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歷史上國家經濟三個“壟斷”,維持國家機器的基本

對於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歷史的“經濟”清晰透徹的理解,尤其是貫穿始終的是經濟的三大中心:金融壟斷、國有企業和土地公有制。

國富民強是所有人的一個夢想,細細研究歷史,卻發現這好像並不是和諧統一。國富與民強更像是存在著對立。所有的朝代建國之初都是政府清廉,輕徭減役,降低租稅,提高辦公效率,於是乎民間得到發展後人口增多、租稅富餘。伴隨著發展,帝國官僚體系逐漸膨脹臃腫,社會效率逐漸降低,腐敗成為一種必然,對外軍事保障的更加成為旺盛的需求。國家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支付越來越多的薪酬,購買越來越多的物資。究其根本都需要錢,於是政府開動國家機器,逐漸收割民間的資產和收益。

中國封建歷史上國家經濟三個“壟斷”,維持國家機器的基本

2000年來帝國收入的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圍繞三個中心:土地公有制、國有企業和金融壟斷。

帝國賺錢最根本的依靠是土地共有制,就是要通過國家持有土地把農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農民沒有土地又要生存,只能依附於國有土地出賣勞力。通過各種形式的土地的捐稅,不管是土地稅、人口稅或者綜合的稅率(如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是要搜刮農民所創造的所有財富和生產剩餘。糧食、金錢、絹布等等,一切都成為是政府需要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還要為戰爭付出徭役。

帝國賺錢的第二條路徑是國有企業,最早的就是漢代桑弘羊開始搞的鹽鐵專賣。國家壟斷重要物資,控制銷售渠道、壟斷銷售價格,在商業流通中獲取高額利潤,賺取的錢糧用於補充稅收的不足,養活眾多的官吏。破壞國家壟斷就是死罪,國有企業是國家統治和獲取收益的重要方式。

中國封建歷史上國家經濟三個“壟斷”,維持國家機器的基本

即便明知效率低下,資源浪費,但是國有企業服從命令,保證稅收供給,這是國有企業最大的優勢。即便是因為政權迭代,國有企業失去控制,新當政者只要懲治腐敗、整頓吏治,國有企業在新的官員統治下就會俯首帖耳,順從聖意。

帝國賺錢的第三條路徑是金融壟斷,貨幣的發行必須牢牢控制在國家手裡。從半兩錢、五銖錢到後來的交子、錢引,2000年來帝王們都是在不斷利用貨幣貶值、超發貨幣、收取鑄幣稅、劣幣驅逐良幣來收割民間財富,獲取最大收益。貨幣的發行權在君王手裡,一次超發或者一次貶值,就可以把民間的財富輕鬆的獲取。

中國封建歷史上國家經濟三個“壟斷”,維持國家機器的基本

帝國賺錢的這三個基礎不容動搖,帝國賺錢的根基需要軍隊保衛。軍隊也成為歷代君王最大的財政支出,軍事和維穩總是耗費帝國的最大量的資金。

從秦始皇到清代的宣統帝,中國用2000年的恢弘曆史述說著朝代的發展變革。但是不管是任何一種朝代政體,三大經濟手段從來沒有變更,變化的只有君王們掠奪民間財富的數量和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