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有必要讓孩子背《三字經》和《弟子規》麼?孩子完全不懂裡面的含義,只能是死記硬背?

新勢力大P


不僅是一年級,現在很多的幼兒園,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已經是常規課程了。這其中如果說一點好處也沒有是不客觀的。對於誦讀蒙學類的國學讀本,可以培養孩子未來更好地學習文言文,但是,前提是僅限於誦讀,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帶著節奏與韻律、投入情感朗讀的。而不是要背下來。

對於孩子來說,背誦這些內容其實並不難,因為兒童的機械記憶能力是最強的。但是,他們的理解力卻又是最弱了,就算你一句一句,或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給孩子解釋,他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所以,如果是誦讀,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誦讀最好不要僅是侷限於《三字經》《弟子規》。因為裡面有些內容對孩子的教化意義並不正面。最好的古文啟蒙誦讀應該選擇《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

這兩本同樣是國學啟蒙讀本,同樣也是內容廣博,但是讀起來朗朗上口,特別注重古文的韻律美與節奏感,經常誦讀這兩本書,未來當孩子正式接觸文言學習的時候,他不會有陌生感,學起古文會比沒有讀過這兩本書的孩子更輕鬆。


此外,還s 多讀古詩詞,古詩詞不僅要多讀,而且有必要背一背,哪怕是並不是完全理解的情況下,也要背一背。因為詩歌的學習有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隨著孩子的理解能力慢慢提升後才越來越好的。而且,詩歌講求的是“賞析”,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裡有一個“意會”的感受力。我們對於詩歌的學習,是完全沒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譯的,要多體會、感受詩中的意境之美,多思考其中的思想與情感。


而這些學習都是建立在對詩歌特別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多誦,多讀,多背,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沒準在未來,我們的孩子也會變成如武亦姝一樣,氣質超凡,詩書滿腹的孩子,而這些除了熱愛,說到底,還是要讀的,背的,記憶的,要比別人多得多啊。


我是 @林老師講作文,如果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或受益,別忘了關注、轉發。任何有關孩子語文學習的問題都可以與我交流。我將竭盡所能幫助家長朋友。


林老師講作文


很多家長不理解,學校為什麼要讓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背《三字經》和《弟子規》?孩子年齡小,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只能死記硬背。這種想法情有可原。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剛開始我也這樣認為,這樣生吞活剝的背誦,對孩子來說,弊大於利,還不如讓孩子,背背喜歡的課文、兒歌,來得輕鬆有效呢,但是,當你瞭解了,語文教學的大趨勢,那麼,你就知道,背古詩,背這些有關國學方面的內容對孩子真的非常有必要。

現在,我們用的是部編版語文教材,它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也分量也加重了。目的就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編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看看,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也只要達到這樣的標準。所以,對家長來說,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幫助孩子理解含義。其實,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古詩文,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薰陶一種浸潤。至於孩子的理解,等到他年齡慢慢長大,那麼理解能力加強以後,他自然會對原來學過的東西加以理解。

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年級,孩子的記憶力比較強,這樣的背誦,其實對孩子來說,就像兒歌一樣,不存在多大的難度,而大量的記憶畢竟能讓孩子得到滋養。等到他以後,要用時方才能從記憶的寶庫中調取出來。


一米方圓




個人覺得,讓孩子從小接觸國學經典,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益處的。

先來分享一下我家孩子小時候學習《弟子規》的小成長。

在孩子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有一次,我帶她去參加一個飯局。

在菜開始陸續上桌的時候,其中一個朋友擔心我家孩子餓了,就招呼說:"給孩子先夾菜吃。"這時孩子卻擺手不要。

我小聲問她,為什麼不想吃?

孩子一臉認真地回答:"長者先,幼者後。"

孩子突然說出的這句話,讓我挺吃驚的。

接著孩子說:"昨天老師給我們講《弟子規》的時候,教我們的……"

小小孩子的表現,讓我頓時對她刮目相看。

接著孩子的又一表現,讓我領略到了國學的魅力。

以前,孩子投入玩耍的時候,我叫她過來吃飯,她總是慢吞吞的,不願配合。

一天晚上,我招呼她來我身邊,她立刻配合父母命跑過來了。

我忍不住誇她:"今天這麼快就過來,真棒!"

孩子一臉認真地回答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孩子一股腦給我背了一長串。

也就是從那會起,我開始注意《弟子規》本書。我們一起親子共讀,一起講裡面的小故事。

我發現,藉助文中的故事和語言,教育起孩子輕鬆多了。



這麼分享,是想說,國學是有它的魅力所在。是值得孩子們去學習,去滲透的。

從孩子從小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穫。

一、學習國學經典,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在學習中能陶冶孩子的品德。

三、孩子為人之道,處世之道、學習之道、修身之道等有所啟迪,心智得到開發。

《禮記.大學》裡有這麼一句話:"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

意思是,先修養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國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我建議,在最初的時候,家長要參與進來,和孩子一起學習。

每天不易貪多,一點點去學習。

學以致用才是最終目的。


妞媽的天空


一年級的孩子背誦《三字經》,我認為是有用的。

《三字經》作為我們的啟蒙國學之一,它三字一句,是中國最少字成句的詩體,容易記憶。它又是中國最早的啟蒙教材,易懂。它是中國最典型的道德、歷史、社會學普及本,易傳。而它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學生喜歡記誦。

其實,一年級的孩子背誦《三字經》就像背誦他們喜歡的兒歌一樣,它的節奏感、韻律感,讓孩子們背誦時不感覺枯燥、乏味,還較有趣。

雖然他們對其中的含義不甚理解,但孩子的記憶力非常強大,背誦過的東西,等他們以後學習中再次相遇時,對這些文字會從記憶深處調動出來,對他們的理解往往會一觸即發。再次鞏固,記憶的痕跡會更加深刻。

而《三字經》對一年級孩子來說,還能提高課外識字量,提高閱讀能力。

《三字經》中的一些故事,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如果能結合著講一講,孩子對《三字經》的理解也是很有好處,對孩子從小道德品質的培養更是潛移默化的。

其實,在原來的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就融入了《三字經》的學習。“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選自《三字經》。像這樣的句子,稍稍解釋一下,孩子便心領神會了。再結合以前他背誦過的內容,那麼,孩子對《三字經》的瞭解就更加充分。

所以,背過,學過的知識,即使當前用不上,在將來某個時刻,都會幫助到他們。





老張的分享


一年級學生應該背三字經,從幼兒園過度到小學,學習壓力不大,適當的被三字經百家姓等等少兒讀物,對將來的文史學習大有幫助。

這個時期不需要理解,只要記住,能背下來,差不多終生不會忘記。長大后里,隨著知識的增長,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



焱之春秋


三字經自成書後,一直是幼學啟蒙教材,適合幼兒心智,理解並不難。

當然死記硬背是不行的。裡面的道理,涉及典故的,就把故事講給孩子聽,其他的可以用孩子身邊的例子講解。這樣孩子可以把裡面的道理明白個七七八八。

實在不好理解的,那就死記硬背。別那麼反感死記硬背。幼兒記憶力超好,一旦背下來基本不會忘。三字經也好幼學瓊林也好弟子規也好,先存在記憶裡。隨著他慢慢他長大,因某些事或人的觸動,那些句子會經常在不經意間跳出記憶,讓他恍然大悟:啊,原來是這個意思!原來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悟”的一條很重要的途徑。沒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哪來的悟?記住:悟,不是空穴來風。除了長期研究某課題,在把握了一定規律基礎上的“悟”之外,我們生活中的“悟”主要就靠年輕時的積累了!

所以,不要以孩子不懂為由剝奪了他知識積累的權利!

當然,大量的積累對孩子而言,要講究方式方法,引起他的興趣才可以。千萬不要讓他厭煩。否則就麻煩了!


獅子羊1237306


中國的國學經典博大精深,不說孩子,就是大人甚至大學生也不能都全明白其意義的。對孩子來說可以慢慢讓其接觸學習,逐步培養孩子對國學經典學習的興趣,不求一下子都明白箇中意思,培訓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愛好才是重要的。從略知一二,到產生興趣,繼而不斷學習,這樣就日積月累,就會不斷提高孩子對國學經典的瞭解、理解,就能不斷提高孩子的文學修養和文學水平。


lyh581129


有的,養成一個學習習慣


深圳愛的港灣


我認為孩子小學背《三字經》和《弟子規》很有必要。《三字經》和《弟子規》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可以說中國的祖輩傳承、社交禮儀、做人道理、五穀雜糧生活常識等都在裡面。我們成人如果熟讀並理解,相信會有一個大的提升。孩子呢?從小學,背過即使不理解意思,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相同的事會思考,慢慢也會理解。

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像民國時期激進分子那樣崇洋媚外,也不像老學究一樣認為外國全是不好的。國家推崇國學教育有一定道理,老祖宗的東西傳承至現在因為各種原因失傳了太多,如果繼續再不推崇國學,不知道一百年甚至幾百年後會不會像埃及一樣失去自己的文化。

古詩詞是靈動的,有大氣磅礴,有纏綿娟秀,有……所有隻要想都可以唱成歌,這也是我們經常把詩歌放一起原因。我們細心的人會發現近代也有很多歌曲都是古詩演變而來,中國文化比我們想象中的靈動可愛,孩子們或許更喜歡呢?


風鈴許願者


多背點還是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