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NO.204

大尾巴熊/文

“ 橡膠王國繁榮的背後,很大一部分上是華人用雙手和頭腦支撐起來的;不誇張的說,沒有華人,就沒有今天的馬來西亞。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落地生根

校/捕風者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去過馬來西亞的朋友,應該都能模糊感覺到,馬來西亞不僅僅有著當地的土著馬來人,更有著不少讓我們交流起來格外親切的海外華人。

事實上,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馬來西亞華語是官方的第三大語言,馬來西亞華人是馬來西亞全國第二大“少“數民族,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第三大民族是印度族,占人口7%),近1/4,實際上可並不“少”。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不僅僅數量上不”少“,在質量上,華人也屢次在歷史上扮演馬來西亞不可或缺的一員,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無心插柳——鄭和船隊與峇峇孃惹

明永樂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明成祖令下令命鄭和率領含240艘海船、27400名船員的龐大船隊南下遠航,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鄭和下西洋”。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時也必然會遇到西方遠航船隻上可能遭遇的困難。如缺乏蔬菜帶來維生素C導致的壞血病、缺乏淡水和糧食導致的船員傷病減員、以及海盜導致的的艦船受損。

糧食和蔬菜,在飲食天賦點滿的中國人看來,並非難事;鄭和船隊在遠航途中時常捕撈海魚,在船上還畜養了雞鴨;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種。14世紀的北非丹吉爾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遊記》就描寫當時往來印度洋的中國船隻上的船員常在木盆中栽種蔬菜、生薑,提供日常食用。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大概像今天這樣在船上種菜?

但船隊上的產量勢必十分有限。大量的新鮮蔬果、肉類及飲用水,勢必待上岸時補給,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淡水。那麼,這些鄭和船隊必需的補給又從哪裡獲取呢?

答案是馬來半島。馬來半島地處航線的中心,無論是南下爪哇,還是西去印度、阿拉伯半島,甚至更遠的非洲,都是十分優秀的貿易中轉站,更兼具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的優點“石崖周匝崎嶇,遠如平寨,田沃,谷豐登”。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更重要的是,明朝也出於政治需要,籠絡馬六甲王朝。馬六甲王朝才剛剛擺脫暹羅的藩屬,常受暹羅王國的勒索,每年仍須進貢黃金四十兩給暹羅;1405年,馬六甲第一個國王拜裡米蘇拉決心擺脫這種不平等關係。他隨明朝使節入朝,明成祖親自冊封其為國王,更是將馬六甲地位提拔至與暹羅等同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1409年,馬六甲更是遣使節隨鄭和寶船入貢,明朝正式冊封馬六甲為

藩國;於情於理,馬六甲王國自然對於來此的可能傳播文化和生產技術的華人報以熱烈的歡迎。

拜裡米蘇拉,他創建了馬六甲王朝,圖為當時他帶使團出使大明並覲見明成祖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就這樣,一部分鄭和船隊的的中國船員,在今天馬來西亞的彭亨、柔佛、新加坡等地紮下了根。他們中間,又多半來自善於經商的廣東潮汕和福建閩南。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在鄭和下船隊被迫停止後,放下了鋤頭,做起了商人,很快便利用馬來半島的地理優勢賺得盆滿缽滿;兩地的宗族文化都講究衣錦還鄉、提攜同族,一傳十,十傳百,在地少人多的福建和潮汕兩地都掀起了“下南洋”的浪潮,一直蔓延至鴉片戰爭時期。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而當地的原住民見到這些潮汕閩南舶來客時總是聽到男性被稱呼為“阿爸(a ba)”,女性卻被稱呼“阿孃(a nya)”,久而久之當地人便把這些人的男稱做“峇峇(ba ba)”,女則稱之為“娘惹(nyonya)”;當然,當地的華人則更習慣把自己稱作為“海峽華人”。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峇峇孃惹的中式婚禮,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生根發芽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是掃蕩叛軍張士誠的舊部,亦或是尋找可能流落海外的建文帝,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數次遠航,卻無心為馬來西亞帶來了最早一批的華人。

頑強生長——柔佛王朝與“港主制度”

明朝中期的海禁政策,“片板不準下海”的短視政策,將已然受藩屬的馬六甲王朝推向了西方殖民者。

僅僅在受藩屬後的100多年後,1511年,馬六甲王朝就亡于堅船利炮的葡萄牙殖民者,馬六甲城也淪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分崩離析的馬六甲王國由於失去了國都,剩餘的部分由馬六甲王朝末代皇子阿拉烏丁在1528年於柔佛重組了新的王國——柔佛王朝。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馬六甲慘遭葡萄牙人進攻,馬六甲戰士在衛國血戰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今天的馬來西亞,還有葡萄牙人當年進攻留下來斷壁殘垣和大炮

之後的柔佛王朝,國王逐漸變成傀儡,不停經歷著混亂的政治鬥爭。這導致柔佛王朝先後經歷了宰相當政時期、又經歷了天猛公(英語:Tumongong,馬六甲的大將軍,掌握軍權)當政時期。

無論上述哪個當政時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由於馬六甲過分孱弱的現實國力和過於優越的地緣條件而被迫討好外來的殖民者。柔佛王朝不得已在先後到來、虎視眈眈的葡萄牙、荷蘭、和英國忙不迭的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出讓自己的土地、香料、勞動力以及錫礦開採權。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畢竟,大英帝國的前膛槍和無敵艦隊可不是吃素的

1818年,英國人斯坦福·來福士與柔佛王朝的天猛公阿杜拉曼簽訂協議,將新加坡租讓給英國作為商港;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英國近代化的建設方式,很快讓新加坡取代了柔佛王朝本來的商貿優勢,成為東南亞的重要商港。失去貿易地位後,隨之而來的是柔佛國內土地荒蕪、人口大量流失,財源也接近枯竭。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新加坡用蠟像還原當時斯坦福·來福士與柔佛王朝的天猛公阿杜拉曼簽訂協議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港口優勢隨即從柔佛轉向新加坡

公元1833年,天猛公達因·易卜拉欣痛定思痛,在英國的影響下提出了馬來西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港主制度”(Kang chu system),其政策核心就是招引大量華人進入柔佛,開墾拓荒,從而實現富國之路。

當時的港主制度規定,“當一個華裔種植者選擇河流邊上的荒地時,便向天猛公申請一份港契(Surat Sungai),有了這份港契,開港者只需要每年繳納固定抽成的銀兩給天猛公,便可以被稱為港主(Tuan Sungai)”。當然,港主在享有當地種植園產出的利益的同時也需要維持好當地的行政和安保的工作。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天猛公達因·易卜拉欣,其子阿布·巴卡爾延續了他的政策並大力推進柔佛的西化進程,被譽為“柔佛現代之父”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今天的柔佛新山有一條陳旭年街(JalanTanHockNee),這條街就是紀念柔佛的首位港主陳旭年

當時,由於鴉片戰爭的影響,清朝更是被迫打破了閉關鎖國的政策,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北京條約》更是明確容許華人作為勞動力可以出洋作為廉價苦力工作,相較當時世界對華人的歧視和壓迫,馬來西亞的港主制度更吸引著許多鴉片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廣東、福建、海南、廣西人民攜家帶口,“下南洋”謀取一個更好的未來;為了區別峇峇孃惹和這些新到的華人,這一時期的華人被稱為”

新客“。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陳旭年,原籍潮州彩塘區全砂鄉人,南洋最著名的華僑領袖和港主,被授為“柔佛僑長”,他是擔任僑長職位的唯

在溫士德博士(Dr.Winsted)的著作《柔佛史》中,就曾提到,1870年代,移民過來的華人就已經在柔佛各地開發了19個嶄新的港口,十年之後,這些新開發的港口整整翻了一倍,新城鎮如新山、本珍和麻坡也因新移民的帶動下興旺發達起來,側面展示了港主制度的吸引力和“下南洋”這一民間運動的如火如荼。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枝繁葉茂——英國統治與橡膠王國

儘管“港主制度”使柔佛王國獲得了豐厚的財源,也使得治下的柔佛王國興旺發達,但“富國”卻沒能“強兵”的柔佛王國始終擺脫不了英國人的影響。

而且,柔佛王國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柔佛王國的小邦國彭亨、雪蘭莪、霹靂、森美蘭等邦國逐漸被納入英國的勢力範圍,並被英國代理人

掌握,儘管直到1896年英國才正式成立馬來聯邦,由英國指派的總參政司實際殖民統治,但實際上,整個馬來半島在被英國經濟殖民的道路上,從未停下來過。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英國人位於新加坡的總參政司實際統治了整個馬來半島

19世紀20年代初,由於第二次工業化如火如荼,汽車、航空和電氣等新興產業崛起,刺激了國際市場對橡膠的巨大需求

;但橡膠的需求卻不那麼容易得到滿足。首先,橡膠起源於南美洲,且只適宜種植在高溫多雨、氣候潮溼的地區;其次,橡膠種植業還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勤勞肯吃苦的勞動力。這兩個條件,都恰恰適合當時英國治下的馬來半島。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辛勤在橡膠種植園開闢道路,採膠割膠的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們

在英國的大力投資和刻意引導下,馬來亞的橡膠種植企業規模

直線上升,1900年,馬來亞橡膠種植面積為4940英畝,1905年猛漲為5萬英畝,1920年則達到了220萬畝;橡膠產量更是從從1905年的不足200噸猛增至1920年的17.7萬噸,佔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馬來亞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橡膠王國”。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1895-1927的32年間,進入馬來亞的華人約有600萬人以上(包括往返的)。橡膠王國繁榮的背後,很大一部分上是華人用雙手和頭腦支撐起來的;不誇張的說,沒有華人,就沒有今天的馬來西亞。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但英國的殖民統治並非出於好心,而是出於資本的利益。在英國的刻意扶植下,華人成為英國統治依靠的種族,以打壓當地獨立傾向;英國刻意多任用華裔做官員,華裔和巫裔的貧富分化也不斷擴大,這為之後巫裔和華裔的族群衝突,埋下了不穩定的禍根

兄弟鬩牆——巫統、馬華公會與新加坡

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風雲後,馬來西亞於1961年就出現了獨立的曙光。

1969年的馬來西亞,共擁有一千萬人口,其中其中巫裔佔53% ,華裔佔37% ,印裔佔10%;但首都吉隆坡就有45萬人口,其中華裔佔55% ,巫裔佔25% ,印裔佔19% ,其他種族佔1%。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華人佔比的優勢,再加上前英國殖民政府有意無意的

挑撥離間,更導致了代表馬來人的巫來由人統一組織,簡稱“巫統”(PEKEMBAR)與代表華人的馬來亞華人公會(馬華公會)和代表印度人的馬來亞印度國民大會黨彼此之間信任的裂隙也越來越大。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表面平靜的首都吉隆坡,隱藏著不信任和仇視的禍根

馬來亞獨立後的第一個選舉由巫統領導的,宣稱“馬來人的馬來亞”的“聯盟”贏下51.8%的選票,104席中攻下74席,在國會中取得絕對優勢,但這次優勢,是

排除了馬華公會的存在的。馬華總會長林蒼佑要求該黨允許參選104席中的40席,卻遭到了“聯盟”的拒絕。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被“聯盟”排除在外的馬華公會

1963年新加坡州選舉,“聯盟”決定以新加坡聯盟黨的名義挑戰李光耀領導,宣稱“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人民行動黨。巫統黨人為了新加坡聯盟黨在新加坡活躍參與州選,指控新加坡馬來人在華人主宰的人民行動黨政府之中,被當成二等公民。但是最後巫統支持的馬來候選人全都輸給了人民行動黨候選人。

這一劣勢無疑激怒了“聯盟”。1965年8月7日,首相東姑建議馬來西亞國會對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而舉行了投票。儘管李光耀嘗試挽留新加坡在聯邦之中,國會最終在8月9日以126票比0票,一致支持將新加坡逐出聯邦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他是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他被尊稱為“馬來西亞獨立之父”

東姑在國會演說時表示:“在我領導這下議院的十年之中,我未曾如此痛苦地履行職務。我在此宣佈新加坡正式脫離聯邦。” 當天,淚流滿面的李光耀宣佈新加坡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以及自己成為這新國家的總理。他的演說摘錄:“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時刻。我的一生,我整個成年的生活中,我都堅信於兩地的合併及團結。”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李光耀因被自己的國家驅逐出去而淚流滿面,這或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也是最大的機遇

因此,新加坡成為了現代歷史上唯一一個因違抗本地意願,被迫獨立的國家。然而,驅逐出新加坡並沒有緩和馬來西亞的矛盾,反而讓巫華矛盾再次上升

1969年的事件讓雙方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之後,阿卜杜勒·拉扎克政府開始推行新政策,在此之後的馬哈蒂爾延續並探究出了一套精心規劃的族群

政治平衡,政府體系試圖將經濟發展作為中心,與和緩的種族政策相結合,以提倡所有民族的平等參與,並倡導“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宏觀政策。“對馬來西亞利益的直言辯護,促成了以前不存在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和信心。”2010年,編寫馬哈蒂爾傳記的懷恩如是說道。

馬哈蒂爾也因此被稱為“馬來西亞現代之父”,也將原本搖搖欲墜的馬來西亞團結到三”族“鼎立的支柱之下,能跨越文化、種族的隔閡團結在一起,並共同為馬來西亞的明天而努力。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馬哈蒂爾·穆罕默德,因強力調節馬來西亞國內矛盾,帶領馬來西亞經濟騰飛,被譽為“馬

隔閡與歧視帶不來繁榮,帶不來發展,只有基於相互理解和體諒的友好交流、相互信任,才是馬來西亞所有人的明天。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馬來西亞華人經濟地位之演變 . 劉文榮

東南亞華僑史 . 元明時代中國人在東南亞各國的活動 . 朱傑勤

北斗七星報 . 馬來西亞標新立異者:馬哈蒂爾·穆罕默德在動盪的時代 . 帕爾格雷夫 · 麥克米倫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