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草語 穿衣戴帽五十年

俗話說:“要暖穿皮子,要飽吃糜子。”進入中年的我對這句話有著深切的體味。

小時侯,村裡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笑話:說兩個鄉幹部在逗笑。一個說:“某書記真樸素,走路穿得抖抖褲(用日本產的尿素袋做成的褲子),前頭是“日本”,後頭是“尿素”,兩個屁股“含氮量45%”;另一個說:“穿是穿了,位置沒有對那麼正。”好一則辛酸的笑話,那時侯幹部們的穿戴尚且如此,尋常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上學了,許多孩子穿著對襟棉襖,我的母親卻讓我穿著大襟衣服,她說這樣暖和;好多孩子留著學生頭(小平頭),我卻和其餘的孩子一樣被颳了“小噶子頭”。那年月誰如果有件綿羯羊皮襖,那就牛皮死了。不知是氣候的緣故,還是穿戴的緣故,那時的冬天可真夠冷啊!

1981年,我上師範了,家裡每月給我5元錢,我卻摳著掐著花不完,農村去的孩子經不住張狂,穿暖吃飽就很不錯了,那裡還敢去追趕“時髦”?!參加工作了,雖然每月有49元的工資,但依然“發麻”(牛皮的意思)不起來,因為父親還等著我的工資去購買化肥和生產資料,所以只要整潔就行了,不敢談美觀二字。就因為這,有人給我介紹城裡的對象,對方說我土得掉渣,臨了還說了一大堆的毛病,不過我還因此獲得了樸素本分的美稱。 


藍草語 穿衣戴帽五十年

 結婚了,父親的地也種好了,而且還給弟弟蓋了四間磚瓦房,所以我不用再把錢交給父親買化肥,和許多雙職工家庭一樣,小日子逐漸好過起來。於是媳婦便開始精心設計起我來。春天有了春衣,夏天有了夏裝,秋天有了秋服,冬天有了冬衣。

1米78的個頭,170來斤的塊頭,放在人群裡自我感覺從來都是良好的。現在我們一家三口每個季節都有好幾套服裝。就連鄉下弟弟妹妹的孩子們也不再把我們換下來的衣服當寶貝。

吃飯穿衣看家當。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到軍服中山裝;從西服到五花八門的各式時裝,這變化真大啊!今天的人已經不再單為飽暖而穿著,還為美觀和感覺而穿著,許許多多的人正在為推銷自己而穿著。

穿衣打扮是自己的事,別人用不著去說三道四,只要隨身,只要得體,只要不是衣冠禽獸。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需要五彩繽紛,事實上我們的穿戴也正是反映著這一變化,難道不是嗎?

本文由那個師姐獨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