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抗疫” 北京醫院做對了什麼?

疫情過後,混合雲與互聯網醫院大概率將成為中國醫院數字化建設的兩大重點

智能先行者 | 數字化“抗疫” 北京醫院做對了什麼?

文|鬱之鑫

未雨綢繆總有回報,而且這回報有時候來的比想象的快。

2019年12月中旬,北京醫院遠程醫療混合雲項目歷經三個月的建設順利完成。當時,無論是北京醫院,還是項目建設方華為雲,都沒有想到這一醫院數字化建設項目會在一個月後立刻發揮顯著作用。

1月23日,湖北武漢宣佈封城,新冠病毒像炸彈一樣打亂了人們的生活,全國各個醫院瞬間成為抗“疫”戰爭的最前線。

作為直屬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三級甲等醫院,北京醫院成為保衛首都人民健康的主力軍之一。疫情期間,在肩負起傳統線下醫療重任的同時,北京醫院還利用此前的技術積累,火速開闢了針對新冠肺炎的在線諮詢和自測服務,不僅及時緩解民眾的焦慮,還有效分流醫院線下診療壓力。

據北京醫院主管信息化建設的副院長杜元太介紹,截至3月31日,北京醫院在線預約掛號率從28%激增至82%左右,基於互聯網的診療支持較之前增加了2倍以上,充滿彈性的混合雲平臺為疫情期間的在線醫療服務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經歷了60余天的艱苦抗“疫”,目前中國境內的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越來越多的專家預測,由於短期內難以研製出新冠疫苗和特效藥,疫情防控很可能持續較長一段時間,這勢必深刻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僅以醫療為例,醫院如何借用信息技術更好“武裝”自己?老百姓將面臨怎樣新型醫療服務?北京醫院數字化建設思路及抗“疫”心得值得借鑑。

打好“雲”地基

雲計算火了十年,華為、阿里、騰訊等多家企業也早已推出了公有云服務,但出於擔心數據安全、業務連續性等各種考慮,醫院、金融等企業“雲化”的步伐相對“緩慢”許多。

所謂“企業雲化”,是指企業將信息化系統從傳統IT架構遷移到雲計算架構,相當於給一棟大樓更換一個更加有彈性的地基。很多大型企業不會立刻全盤更換地基,而是選擇“逐步替換”的策略——採用逐步雲化的策略。例如,先邊緣業務雲化,待穩定後再去考慮核心業務;雲平臺類型選擇上,傳統大型企業更加傾向於私有云或混合雲。

北京醫院率先“雲化”並非追趕時髦,杜元太向筆者表示,根本原因是服務於北京醫院總體建設目標。

2017年,北京醫院提出要建立“三型”醫院總體戰略目標,即學術型、智慧型、人文型醫院。其中,學術型醫院針對醫療技術水平和科研水平而言,人文型醫院是指對內實行人性化管理,對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務;智慧型醫院則指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構建面向未來的醫院。

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還曾公開解讀過智慧醫院的模樣:應表現為系統與數據高度互聯互通;醫院之間、醫生之間充分協作;新興技術推動醫療創新;基於物聯網終端、大數據等實現疾病預警和更可靠的診斷。

智慧型醫院落地的最基礎環節就是打好“雲”地基,只有充滿彈性的雲平臺才能更好地支撐基於大數據、AI、物聯網的醫療服務。北京醫院還有更直接的要求,現有業務發展已經急需“雲化”。

作為一家創建於1905年的百年老院,老年醫學和疑難病診治是北京醫院的專長,尤其老年醫學,一直以來就是該醫院發力的最重點學科。近年來,北京醫院不僅聯手中科院成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又獲批設置了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醫院還聯合其他醫院建立了7個區域老年醫學中心,已與至少60餘家單位形成了協同研究網絡,其中包括20餘家協同創新核心單位,40餘家協同創新合作單位,覆蓋了全國範圍內老年醫學的優勢專科。

顯然,傳統的、服務單個醫院內部運作的信息化系統架構,越來越不適合這種網狀架構的醫院體系,隨需擴展、充滿彈性的雲平臺才能便捷支撐北京醫院的業務發展。

“我們的國家級老年醫學中心建在懷柔,未來還要考慮更多醫聯體建設。多院區如果離得近還可以說拉一根光纜,但距離遠就不合適了。”杜元太舉例解釋說。北京醫院本部位於北京東城區東單大華路上。

經過接近兩年時間反覆論證後,北京醫院敲定了混合雲模式。去年9月,北京醫院啟動遠程醫療混合雲項目招標,華為雲中標。12月中旬,基於華為雲Stack混合雲的項目主體建設完成。在全國三甲醫院中,北京醫院屬於雲化“先行者”。

目前,北京醫院基於華為雲Stack混合雲,實現互聯網醫院管理、資源、數據應用的協同融合,分層部署:將互聯網醫院前端業務放在華為公有云,利用華為雲的彈性伸縮和視頻服務承載互聯網醫院中的圖文諮詢,視頻門診等業務,也能滿足早高峰掛號,問診等突發需求;病患隱私醫療數據等敏感類數據所涉及的業務放在本地,由華為雲Stack混合雲管理平臺實現多雲統一精細管理、統一使用流程。

選擇混合雲首先是基於數據安全的考慮。醫療數據涉及用戶隱私,十分敏感,醫院不希望將核心數據部署在院外公有云上。

數據安全不僅僅是應用系統分開部署這麼簡單,後面有一套多層防護機制。據華為雲專家介紹,在北京醫院,人們通過互聯網醫院手機APP發出的訪問請求,首先會經過相關公有云安全策略(anti-DDoS、防火牆、漏洞掃描、主機安全保護等),到達部署在公有云的應用前端處進行處理,數據通過專線在公有云與私有云之間的進行交互,並且此交互不直接訪問醫院內部數據中心,而是從私有云處調閱數據。私有云處數據按照設定的時間頻率與內網數據中心通過防火牆和網閘進行交互,如此多層防護機制才能有效保證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同時,混合雲模式還具有高度的彈性,能滿足資源的按需平滑擴展。如對於某些科研業務,比如基因測序,臨時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在私有云數據中心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可以臨時調用公有云計算資源。

混合雲大概率將成為中國醫院雲化的主流選擇。雖然方向日益清晰,但杜元太提醒,醫院信息化建設要注重頂層設計,避免低層次重複建設。

擁抱互聯網

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就是無接觸,互聯網醫療服務因而大火,搶先部署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機構既服務了社會,也嚐到了商業上的甜頭。

互聯網醫院是指以實體醫院為依託,以複診和常規諮詢為主,集問診、處方、支付及藥物配送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主要面向以慢性病和部分常見病的複診,嚴禁首診。2014年起,“互聯網醫院”就成為醫藥行業的大熱話題,但當時相關政策不甚明朗,率先探路的大多為互聯網公司,如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等,傳統醫院普遍持觀望態度。

2018年9月25日,北京醫院的互聯網醫院服務上線,這主要歸功於兩個政策的推出。

第一道政策是國務院於2017年4月所發佈《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以醫療聯合體為切入點,全面推動分級診療落地。所謂醫療聯合體,即由一所三級醫院,聯合一定區域範圍內的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成“醫療聯合體”,醫聯體內各合作單位雙向轉診。

另一個政策更加關鍵。2018年 4 月所發佈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正式承認“互聯網+醫療”的合規性,並鼓勵醫聯體利用互聯網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分級診療發展。

從等到關鍵政策出爐到推出互聯網醫院,北京醫院期間只間隔了4個月,積極擁抱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心態可見一斑。

目前,患者只需下載“掌上北京醫院APP”,就能享有智能導診、交通導航、健康資訊、醫學百科等服務,並可通過圖文諮詢、視頻門診,實現與北京醫院專家的直接對接,做到足不出戶就享受三甲醫院專家的醫療服務。

杜元太表示,北京醫院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互聯網醫院的視頻門診服務,特別適合為老年人患者提供常見病和慢性病線上複診醫療服務。複診患者可與醫生進行面對面的視頻問診,醫生可在網上完成開具處方、檢查檢驗申請單等工作,患者可在手機端完成交費和預約等工作。

但互聯網醫院發展至今,並非人們預期的那樣可高度替代線下診療,目前被頻繁使用的服務仍以以掛號預約和健康諮詢為主。

“人們可能沒意識到,手機裡的各種互聯網醫院App其實是最複雜的App之一。”杜元太說。

這是因為,互聯網診療是一個系統性的行為,涉及醫療、醫藥、醫保、支付等一系列問題,牽涉了多個醫療系統,不同系統、不同環節需要打通互聯,任何一個環節缺失或不完備,都會影響醫療機構的正常運營。

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是,互聯網診療醫保支付。

杜元太向筆者透露,北京市兩個月前已經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互聯網醫院與醫保系統對接,北京醫院因為擁有功能較為完備的互聯網診療系統,成為與醫保對接的互聯網醫院之一。

在政策、市場及疫情的催化下,多位行業人士認為,2020年互聯網醫療將迎來真正的爆發元年。

對普通人來講,互聯網醫療服務帶來的便利性令人期待。杜元太則特意提醒,如果真心想關心老人的健康,就不要再讓老人用子女淘汰的手機,而是送他們一部好手機,從現在開始教他們學會使用各大互聯網醫院服務。

智行100特別行動——講述100位智能先行者的故事

數字中國的構建並非朝夕之間,而是依靠一個個有前瞻思想、敢於打破常規、通過技術實現商業創新的企業去堅守與實踐。

華為和《財經》將在千行百業中邀請100位智能先行者,分享TA們在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過程中的實踐和經驗,他們的選擇、思考和創新,將為廣大渴求高速發展的企業提供經驗與參考,實現真正的“智行合一”。

如有意向,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