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是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選擇自殺身亡?

南宋詞人李清照一首《烏江》道盡了項羽的英雄氣概:“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數不勝數,烏江畔自刎也是其中最為悲壯的一幕。項羽生性暴戾,堅韌過人,如果當時渡了烏江,那麼絕對可以重整旗鼓,總有機會可以捲土重來,可是為什麼稱霸一世的他會選擇自刎烏江這個令無數後人惋惜、哀嘆的結局呢?關於項羽烏江自刎的原因,民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項羽之死是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選擇自殺身亡?


最早提出的一種說法:項羽在烏江自刎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史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項羽在楚漢戰爭中敗給劉邦,之後帶領800人馬殺出重重包圍,直至烏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日後東山再起,一雪前恥。但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於是拔劍自刎而死。大概意思就是說:上天要我死,我為什麼還要渡江,本來是要同這八千名兄弟渡江西上,但現在大家都陣亡了,就算江東的父老再可憐我,再把我當作他們的君王,我自己又有什麼顏面見他們呢?於是遂拔劍自刎。這是司馬遷記載的項羽自殺的原因,因為跟項羽死的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又真實生動,後世又流傳最為廣泛,所以認為關於項羽自殺的原因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人是比較多的。

項羽之死是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選擇自殺身亡?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是因為想結東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傷害才會自殺。富有戲劇性的是,這一種說法也是《史記》中記載的,說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難分高下的時候,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想把這場戰爭想變成過兩個人的決鬥,不想讓天下百姓都跟著受牽連。這種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使得他在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了萬千百姓還要因為新的戰爭而又一次陷入水深火熱當中,著實不忍,所以選擇犧
性自己來求得天下太平。

這第二種說法帶有太多的感情用事,與項羽的好戰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20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概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東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項羽之死是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選擇自殺身亡?


不管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還是不忍天下百姓遭受戰亂之苦,都不符合項羽一世霸王的個性。項羽殺出重圍一路向西,就是為了渡過烏江捲土重來,重新打敗劉邦,到時侯衣錦還鄉怎會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如果他是一個可憐蒼生的君主,那攻下秦宮後近乎屠殺的行為又作何解釋?

於是,第三種說法產生了。項羽並不是像李清照說的那樣“不肯過江東”,而是他根本沒有機會過江。著名學者馮其庸在《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中除《項羽本紀》裡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橫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全部文字無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
等。如今,支持這種觀點的人越來越多,計正山先生通過《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的分析,更確認項羽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而東城距烏江有120公里,所以說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項羽自系的真相雖然令後人對這樣一位大英雄少了一些哀嘆,但其稱霸一世的英雄氣概,仍然會被後人所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