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長安十二時辰》還驚心動魄的唐代故事:甘露之變

​公元835年12月,大唐帝國的宰相李訓手忙腳亂的換上地級官員的綠色朝服,匆匆向宮外跑去,並大聲喊道:我犯了什麼錯,為什麼要降我的職。守衛宮門的宮人信以為真,放走李訓。

然而,李訓腰上屬於高級官員的金色腰帶還閃閃發光。


幾個時辰前,天降甘露祥瑞於外朝的左金吾衙門後院的石榴樹上,眾人驚奇,速報皇帝。皇帝大喜,百官慶賀,宰相李訓一臉不以為然,派人查後報告:並沒有看見甘露祥瑞。

並故作鎮定的說:這事要調查清楚,不能輕易告知宮外,若沒有甘露,豈不是失信於天下。還是請高士良大人率眾宦官前去看看吧。​

高士良並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一場預謀已久的宮廷政變。

宦官本是皇帝身邊人,終身服侍皇帝,也是皇帝最可信賴的人。

宦官的存在對於制約外朝大臣有著一定的作用。但凡事都有個物極必反,中晚唐時期,宦官的勢力已經成為朝堂上最為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宦官勢力掌控著部分府庫開支,並掌管著唐代的“禁軍”神策軍。神策軍是借鑑安史之亂的弊端,設立的專門保護皇帝的近衛部隊。設在首都周圍,十萬餘眾。

神策軍多為富家子弟,控制權在宦官手中。

過度膨脹的權力,使宦官們甚至操控了皇帝的選擇。

唐敬宗駕崩後,新皇帝的選擇成為案頭上,最為重要的工作。宦官勢力強勢擁立敬宗的異母弟弟李昂,這種違背子承父位的皇位繼承規則,在大唐歷史上只是第二次。

文宗皇帝知道自己哥哥的死因,一定與宦官有關,也痛恨朝堂上滿口仁義道德,侃侃而談的牛、李黨人。更是在宰相的選擇任用上,一改以前非李黨即牛黨的宰相模式,培養只效忠皇帝的中間勢力。

830年,宋申錫被文宗皇帝封為宰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去除宦官勢力。宋申錫精心謀劃,無奈宦官耳目處處皆是,宋被告發。宦官汙衊宋申錫謀反,文宗皇帝自身難保,只能丟車保帥,答應將宋申錫交給內廷宦官處理。

宋申錫落難,牛黨、李黨皆無人仗義執言,也讓文宗皇帝寒心,更加堅定了培養中間勢力,確立既定方針:宦官、牛李黨一起打!

宦官勢力對這個不那麼聽話的文宗皇帝很不滿意,不久,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發生了。文宗皇帝患上與順宗皇帝相似的病症,口不能言......雖然在半年的調養後,身子漸好,但也讓文宗皇帝嚇得不輕。

消滅宦官勢力的任務,不能再等了。

文宗皇帝精挑細選了兩個人,一個是曾經的太醫鄭注,此人與宦官水火不容(只與王守澄還行),任命為長安西側的鳳翔節度使;另一個人是曾經的牛黨人李訓,作為牛黨的叛徒,只有成為中間勢力,效忠皇上才是他唯一的出路,任命李訓為宰相。

中間派利用宦官內部的矛盾,聯合高士良,殺死大宦官王守澄。

這次合作,高士良成為內廷宦官的首領,宦官內部矛盾重重,也放鬆了對中間勢力的警惕。

時機大好,文宗皇帝不想失去千載難得的機會,如何能將宦官一網打盡呢?

首先,中間勢力私下招募了武裝。其次,一定要外廷解決,內廷是宦官勢力,不好把控。最後,要將宦官首領們集中起來一起解決掉。

這場預謀已久的宮廷政變,因“甘露”二字與政變形成強烈反差,給人帶來一種奇妙的好奇感。

835年12月,金吾衛官員稟報正在聽朝的文宗皇上,天降甘露祥瑞於外朝的左金吾衙門後院的石榴樹上。皇帝大喜,百官慶賀。

宰相李訓發揮了演技派老戲骨的傳統,派人查後報告:並沒有看見甘露祥瑞。並故作鎮定的說:這事要調查清楚,不能輕易告知宮外,若沒有甘露,豈不是失信於天下。還是請高士良大人前去定奪吧。

看看就看看,高士良率眾宦官向外廷走去。期間,高士良看見陪同他的官員神色慌張,戒心漸起,故作淡定問道:為何如此這樣?

心理素質決定了命運。一個好演員不是那麼輕易修成的。

這時一陣寒風吹過,長安12月的寒風刺骨,沒能冷卻密謀政變官員的緋紅的臉蛋子。“不好”高士良心中一驚,寒風吹起了宮內簾帳,高士良清清楚楚看見,裡面全是身著鎧甲的士兵。寒風愈急,隱藏士兵的兵器發生碰撞,明明是金屬碰撞的聲音。

“快跑”高士良轉身就向內廷跑去。把守宮門的侍衛早已被中間派買通,侍衛正要閂門,高士良大喊:住手。嚇得侍衛一驚,高士良已經跑回內廷。

高士良明白,只要文宗皇帝在手,就贏了一半。趕緊命人將文宗皇帝抬向內廷深處,鄭注一路跟隨,不讓文皇帝走。猛虎難抵群狗,鄭注哪裡是年輕宦官的對手,一下被擊倒在地。

中間派的武士也殺將過來,處死了十幾個宦官。沒有控制皇帝、沒有將高士良殺死註定了這場政變的失敗。

很快,神策軍趕來,大開殺戒,殺死無辜無數。災難才剛剛開始!

宦官勢力明白這是一個除掉異己的大好時機。本在上朝的宰相王涯眾人,在門下省等候,眾官員皆不知發生了什麼。不待分說,只將王涯眾人下獄。

第二天上朝文皇帝問:怎麼不見王涯?高士良說:王涯與李訓密謀造反,想擁立鄭注為皇帝。並將王涯的認罪書呈給皇帝。皇帝默默說道:沒想到他們這麼壞。想顛覆朕的江山。真是罪該萬死。

宮外混亂仍在持續,神策軍想貪慕富豪錢財,汙衊其窩藏罪犯,四處侵吞財產。抓捕各個參與政變的官員,讓神策軍威風凜凜。高士良對神策軍還是不滿意,畢竟主謀李訓仍未抓住。

變裝出宮後的李訓,本想投靠寺廟,無奈眾僧不容。折返之時被發現,並被砍下首級。

不久,王涯等人被腰斬於市,由於王涯曾下令茶官營,奪了民利,百姓對其憤恨至極,爭著吃其血肉。

神策軍對反對派的抓捕行動持續了很久,涉及兩位皇子,一位皇妃,數百大臣等。由於影響越來越多以至於到達人人自危的地步,文宗皇帝宣佈停止對“甘露之變”的調查,此事才告一段落。

而黨爭與宦官專權還將持續影響大唐王朝。實際上“甘露之變”只是牛李黨爭的一個小插曲,並未影響到牛黨、李黨的勢力,反而讓宦官勢力過度暴露於各方勢力之中,成為了矛盾的焦點與中心。

比《長安十二時辰》還驚心動魄的唐代故事:甘露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