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2019年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張權誕辰100週年,張權是誰?現在很少有人能夠了解她的生平和功績了,但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她,就是歌壇天后,知名度堪比鼎盛時期的王菲。

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世上少了一位醫生,多了位歌唱家

1919年 4月 12日,在魚米之鄉,江南古城宜興,一對姓張的夫婦喜得一名千金。為官的父親為她取了個陽剛的名字,叫張權。果然父親的官運亨通,很快被調任常州,兒童時期的張權就跟隨父母遷居到了常州。

她天資聰穎,自幼酷愛音樂,11歲進入“常州女子師範附小”讀書,雖然比同齡人晚入學,但她接連跳級,最後同期畢業,順利“蘇州女子師範附中”就讀。

在中學時期,張權表現出超乎常人的音樂天賦和熱情,她的理想是將來做一名音樂老師,教更多的學生唱歌。

但家裡的主張讓她學醫,為此張權與父母產生了矛盾,最終這個崛強的女孩,在已經被醫院學錄取的情況下,依然退學,重新投考了國立杭州藝專,主修鋼琴,後從俄籍教師馬巽(marshin)學聲樂。

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如果一切順利,張權將實現她作為音樂教師的理想,然而世事難料,中國大片土地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淪為烽煙瀰漫的戰場。已經在上海國立音專聲樂系學習的張權,不得不跟隨學校搬遷到了重慶。

人生如戲,烽火佳人

在重慶,張權有幸與同樣學習聲樂的莫桂新認識,兩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兩情相悅,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是帥氣英俊的熱血青年,一個是美麗善良的愛國佳人,同樣的愛好同樣的正直積極向上的精神,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老家在東北的莫桂新,想要投身從戎,去淪陷區前線。張權縱有千多不捨,也不得不含淚支持他的決定。為了對彼此的愛情做一個交待,張權給遠在江蘇的父母寫信,請求他們允許自己與莫桂新在重慶結婚。

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張權與莫桂新

得到雙方父母的認可,1942年元旦這一天,在眾多師友的見證下,兩位年輕人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正在莫桂新準備起身的前夕,張權留校任教的重慶國立音樂學院,給了他們一個意義深重的任務——這對新婚夫妻,出演一對日本新婚夫妻。

發生在揚州綠楊旅社的兩件大事

這件事情要追溯到1937年12月,揚州淪陷期間,發生在綠楊旅社的兩起重大事件:

其一是,一名被抓來充當日軍慰安婦的中國婦女,在綠楊旅社殺死一名日軍軍官。

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揚州綠楊旅社

據當時的京劇票友顧和甫老先生後來回憶說:他從小就生活在新勝街西頭的南柳巷,1938年秋冬之際,一天早晨他揹著書包去上學,路過綠楊旅社,見很多人在圍觀,駐足打聽,竟說是一名身懷武藝的女俠,冒充被日軍徵召的風塵女子,前來綠楊旅社。在二樓房間殺死一名日軍軍官,於凌晨全身而退,不知所終。

為此顧和甫老先生還自賦格律詩一首:

四億同仇殺寇心,綠楊竟斃一倭軍。

風塵俠女知忠義,可惜傳聞未記名。

就在這件刺殺事件不久之後,綠楊旅社發生了一件更加蹊蹺悽慘的悲劇。1941年,一對日軍未婚夫妻,因厭戰和不堪凌辱,雙雙自殺。

具體的情節是一位叫宮毅太郎的日本士兵,徵召入伍充當侵華工具來到中國後,他剛剛結婚三個月的新婚愛妻秋子,因受欺騙成為“勞軍”婦女,也來到了中國。兩人竟在揚州綠楊旅社不期而遇。

而此刻彼此不堪的身份,令他們悲喜、愧悔交加,不由地抱頭痛哭,各自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是背井離鄉的孤苦,和對戰爭的絕望,致使他們雙雙自盡。日軍司令部怕影響士兵情緒,命令悄悄地處理了這起事件,不許外洩。

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大歌劇《秋子》劇照

在抗日烽火中,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大歌劇

日軍雖然竭力掩蓋,但消息還是不脛而走,更有諸多中國記者和文人關注了這件事。

1938年4月,《大公報》刊載了一則題為《宮毅與秋子》的報道,這篇文章第一次在用文字的形式,詳細闡述了,秋子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完整人物介紹。

接著1938年6月18日出版的《抗戰文藝》,發表在第1卷第9期上有一篇通訊《揚州的日兵在自殺》,說的真是宮毅夫婦的故事。

還有在1939年3月20日出版的中《解放》雜誌第67期上,作者馮文彬引用了上述故事,並且改為

“……宮毅就在揚州新勝街大陸旅館自殺了……同時秋子也上吊死了。”

諸如此類,中國的文人們,參照真實故事原型,創作出大量文藝作品。

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大歌劇《秋子》劇照

1939年,劇作家陳定在《群眾週刊》上看到了同樣的文章,他以此作為素材,寫成了同名劇本《宮毅和秋子》。後經臧雲遠、李嘉作詞,黃源洛作曲,最終於1941年完成歌劇的創作,並改名為《秋子》。

這便是我國第一部大歌劇,是中國藝術家結合時代需要、運用西方傳統大歌劇模式所創造的新型中國歌劇。

大歌劇是19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法國的一種嚴肅歌劇,與當時的喜歌劇對立。

一般指場面浩大,內容嚴肅,多為歷史悲劇或史詩性內容的歌劇


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大歌劇《秋子》劇照

歌劇《秋子》造就了張權和莫桂新,而張權和莫桂新也造就了歌劇《秋子》。

張權和莫桂新夫婦,接到任務,主演歌劇中男女主角——日本軍官宮毅和他的妻子秋子。從1942年1月31日一2月6日在重慶國泰大戲院首次公演。由王沛綸指揮,張權任主角。她完美、動情的演唱,連同跌宕感人的劇情一起,深深震撼和征服了山城的觀眾。

之後的1943年、1944年,該劇在昆明、重慶等地,多次復演,受到了,“大後方”民間、文藝界眾多名流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讚賞。幾乎人人皆知這對殉情的日本夫妻,也為他們的悲慼故事感到惋惜和憤慨。

張權以她嫻熟的技巧,質樸甜美的音色、清晰準確的語言,非常成功地刻畫了主人公秋子的感人形象。

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向觀眾展現秋子對丈夫宮毅的思念與愛意、對戰爭的控訴與反感,更要體現出這二者交融時碰撞出的火花,即在生與死之間的掙扎和對人性的反思。

因為張權和莫桂新的精彩演繹,將這幕在罪惡戰爭中的愛情悲劇,深深植入中國老百姓的心靈深處,對此而感同身受。

從另一個角度揭露侵華戰爭,不僅帶給中國人民以無比殘酷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以深重痛苦的罪惡本質。

“女演員謝婉痕(回憶時)流著眼淚說,那時她在南岸瀆大學,散戲回校,輪渡已停了,多次在囤船上坐等天明⋯.”

引自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顧問經盛鴻教授說:

“歌劇《秋子》是有歷史依據的,它充分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和慰安婦制度的殘忍與罪惡。”

歌劇《秋子》當時之所以能一再轟動山城重慶,我認為與張權、莫桂新這兩位劇中主人公的傑出的表演是分不開的。——引自蕙草佩蘭博客

張權用歌聲,讓一對日本夫婦的故事,在中國火了80年,至今傳唱

曹琳認為秋子是一個“為愛生、為愛死”、徘徊在希望與絕望之間、飽受戰爭折磨與摧殘的平凡女性形象。她一生忠於愛情、卻又受盡戰爭蹂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平凡“小人物”,也是受害者的典型代表。

結語:

就像揚州綠楊旅社事件一中,那位挺身而出刺殺日本軍官的中國女俠,她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機智勇敢的行為,雖然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但值得後人傳頌。

如果沒有諸多文藝先驅們的努力奮鬥,歌劇《秋子》一直被深埋在歷史的迷霧中,許多驚天動地的故事可能終將被遺忘。

張權用飛翔的歌聲,詠歎歷史的真相震撼著後人,時刻銘記歷史、抵制戰爭的主題,宣揚了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時代主題,也是對我們現代人人性和良知的呼喚。

張權《回憶我的聲樂學習》

滿新穎《中國歌劇的誕生》

徐遲《張權與中國第一部歌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