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稜兩可的大唐宰相卻是位文學家,留下膾炙人口的“火樹銀花”

模稜兩可的大唐宰相卻是位文學家,留下膾炙人口的“火樹銀花”

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模稜兩可人

認識蘇味道是相當早了,文革剛開始時,幾乎所有的書籍都被裝箱封存,書架上僅存有毛選和毛主席詩詞,另外就是魯迅的單行本及一些老爸建築方面的專業書籍了。

毛主席詩詞是每天必背的,在毛主席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一詞下面,附有柳亞子先生的原詞,句中有“火樹銀花”一詞,在註釋中說,此句緣自唐人蘇味道,感覺這個名字很有意思,於是便深印在腦海中,至於他還是“三蘇”的先祖,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蘇味道的聲名很有些奇怪,說他是政治家吧,可三任宰相,只留下個“模稜兩可”的成語,肯定不是好詞;說他是文學家吧,也就只有一首《正月十五夜》被傳誦。

但他肯定是大才之人,且不說那個時候能考中進士者有幾人,很多人是考了一生都沒考中,而他是20歲就高中了,後來又高居宰相之位,這樣的歷程不說是鳳毛麟角,那至少也是一種能力的證明吧。

模稜兩可的大唐宰相卻是位文學家,留下膾炙人口的“火樹銀花”

我一直認為,一個不學無術,只知道趨炎附勢,巴結上方之人,是不可能被當權者重用的,無論是賢相還是奸臣都是如此,當然,如楊國忠這樣靠裙帶上位的,就另當別論了。

蘇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人,即今河北石家莊人,進士出身,初授咸陽尉,歷遷鳳閣舍人、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等職,累官至相位,且三度為相達7年之久,中宗時貶郿州刺史,又復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未行而卒,終年58歲。

在正史《唐書》中,對他的政績無一著字,看來也是乏善可陳,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他的字或者名號為甚,一個為相之人,記載如此簡陋,這也很有些奇怪了。

他發跡的貴人叫裴行儉,時任吏部侍郎,對他很是賞識,“先知其貴,甚加禮遇”,在他的關照和影響下,蘇味道的仕途很是順暢。

作為一個當年的知名文人,他還隨裴行儉去過邊塞征戰,據《舊唐書》載:“及徵突厥阿史那都支,引為管記。”但詭異的是,卻沒有留下一篇邊塞詩歌,我想,應該是軼失了,因為,蘇味道留傳下來的詩歌只有區區十幾首。

模稜兩可的大唐宰相卻是位文學家,留下膾炙人口的“火樹銀花”

裴行儉是當時的大名人,文治武功都是一流人物,尤其以識人著稱,他不但看重蘇味道,還以女妻之,就是招為女婿了,他的另一個女兒嫁與王勃的二哥王勮,由此來看,蘇味道還同王勃是親戚吶。

蘇味道為政留下最為著名的標籤就是“模稜兩可”了,此事不是出自見聞或野史筆記,亦見於正史《舊唐書》,由此可見,書史之人對他是很不恥的,其載為:

“味道善敷奏,多識臺閣故事,然而前後居相位數載,竟不能有所發明,但脂韋其間,苟度取容而已。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模稜’。”

他本是將經驗傳授給人,誰知反而授人以柄,成為他為政時的處事原則,後世對他這種類似尸位素餐,不負責任的為官准則,當然是要被人譏諷,這話是蘇味道自己說的,就怪不得別人了。

但是要知道,他雖三度為相達七年之久,卻忽略了他是在給那絕頂聰明,殺伐決斷的武則天為相,這女皇是個著名的宰相殺手,被貶被殺之從十之六七,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鐵娘子的下為相,不身首異處就已萬幸,哪裡還能有什麼作為。

模稜兩可的大唐宰相卻是位文學家,留下膾炙人口的“火樹銀花”

據《資治通鑑》記載:“太后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作為“牝雞司晨”的女皇,在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下,登上了極位,她能聽進去的話有幾何?處“群情不附”之時,她一面作用酷吏,對反對者進行打壓,另一方面,就是用蘇味道這樣的“模稜兩可”之臣來作個裝飾,緩和矛盾,穩定局勢;至於出謀劃策的耿介直臣,當不是她所需要的。

據說,當時武則天讓狄仁傑給她推薦人才,狄仁傑問道皇上要用此人來幹什麼事,武則天答到想讓他做將相;狄仁傑便說道如果聖上僅僅需要文章寫得好的人,那麼蘇味道一定是首選。

這裡其實可以看出兩點,一是蘇味道當時的才華真是冠絕天下;二是女皇在人選上,的確需要的是圓滑之人,而並非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賢相,可以說,蘇味道在答應為相之際,就已將自己所有的稜角打磨,在失去完整意志的狀態下,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努力了。

模稜兩可的大唐宰相卻是位文學家,留下膾炙人口的“火樹銀花”

除了這蘇模稜的來歷,對他人品的記述,在《舊唐書》記有兩件事;一是葬其父時毀鄉人墓田,被人彈劾而遭貶謫;二是他同弟弟雖然關係很好,但多次拒絕為其辦事,甚至被弟弟凌辱也不為所動。

就這兩件事來看,前者是惡行,後者為善事,前後相當矛盾;而我還是相信蘇味道是個有原則的人,對兄弟請求之事,能做到不循私,這個私德是很不錯的。

至於毀人墓田,實為橫行鄉里,但這不應該全部算在他頭上,下邊的人是奉詔令辦理,應該是女皇讓有司辦好此事,所謂“優制令州縣供其葬事”,誰知道那些奉命之人依仗女皇詔令而胡作非為,其中辦理的內情蘇味道能知道多少,也是讓人生疑之處。

他是個明哲保身之人,謹小慎微,應該不會在知情之下幹出那些出格之事,這是他一貫之原則,所以,我不是太相信他能做出多少被人詬病的惡行。

就歷史上看,不管蘇味道為相時的權力有多大,沒有任何記載他有過落井下石,依附惡勢力戧害忠良的記述,如果要將他為自保的所作所為,上升到個人道德品質的高度,這也有些太苛刻了些,試想,如果他沒有說過那“模稜”之語,可能最多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大唐眾多宰相之一吧。

模稜兩可的大唐宰相卻是位文學家,留下膾炙人口的“火樹銀花”

蘇味道雖然在政績上無甚建樹,可以認定是一個唯唯諾諾之人,但卻也是為形勢所迫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其中定是有著滿滿地無奈之情,當然,也有人說他為了升官,奉承張易之兄弟,不過,沒事例佐證。

這個也可以理解,當時的文人,有幾個沒行過此事,不說宋之問一流,沒底線的巴結,即使是杜甫的祖父杜審言,為此還被流放嶺南。

而他的才能是體現在詩歌上,時人除了將他與李嶠並稱為“蘇李”之外,還於當時的另外兩個詩人崔融、杜審言四人一起被稱為“初唐四友”。

雖然我們並不知道蘇味道的政治才能如何,正史中記載的簡介過於簡單,幾乎同簡歷沒有兩樣,但可以想見,處武周朝為相,往大了說,是封建專制下的必然;往小了說,是在女皇一朝人才的普遍悲劇。

“蘇李”俱居宰相高位,所作之詩影響自然很大,二人在詩風上也很是相近,都以詠物見長,清靈雋秀,華麗而不妖豔,他們都是創作近體詩,對詩歌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模稜兩可的大唐宰相卻是位文學家,留下膾炙人口的“火樹銀花”

這首《正月十五夜》是描寫神都洛陽元宵佳節時,端門布燈的絢麗景象,尤其是開篇兩句最是為人稱道;它將長安城元宵之夜歌舞昇平、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興會淋漓的情景,描繪得既細緻入微,又狀物傳神,是我國描寫民俗節日的絕佳之作。

品嚐這首詩,就如同在看一幅色斑瀾的風情畫,呈現著一派地富貴色彩,詞采華麗,音調工整,充滿韻味,氣氛熱烈又歡快,在絢麗多姿的音韻下,男人或高頭駿馬,或觀月賞燈,妖冶的女子們濃妝豔抹,踏歌而來,直讓人流連忘返。

不過,蘇味道除了這首詩聞名外,其他就沒人能背得一首了,至少絕大部分人是如此。

但是,明代大學者胡應麟認為,五言律體到初唐四傑時寫得還有些生澀,而到了蘇味道和李嶠之時,才算是真正成熟起來,他是充分肯定了蘇味道在中國詩史上承前啟後的作用。

模稜兩可的大唐宰相卻是位文學家,留下膾炙人口的“火樹銀花”

然而,後人覺得他對中華文化最大的貢獻是被貶眉山後,留下了一個兒子永遠地在眉山定居,在此不斷地繁衍,歷經多代後,蘇洵橫空出世,再後來,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亦來到了人間,於是,“三蘇”,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醒目的符號誕生在了四川眉山。

此事是緣自蘇洵在《蘇氏族譜後錄》中的記載:“故眉之蘇,皆宗益州長史味道”;而蘇東坡的墓誌銘上就寫著:“蘇自欒城,西宅於眉”;現在三蘇祠中,還供奉著蘇味道的畫像。

當然,就官職來說,“三蘇”離其先祖有著很大的距離,但卻繼承了蘇味道的文學基因,尤其是蘇東坡,成為中華文化史的星空中,最為燦爛明亮的一顆星辰,故云“無蘇味道而無蘇東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