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育讓我們更有勇氣做自己

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比爾蓋茨


豆瓣9.0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育讓我們更有勇氣做自己

看完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英文原名《Educated(教育)》,如果這是個虛構的故事,並不會給我多大震撼。可這是真實發生在美國,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的故事。在這個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還存在著這樣荒誕的故事,可能是因為國家的多元化,亦或許這只是世界的縮影,在其它各個國家也上演著同樣的戲碼。

這個故事有三個主要元素,教育、家庭和宗教。故事的大致脈絡是由於宗教,作者原生家庭充斥著暴力和危險,固執而愚昧,最後通過教育才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桎梏。說得簡單,可過程和內容一點也不簡單,對於經歷過的人來說,那可謂從地獄到天堂。

教育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豆瓣9.0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育讓我們更有勇氣做自己

最終是教育帶著作者脫離苦海。你很難想象作者上過楊百翰,劍橋,哈佛等世界名校,可她在16歲之前都沒有上過一天學,甚至連出生證都沒有。原因是父親覺得學校是給孩子洗腦的地方,他們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與外面的世界有如此多的聯繫。但是母親還是給她的孩子們進行家庭教育。不過也因為要幹活而被中斷,最後不了了之。

當沒有外力干涉的時候,自己的選擇就是出於本心。作者有7個兄弟姐妹,有3個選擇了自主學習,其它的幾個都是跟著父親幹活。作者的哥哥泰勒就是其中一個,因為偷偷地從工地逃回家看書,他沒有少被父親毒打。這種行為也影響和鼓舞了到了作者,成為了作者的領路人。

在泰勒離開家裡去上大學後,他還不斷鼓勵自己的妹妹參加考試,給她輔導,最後終於如願上了楊百翰大學。本以為這是一段美好時光的開始,可10幾年未曾上過學校的她,勢必和其它人生活的世界是脫節的,對其它人來說是常識的事,對她來說滿是驚訝,為此鬧出許多尷尬的事。

因為在課堂上詢問“Holocaust”這個詞,這個詞是“大屠殺”的意思,二戰時六百萬猶太人被殺。這讓本就與其他人格格不入的她,受到更多的冷遇,甚至被孤立。可學校就是這樣的地方,總有人能理解和明白你。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與現實世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聯繫,也有了理解她的朋友、同學,還有老師。

最終,通過努力,她到達了劍橋和哈佛這樣的聖殿,擁有了更加理性和科學的視角,也理解了自己的家庭,以及所信仰的宗教。並非是擺脫,而是理解了,包容了,或許距離就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恍惚間,回想起小時候一起坐在課堂裡的那些同學們,現在做著各行各業的工作,有體面的,也有不體面的,有輕鬆的,也有不輕鬆的,有富裕的,也有落魄的;不知道當時老師在面對這些孩子的時候,是否想到有那麼一天,未來他們完全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活,他們是否還會篤定地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教育?

我想答案是,教育總是需要的。教育,或者說我們的課堂教育,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那個玩樂的場所。我的記憶中,學了什麼可能因為時間的關係,都模糊了,可是與其他同學一起經歷的回憶還是那麼歷歷在目。我們身處其中,不會理解其中的意義,覺得每天的上下學是件多麼無聊的事情。可回想起來,那真的是我們準備畢業後戰鬥的前哨戰。

比起登上殿堂,教育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成為一個正常人。

家庭


豆瓣9.0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育讓我們更有勇氣做自己

原本在這個大家庭裡,作者是最小的一個,應該能受到最多的寵愛,可事實並非如此。在這個家裡,生病了從來不去醫院,只用母親的藥草或者自愈來解決,甚至是車禍,燒傷這些很重的病也是如此。幫父親幹活從來都沒有安全保護,因此經常有人會受傷,而處理方式也是一樣,那就是用母親的藥材來止血,然後靠自愈。甚至是哥哥的家庭暴力,父母親也只是聽之任之,拿一句上帝會原諒那些已經意識到自己錯誤的人,就過去了。如果進行再強烈的抗爭就會被認為是背叛了家庭。那些要離開家去學習的人也會被認為是背叛者,背叛了家庭,背叛了信仰。

作者在學校裡鮮有跟同學談論起自己的家庭,不是因為他們家是異類,而是她覺得,他們讓她在幹活時暴露在危險之下;讓她受到哥哥的暴力時,聽之任之;讓她在受傷時,不能去醫院,只能靠母親的藥草……等等這一些列的行為讓她覺得,她的父母是不愛她的,她不願意說起這些讓她自己顯得很可憐。

後來她終於明白了,哪有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在她要飛往英國劍橋的入關口,她父親對她說如果在美國他可以保護她,可是如果是在這麼遠的地方,他也無能為力。作者感動了,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份感動,在最後父親讓他在家庭和學校之間作選擇的時候,她才會如此的掙扎和煎熬。他們互相都愛對方,可是因為不同的認知,沒有辦法再生活在一起了。有時,真是像極了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只是沒有那麼極端。

書中最後有一段寫道,他們一家人去參加外婆的葬禮,一家人分坐在教堂的兩邊,涇渭分明。離開家裡去讀書的三人坐在左邊,其他人與父母坐在右邊,好像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那時候父母因為母親的精油已經發了大財,其他幾個兄弟姐妹都靠著父母生活,或許也成為了他們不得不忠誠於家庭的原因之一。而外出讀書可以獨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光是因為見識,也同樣是因為獨立的經濟基礎。

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深遠,哪怕是已經脫離這個奇怪的家庭,他們在觀念上還是會保留一部分家庭所灌輸的觀念,包括有病不去醫院,沒錢了不接受補助,政府都是想要把你洗腦和控制你等等。作者哪怕讀到了博士,還是在掙扎和煎熬,如何讓家庭和科學所告訴她的真理並存,而她的父母也從未放棄感化她。三番四次地來到學校勸誡她,希望她迴歸“正道”。

最後,她選擇了真理,也找到了和家庭共存的方式,那就是像山一樣遠遠的望著。

宗教


豆瓣9.0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育讓我們更有勇氣做自己

宗教在任何西方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提及,有的甚至舉足輕重。本書中雖然提及摩門教,但其實並非有什麼值得去說的。

反而是,作者的父母,更確切地說是作者的父親,通過對於摩門教無比虔誠的方式來控制所有的家庭成員。在這個家庭裡,與其說宗教是信仰,倒不如說是一種奴役的工具。

女孩子不能穿露出身體的衣服,不應該出去工作,哪怕一點點想要更加美貌的舉動,都會被稱為“妓女”。而正是因為如此,作者沒能有正確的戀愛觀,不知道怎麼跟異性相處,甚至連跟自己不同的同性都不知道該怎麼相處。

作者後來開始研究歷史,也有研究過宗教。在她看來,宗教其實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產物,而並非是其它。如果我們把盲目信仰了宗教,那麼我們就成為了宗教的奴隸,而不是讓宗教幫助我們達到心靈的平靜。我並不清楚宗教一開始的目的是什麼,但若是一個正統的宗教,總是該讓我們能夠依靠和依仗,而不是讓我們陷入抗爭,萬劫不復。

總結

最終作者離開了家庭,不再籠罩在陰霾之下。這一路她的生活壓抑而無助,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書中的吶喊和彷徨,好在最後掙扎的時刻,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她通過教育獲得的理性,最終還是選擇了學校。她不再想要改變那個家,也不會再被那個家所左右。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棲息之地,活出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