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合作共渡抗疫難關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蔓延對經濟生活造成的影響不斷顯現,國際經濟合作面臨挑戰。在日前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貿易部長應對新冠肺炎特別視頻會議上,各方認為應加強協調合作,採取開放的經貿政策,降低疫情對全球供應鏈衝擊,促進貨物和服務跨境流動,重振國際經貿合作信心。

專家認為,在當下,加強國際合作不僅是防控疫情的需要,更是未來國際經濟復甦的基礎。

國際合作至關重要

疫情蔓延導致很多國家經濟活動放緩,本地供給能力大幅下降,但對醫療防護物資、日用消費品等的需求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與此同時,為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一些國家採取了必要的“封城”措施,也有些國家對貿易投資活動進行限制。

對此,專家認為,加強國際經貿合作將有效彌補各國抗疫物資和民生必需品的缺口。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中國在滿足國內防疫需求的基礎上鼓勵擴大產能和有序出口。

日前商務部等有關部門開始對醫療物資出口加強質量管理,要求取得相關資質、符合質量標準要求。要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協調、商協會溝通協調以及信息分享交流的積極作用,讓中國進出口企業以及投資商甚至相關國家能夠保持信息共享、相互理解,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安全開展國際貿易和投資。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是業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當前必須通過國際貿易保障當地民生必需品供應,這要求各國在加強邊境管控的同時儘量確保物資跨國供應的渠道通暢,保持一定頻率的國際海運、空運班次,通過實施完善的閉環檢驗檢疫管理。

王是業說:“口罩、手套、消毒液、藥品、呼吸機等緊缺防疫物資的跨國供應最為重要和緊迫,各國應加強相關產品的標準對接和互認,適度降低產品准入門檻,建立生產供應的協調機制,確保生產精準對接需求,並通過建立空中快線、實施快速檢驗檢疫和通關等方式加強緊缺防疫物資的國際供應。”

為經濟復甦做準備

在世界經濟面臨疫情衝擊的當下,各國也應為疫情過後的經濟復甦做好準備,保證國際經濟合作順利進行。

王是業表示,根據歷史經驗,疫情結束之後,全球範圍內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或將進一步抬頭。因此,要做好國際經濟合作的制度安排,化解國際經濟合作的制度障礙,破除保護主義思維,減少國際投資貿易壁壘,加快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的實施,確保通過加強資金、人員、貨物的全球高效流動以化解疫情影響,彌補經濟損失,提振世界經濟。同時,各國還應通過加強相關的稅收和金融政策協調防止部分國家採取過度的寬鬆和刺激政策對其他經貿夥伴產生不利影響。

張建平則建議,鼓勵自貿協定夥伴國家間利用自由化便利化程度較高、貿易渠道較暢通、通關以及檢驗檢疫程序相對便捷等優勢,充分挖掘貿易投資的市場潛力。當下市場多元化凸顯寶貴价值,尤其是第二季度發達國家需求可能萎縮,商貿活動面臨停擺,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疫情不太嚴重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應該多下功夫。

疫情過後隨著經濟社會活動恢復,受疫情壓制的工業和消費需求或將集中釋放,帶動國際貿易階段性擴張,國內和跨國物流運輸壓力或將瞬間加大。

因此,王是業建議,各國提前保障物流運輸行業恢復,確保物流運輸能源供給和道路通暢。在當前各國人員往來不便的情況下,一些對人員交互、貨物流通依賴較輕的行業,可探索居家在線辦公等模式,通過互聯網開展跨國商務洽談、工作對接,甚至產品交付。一些涉及人員流動、貨物流通的行業,也可暫時在線與上下游合作伙伴開展合作洽談、需求對接、產品設計、合作規劃等前期準備工作,在疫情緩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施後續的貨物生產交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