搞出核武器,有登月計劃,能生產7500噸神盾驅逐艦,還要自產核潛艇和航空母艦,雖然印度的航空母艦已經反覆下水了三次,被我們當成笑料,但人家畢竟在努力的搞是不是?。

4、印度有超乎一流的國際發展環境,美俄日歐中都對印度或軍事經濟都不設防,或經濟不設防,特別是美日歐出於遏制中國發展的需要,會加大對印度的扶持力度,會有更多資金和武器流到印度。沒辦法,誰叫印度是不可忽視的人口大國,有大量的“炮灰”呢?

綜上所述,地球上具備條件搞完整產業鏈的國家只有三個,分別是中國、美國、印度。

中國是目前地球上唯一一個搞成的國家。

靚麗的孟買,象徵著印度前途光明,但後面一樣有黑暗的平民區,意味著印度的道路還充滿著崎嶇坎坷

美國是有能力搞,有錢搞、也有足夠人力搞,但卻走偏了。以前只玩高科技,金融這些可以帶來暴利、掙快錢的行業。至於那些中低端的行業美國無暇一顧。但現在特朗普看到美國工業空心化的弊病,在高聲呼喊製造業要回歸美國。可惜啊!那有那麼容易就回歸了。19世紀像英國那點人口,只搞了不大規模、不成體系的工業化就成為“日不落帝國”,在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可能性。

印度目前是有想法,除了人不缺其他條件樣樣都不足。但假以時日,只要印度走上“正途”,循序漸進並腳踏實地的幹上幾代人,我相信印度是地球上有可能第二個建成完整工業體系產業鏈的國家。


黑白世界瞰天下


沒有完整產業鏈這種說法。只有工業體系完備性。現在世界,工業體系基本完備的只有中國一家。你猜猜印度有可能嗎?還靠人口多?印度子宮這麼厲害,能生出個工業體系?


Beepbug


不可能。本來印度有國土有資源有人。但是官方語言15種,民眾大部分文盲,實際上有20%的人力轉換成生產力的樣子。換句話說印度是用發達的一小部分地區去做工業化,估計最終體量比越南好不好哪裡去。


普林撕燈


如果按照目前媒體所播放了解到的新聞,印度國民基本素質,社會體系,種族歧視等完整這個很難說, 完整產業鏈需要的不僅僅是人口勞動力的需求,也需要更多的知識,人才,技術等等,依託人口是主要關鍵,相關條件也是不可缺少。


Hoyi陸


肯定不行。中國的成功別國可以借鑑,但不可能模仿。印度嘛9因為種姓制度,所以只能“呵呵”!!!


吻你w不驚醒你


我感覺這樣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印度的種族歧視很嚴重,而且貧富差距太過明顯,完整的產業鏈不僅需要人口去生產,還要消費,而大多數的窮苦人是消費不起的,所以就很難拉動經濟的增長,經濟不增長,那麼產業鏈就很難進行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