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數碼,還是手機?

十年前討論數碼能否取代膠片的話題,十分火爆,現在輪到討論手機能否取代數碼相機。

討論的雖然很熱鬧,卻似乎誰也不能說服誰。大多數情況下,彼此都是雞同鴨講。你說的,我聽不懂,我說的,你聽不懂。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雙方討論的方向不同。

我們講所有的討論,都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在這個標準上進行討論,才不會偏題。那麼對於膠片,數碼,手機,究竟誰更好用,或者誰能取代誰,我們說這個討論基準,應該是攝影的用途。

比如說家庭照,隨手拍,手機就很好。隨拍隨樂,內存滿了按下刪除鍵即可。逝去的快樂才是快樂,刪除的記憶才是美好,沒事刪刪刪,心情好好好。那個誰說過,所有排洩的過程都是快樂的,刪除也是如此。

可是如果客戶來找你拍攝一個項目,你掏出手機說,我用這玩意給你拍就好。你猜,客戶會不會把單子扔你臉上?

是吧,這種事情想一想就知道,用途不同,使用的機器自然也會不同。有人說,技術的先進性是要考慮的,總有一天,什麼什麼會取代什麼什麼。

總有一天這種事情,它講述的是一個時間過程。而我們說的,是當下。活在當下,用在當下。你跟我說未來可以乘坐宇航飛船遨遊太空,那我現在就不買飛機票了嗎?

你可以說,你的手機取代了自己的數碼相機。那只是對你個人而言。還有比你更牛的,只用眼睛拍攝,心靈體悟,拈花一笑,都算著相。

至今很多人不能理解膠片為什麼還活著。

道理其實很簡單,一百個攝影愛好者裡面,有一個人喜歡膠片,膠片就能活著。因為攝影愛好者的基數很大,1%也足夠驅動廠家的生產熱情。

膠片能活著,自然有它的道理。一張膠片的作品,從拍攝到製成照片,其過程都是不可逆的。我們說藝術品,尤其是衡量藝術品的價值,唯一性是個重要的指標。數字作品不是這樣的,一個U盤就能實現完美複製,你要多少就有多少。

也有走火入魔的。一個兄弟跟我說,我用膠片,是因為我在從事嚴肅的攝影。我要保證從頭到尾的真實性。我說,兄弟,數碼也能做到從頭到尾的真實性,明天我搞個區塊鏈分佈式存儲,我能保證我的真實性再現能力比你強。比爾蓋茨花了幾千萬美元做膠片收藏,我花一千塊錢用硬盤就能做到。你比我值的,只是你的大腦價值,它體現在你拍攝的內容中。

一句話,不要在意用什麼去拍攝,要在意的是,你拍攝的是什麼。

這話說的是不是很有水準哈?我悄悄告訴你,真要想賣高價,往藝術堆裡靠攏,還是膠片吃香。哈哈。網上買亞當斯一套高清數碼作品只要三塊五,買幅真跡,便宜的上萬美元,好點的要超過十萬美元。

不是鼓勵大家去玩膠片,這玩意費錢費精力,還特別容易產生挫折感。

就是想說,攝影藝術表現的方式不同,結果肯定是不同的,膠片和數碼,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表現形式,意味著不同的藝術再現。攝影根據需要的用途不同,選擇的表現方式也會不同,彼此沒有好與壞的區別,只有需求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