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孩子反對,他執意將外室妻帶回家,妻子鬱鬱而終,兒子不原諒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他曾主持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樑——錢塘江大橋,對於國家而言,茅以升是一個功勞無限的偉人,但是對於他的孩子來說,茅以升卻不是一個負責任的父親,他不顧孩子反對,執意將外室妻娶回家,妻子鬱鬱而終,兒子不原諒。

不顧孩子反對,他執意將外室妻帶回家,妻子鬱鬱而終,兒子不原諒

工作不易,妻子患上精神病

1921年,在雙方家庭的安排下,18歲的戴傳蕙嫁給了17歲的茅以升為妻,兩人雖是包辦婚姻,婚後生活還算是和諧,後來,戴傳蕙生下了幾個孩子,當時茅以升一心撲在事業上,因而整個家庭的重擔就擔負在戴傳蕙的身上,因此,這些由媽媽帶大的孩子相對於父親而言,更加的親密。

茅以升多年在外面工作,戴傳蕙的生活也漂泊不定,隨時和丈夫準備搬家,後來因為戰亂,戴傳蕙因操勞過度患上了輕微的精神分裂症。

不顧孩子反對,他執意將外室妻帶回家,妻子鬱鬱而終,兒子不原諒

生活安定,卻愛上了年輕女學生

抗戰勝利後,生活穩定下來,戴傳蕙的精神才算是好了一些,1946年,茅以升接到任務重新修建錢塘江大橋,他再次的和妻子孩子過起分居生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茅以升與一名叫做權桂雲的年輕女人有了感情。

權桂雲是一位學習建築橋樑的學生,她對茅以升十分的崇拜,兩人相識後,很快便相戀在了一起,後來兩人便同居起來,權桂雲還給茅以升生下了一個女兒。

不顧孩子反對,他執意將外室妻帶回家,妻子鬱鬱而終,兒子不原諒

坦白外室,妻子再沒笑容

1950年,茅以升正式將自己在外面有一個外室的消息告訴了妻子戴傳蕙,戴傳蕙聽後臉色急劇變化,她一言不發的一個人坐了很久,據茅以升的外孫女徐依協回憶說“外婆總是眉頭緊鎖,心事重重,好像沒有高興過”

對於丈夫的背叛,戴傳蕙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從茅以升對她坦白以後,她變得沉默寡言,1967年,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戴傳蕙的精神高度緊張,稍微有人靠近她,她就會變得很驚恐,很害怕別人來抄家。


不顧孩子反對,他執意將外室妻帶回家,妻子鬱鬱而終,兒子不原諒

髮妻驚恐中離世,他執意帶外室妻回家

1月13日,戴傳蕙帶著心中無限的惆悵和驚恐去世,戴傳蕙的離開,讓茅以升的長子茅于越悲憤交加,他是最知道母親難處的人,而他也是最早體會到母親不容易的人,這一切,母親的鬱鬱而終,茅于越將責任都放在了父親身上。

茅于越認為,如果不是父親出軌的緣故,母親怎麼也不會變成這個樣子,而茅于越對戴傳蕙心裡虧欠,但是對於外室妻子權桂雲,心裡也是愧疚,在妻子戴傳蕙去世的第二年,他不顧孩子的反對,執意的將權桂雲和女兒帶回家,給了她一個名分。

不顧孩子反對,他執意將外室妻帶回家,妻子鬱鬱而終,兒子不原諒

兒子回國不回家,妻子鬱鬱而終,兒子至死不原諒

本來一家兒女對茅以升就很是怨恨,如今茅以升這個行為,讓他的孩子們更是憤怒,1972年,當常年在外的兒子茅于越得知權桂雲在家裡後,他寧願去住賓館也不願回家住。

權桂雲雖然嫁了過來,但是一直沒有和茅以升的孩子們和好關係,嫁到茅家不到10年,她鬱鬱而終,雖然如此,茅以升與戴傳蕙的孩子們,依然沒有原諒他們。

晚年的時候,茅以升多次給兒子寫信,希望能修復兩人之間的關係,可是他寄過去的信石沉大海,一直沒有得到回信,1989年,茅以升臨終前依然沒有被兒子原諒,身邊的人為了茅以升,臨時偽造了一封信,念給茅以升聽,使得他安然去世。

不顧孩子反對,他執意將外室妻帶回家,妻子鬱鬱而終,兒子不原諒

愛情對錯,只是一念間,讓人唏噓

一份愛情,使得兩個女人鬱鬱而終,親情也斷了聯繫,茅以升去世後,只有他和權桂雲的女兒在身邊陪伴,這樣的結局,或許也茅以升本身的問題,如果當初他能堅定一些,他的家庭生活,或許就圓滿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