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經典電影《致命ID》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酣暢淋漓,反轉不斷的故事。

電影名稱其實已經表達了電影的主題,但第一次觀影時也許不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即使進度條過半,我們可能也會自顧自的認為它是一部懸疑片。電影的前半段故事架構頗有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說的味道。但隨著故事的尾聲,我們才會發現這部電影想要探討的是多重人格。

電影的結尾有些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知道結局後,再翻回去看電影,我們才發現原來導演已經用細節無數次提醒觀眾電影想要表達的深意。當影片結束的那一刻,我們才會恍然大悟,為導演講故事的能力拍案叫絕。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11重人格

經典電影之所以值得反覆咀嚼,正是因為它能夠打破時間的限制,時間越久越撒發著迷人的光芒,《致命ID》就屬於這種電影。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群看似不相干的人聚集在汽車旅館裡。隨著人物的接連死去,影片的懸疑色彩也不斷加重。每個出場的人物都懷揣著心事,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後的反轉是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為影片注入了更多的張力。

影片中的出場人物眾多,有過氣明星卡羅琳、司機艾德、小男孩提米、男孩母親艾莉絲、男孩繼父喬治、妓女帕瑞斯、新婚夫妻小路和金妮、汽車旅館老闆萊瑞、警察羅德斯、逃犯羅伯特。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11個人物悉數登場,在雨夜的汽車旅館裡相互博弈,互相猜疑。隨著人物的不斷死亡,故事卻越發迷離。

我們知道,這11個人物並不是客觀存在的獨立個體,他們都是死刑犯胖子潛意識裡分裂出來的人格。辯護律師偶然之間發現了胖子寫的一本日記,這才知道胖子擁有多重人格。

律師為胖子做無罪辯護,最主要的依據就是,殺人並非胖子的主觀意願,而是某個人格掌控胖子的身體犯罪,胖子其實也是一個受害者。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聽證會上雖然沒有血雨腥風,但是胖子的內心世界卻做著抉擇掙扎。

意識世界裡,艾德與羅德斯同歸於盡後,帕瑞斯開車回家種橘子。現實生活中,胖子也被送往醫院,此時他的精神愉悅,沒有任何暴力傾向,好像善良的人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但隨著帕瑞斯挖出最後一塊鑰匙牌時,隱藏最深的男孩提米出現,殺死了帕瑞斯。邪惡的小男孩最終掌握了主動權。現實生活中胖子也突然變得暴戾,殺死了律師。

影片最後的反轉十分驚喜,為了使這個反轉更加令觀眾意外,導演特意將艾德殺死羅德斯時,羅德斯說的話隱去,只留下口型,沒有聲音,這就使得接下來的反轉充滿張力。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汽車旅館以及接連出現的人物,全都是胖子意識世界裡構建出來的,整部影片其實就是一次多重人格爭奪主控權的搏殺。人格在構建的意識世界裡雖然被殺了,但是並沒有在意識裡死去。他們只是藏在了暗地裡,等待著下一次人格爭端的重啟,電影中死去的人屍體都不翼而飛,就說明他們只是暫時在意識裡消失,但是沒有永久死去。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每一次人格的易主,都需要經歷一次搏殺的過程。小男孩提米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只是說明此次他贏得了主動權,但下一次的人格爭端,贏的人就不一定是他了。沒有成功取得主動權的人格,也在為下次爭端的重啟積蓄力量。

24個比利

電影中的多重人格相遇在汽車旅館內,發生了一些列的搏殺事件。導演把所有的人格放置在同一個空間內,增添了戲劇衝突,讓影片的可看性更強。但現實生活中,多重人格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他們彼此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

哪種人格控制身體主導行為,是由環境和心理決定的。不同人格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一般不會出現電影中多重人格互相搏殺的情況。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電影《致命ID》備受觀眾推崇、經久不衰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改編自真實事件。雖然在表現手法上有誇張成分,但是現實底色更加強烈,電影中許多設定都是真實情況的投射。

比利的童年生活不幸,多次被虐待、毆打,使得他十分自閉。因為未曾有效地溝通交流,他只能內化這些憂傷。漸漸地,他分化出不同的人格來保護自己。每個年齡段都會根據自己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分化出不同的人格。分化出來的人格,各自的性別、年齡、膚色、外貌、國籍、職業都不同。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這些人格輪流值班控制比利的身體,他們有的暴力、有的乖張、有的靦腆、有的外向。這些不同的人格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長年齡。比利分化的人格比電影裡還要多,一共24個。所有的人格構成了比利經歷往事的縮影。

比利因暴力犯罪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卻聲稱自己不知道此事。最終經過多方確認,比利體內存在24中人格。他們各自為政,互不干涉,彼此也不共享記憶。

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根據與比利的交談,結合自己的感悟,寫成了《24個比利》,這本書正是電影《致命ID》的雛形。根據《24個比利》改變的影視劇非常多,如《禁閉島》《搏擊俱樂部》《擁擠的房間》都是個中經典。

電影的結局是開放式的,沒有明確胖子最終的宿命。他可能會重啟下一場多重人格的爭端,也可能再次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療。但無論是哪種結局,胖子的內心都還要再次忍受煎熬。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現實中具有多重人格的比利,經過多年的治療和社會的寬宥後,最終被無罪開釋。成為美國第一個因多重人格而被釋放的判例。

關於“比利究竟是一個精明的騙子,還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的話題,討論從未結束。無罪開釋的比利經過不斷的治療,最終融合了大部分人格,如今他已經可以在社會上正常的工作與交流。

電影中的人格之間採取的是以暴制暴的做法,而現實中比利採取了比較溫和的治療方法,在醫生的正確指導下,比利將內心的人格逐漸分化,把邪惡人格逐漸瓦解,重新融入到自己的其他人格中,解決了多人格控制同一身體的問題。

3個人格

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將人的心理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原始慾望,超我是普世價值觀,自我協調本我與超我的關係。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舉個例子,我去超市買橘子,但是身上沒帶錢。

本我:不管給不給錢,拿橘子就想走。

超我:必須給錢,才能拿走橘子。

自我:回家拿錢,回來付完錢,再把橘子拿走。

正常人的內心不會存在11種或24種人格,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協調是存在的。本我和超我產生分歧時,自我會出面協調,正常個體的思想和行為表現是一致的,不存在某種人格主導犯罪的情況。所以正常的個體犯罪,就是主觀故意的行為,不會與多重人格混淆。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當我走上樓梯時/看見一個不在那裡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我希望/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罪惡的人格不等同於胖子,胖子某個人格犯的罪,不應該由胖子的身體和其他無辜的人格買單。到底該懲罰肉體還是人格,是電影最想要探討的主題。

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參考文獻:

1.丹尼爾·凱斯《24個比利》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