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劑聚丙烯酰胺處理化工合成製藥廢水工藝

在一般的廢水處理中,高濃度和低濃度的廢水通常是混合的,用來調節化學合成製藥廢水。優於化學合成製藥企業廢水的汙染物是常規汙染物,生化技術是廢水處理的主體工藝。在生化處理前,通常採用絮凝劑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鋁進行物化處理。

化學合成製藥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絮凝劑聚丙烯酰胺處理化工合成製藥廢水工藝

化學合成類製藥廢水處理工藝流程


本文以浙江省某製藥公司提出的汙水處理工程為例。廢水經細格柵去除浮物和固體砂。進入調節池調節水量,使水質均勻後,進入反應沉澱池加藥絮凝。採用絮凝沉澱法去除水中大量懸浮物,然後進入厭氧池進行水解酸化,進入氧化池進行氧化反應和池內曝氣。最後,廢水從氧化池流出,進入二沉池沉澱,再排出清水,汙泥排入汙泥池。經聚丙烯酰胺脫水後,機械脫水乾燥製成泥餅外運。


絮凝劑聚丙烯酰胺處理化工合成製藥廢水工藝

製藥廢水處理工藝


絮凝是指預先加入化學物質,破壞膠體的穩定性,使汙水中的膠體和細小懸浮物聚集成具有可分離特性的絮狀物,然後分離去除的過程。絮凝沉澱法是用無機絮凝劑(如硫酸鋁)和有機陰離子絮凝劑聚丙烯酸銨(PAM)配製水溶液加入廢水中,產生壓縮的雙電層,使廢水中的懸浮顆粒失去穩定性,由於相互凝結,顆粒增多,形成絮體和明礬。當絮體長達到一定體積後,在重力作用下會脫離水相沉澱,從而去除廢水中的大量懸浮物,達到水處理的效果。為了提高分離效果,可以適時、適當地加入助凝劑聚丙烯酰胺。處理後的汙水色度、鉻含量、懸浮物含量基本達到排放標準,可作為人工注水和採油回注水排放或使用。具體比例和用量如下:

1。首先進行實驗室分析。懸浮物固液表面電位為負(一般為負)時,可採用pac聚合氯化鋁+CPAM陽離子聚丙烯酰胺。

2。確定pac聚合氯化鋁的投加量:單獨使用PAC時,還需要在實驗室進行投加試驗,確定投加量和除濁效果曲線。

3.若pac聚合氯化鋁單獨使用時,最佳添加量為a,則實際使用量可設定為a值的1/4-1/3,其餘工作由CPAM陽離子聚丙烯酰胺完成。

4。本實驗室測定了pac聚合氯化鋁與CPAM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的加入比:即在PAC用量為a值的1/3的條件下,用多少CPAM陽離子聚丙烯酰胺來橋接PAC的團聚效果是最合適的。通過實驗確定了PAC與CPAM的配比。

比如1000立方米水的PAC消耗量為20kg,效果最好。事實上,6kg的PAC可以用來完成凝血。然而,200g CPAM(一般為PAC的1/30)用於完成14kg PAC才能完成的微小絮團的連接工作。在這次實驗中,聚合氯化鋁pac和陽離子聚丙烯酰胺CPAM各自完成了自己最便捷的工作,取得了最好的效益。

以上步驟將使汙水處理企業獲得最佳的處理效果和最低的絮凝成本。

汙水處理絮凝劑聚丙烯酰胺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有效地提高了汙水處理率,使汙水處理效果顯著。目前,該藥劑廣泛應用於各行業廢水處理,確保大型汙水處理設備處理後的水質能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有效防止水汙染狀況惡化,確保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