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数码,还是手机?

十年前讨论数码能否取代胶片的话题,十分火爆,现在轮到讨论手机能否取代数码相机。

讨论的虽然很热闹,却似乎谁也不能说服谁。大多数情况下,彼此都是鸡同鸭讲。你说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你听不懂。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双方讨论的方向不同。

我们讲所有的讨论,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上进行讨论,才不会偏题。那么对于胶片,数码,手机,究竟谁更好用,或者谁能取代谁,我们说这个讨论基准,应该是摄影的用途。

比如说家庭照,随手拍,手机就很好。随拍随乐,内存满了按下删除键即可。逝去的快乐才是快乐,删除的记忆才是美好,没事删删删,心情好好好。那个谁说过,所有排泄的过程都是快乐的,删除也是如此。

可是如果客户来找你拍摄一个项目,你掏出手机说,我用这玩意给你拍就好。你猜,客户会不会把单子扔你脸上?

是吧,这种事情想一想就知道,用途不同,使用的机器自然也会不同。有人说,技术的先进性是要考虑的,总有一天,什么什么会取代什么什么。

总有一天这种事情,它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过程。而我们说的,是当下。活在当下,用在当下。你跟我说未来可以乘坐宇航飞船遨游太空,那我现在就不买飞机票了吗?

你可以说,你的手机取代了自己的数码相机。那只是对你个人而言。还有比你更牛的,只用眼睛拍摄,心灵体悟,拈花一笑,都算着相。

至今很多人不能理解胶片为什么还活着。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百个摄影爱好者里面,有一个人喜欢胶片,胶片就能活着。因为摄影爱好者的基数很大,1%也足够驱动厂家的生产热情。

胶片能活着,自然有它的道理。一张胶片的作品,从拍摄到制成照片,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我们说艺术品,尤其是衡量艺术品的价值,唯一性是个重要的指标。数字作品不是这样的,一个U盘就能实现完美复制,你要多少就有多少。

也有走火入魔的。一个兄弟跟我说,我用胶片,是因为我在从事严肃的摄影。我要保证从头到尾的真实性。我说,兄弟,数码也能做到从头到尾的真实性,明天我搞个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我能保证我的真实性再现能力比你强。比尔盖茨花了几千万美元做胶片收藏,我花一千块钱用硬盘就能做到。你比我值的,只是你的大脑价值,它体现在你拍摄的内容中。

一句话,不要在意用什么去拍摄,要在意的是,你拍摄的是什么。

这话说的是不是很有水准哈?我悄悄告诉你,真要想卖高价,往艺术堆里靠拢,还是胶片吃香。哈哈。网上买亚当斯一套高清数码作品只要三块五,买幅真迹,便宜的上万美元,好点的要超过十万美元。

不是鼓励大家去玩胶片,这玩意费钱费精力,还特别容易产生挫折感。

就是想说,摄影艺术表现的方式不同,结果肯定是不同的,胶片和数码,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意味着不同的艺术再现。摄影根据需要的用途不同,选择的表现方式也会不同,彼此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只有需求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