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產業壩區春意鬧 幸福歌聲撲面來

春風陌上,萬物欣榮!

入春以來,獨山縣各鎮村依託產業壩區建設,積極搶抓時令節點,科學推進復工復產,持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產業發展體系,有效拓展群眾增收路徑,努力減少疫情造成損失,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斷加快全面小康建設進程。近日,筆者走進春光深處的美麗鄉村,來到一個個生機盎然的產業壩區,近距離感受了當地幹部群眾正在傾力描繪的那一幅幅熱火朝天、色彩斑斕、充滿活力的“壩區春景圖”。

新董村:蜂蜜橙+板藍根 鋪就致富新道路

麻尾鎮新董村的青山綠水間,一個個產業壩區春意盎然。

位於董擺組、幹才組一帶的800畝壩區,20來位鄉親正在蜂蜜橙種植基地裡忙著搬運肥料,施肥除草。“大家動作注意一些,可別傷到了樹苗!”其中,村民陳祖德一邊忙著往基地裡運送肥料,一邊不時對鄉親們的勞動進行指導。陳祖德已經在這片基地裡幹了兩年了,主要負責勞務組織和種植管理。

以前,陳祖德一直在附近打零工,收入不穩定,生活困難,是個貧困戶。自從村裡的蜂蜜橙種植項目發展起來,陳祖德就被基地聘為管理員,加上妻子也在基地務工,每個月能有好幾千塊錢的穩定收入,一家人順利地擺脫了貧困。

新董村黨總支書記王廷剛向我們介紹,近年來,村裡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建起了農業產業基地,發展蜂蜜橙種植,截至2019年底,該項目成功落地村裡4個500畝以上大壩區,種植規模達到了2980畝,以“龍頭企業+村級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發展模式,通過基地務工和土地流轉等帶動了350餘戶群眾參與發展,僅2019年,就為鄉親們帶來了318.6萬元的勞務收入,成功培育為村裡的主導產業。今年,該項目又擴展了300多畝,達到了3300畝規模,預計2022年全面投產後,對鄉親們的發展帶動還會進一步增強。

除了蜂蜜橙種植,穿行在新董村的各個壩區,還會看到另一個產業的蓬勃身影——板藍根。板藍根是當地的傳統產業,發展基礎十分厚實,有些群眾甚至有著10多年的種植經歷,技術比較成熟,市場渠道也很穩定。

來到新董村播橋組壩區,一撥鄉親正穿行在地裡,忙著種植板藍根。其中最為認真的,是一位叫梁興敏的村民,他手部患有殘疾,家裡三個娃娃都在上學,曾經是個貧困戶。這兩年,在村裡的鼓勵下,梁興敏通過參與板藍根種植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好日子。連連嚐到甜頭的梁興敏,目前正在積極流轉土地,打算將原有的10畝種植面積擴大到40來畝,大幹一場,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新董村通過加強技術指導、強化產銷對接、做足產業引導,有效扭轉了該產業“零散亂小”的發展狀況,形成了大戶帶動和散戶種植齊頭並進的發展模式,逐步走上了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道路。截至2019年底,該產業已遍佈全村17個產業壩區,實現了4256畝發展規模,帶動了713戶群眾參與發展,僅去年一年就為鄉親們帶來了720餘萬元的純效益。今年春天,村裡因勢利導,進一步推動發展,目前又拓展了1000多畝面積,達到了5600畝規模,預計今年可創下1000萬元的發展收益。

蜂蜜橙攜手板藍根,在新董村的產業壩區上,互為補充,交織並進,為當地1515戶6751名群眾鋪開了一條充滿希望的致富新路。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村民們在壩區裡搬運肥料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培土護苗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貧困戶陳祖德在壩區裡帶班管工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蜂蜜橙壩區一角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板藍根壩區一角

黃後村:產業之花遍地開 繪出幸福新圖景

麻尾鎮黃後村的藍天白雲下,20餘個產業壩區也是滿目生機。

位於堯南組的800畝壩區上,十多位鄉親正在種植基地裡移栽香瓜苗。其中,來自附近村寨的貧困戶黎敬英,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個做農活的好把式。

前幾年,黎敬英和丈夫一直輾轉在外打工,由於文化低、沒技能,只能幹苦力,收入低微,家裡生活沒多大起色。村裡引進了香瓜產業後,基地就建在她家門口不遠,從基地開建到現在,她一干就是兩年多,每月工資兩三千塊,收入很穩定,還能照顧家裡老小。

“去年,我們基地種了200畝香瓜,日常用工每天30人左右,採收高峰期用工可達每天80來人,由於市場銷售十分看好,今年,我計劃再擴大150畝,用工量還會增加不少。”香瓜種植基地負責人左強榮說。

在舒家坪千畝壩區,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去年,這裡200多畝的蔬菜和600餘畝的蜂蜜橙迎風生長、綠意盎然,如今,基地又推進了辣椒、烤煙、黃豆等約500畝的種植項目,整個壩區將實現滿栽滿種。“去年,我將家裡的土地流轉後,就在蜂蜜橙種植基地裡務工,每天收入在80元左右,今年,我打算把家裡剩下的兩畝地全部種上辣椒,這樣一來,除了土地流轉費和基地勞務費,我還可以通過辣椒種植增加部分收入。”貧困戶何仕鳳說。

黃後村第一書記黎成方介紹,新的一年,村裡將堅持“優勢產業優先發展,優勢品種率先突破”發展原則,以全村5個500畝以上壩區、16個100畝以上壩區為基礎,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精品水果、中藥材、蔬菜、林下經濟等農業產業,以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為方向,加快形成結構多元、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的產業發展格局。

根據這一規劃,村裡將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市場”發展模式,以三個老村區劃為發展板塊,整合所有發展要素,培育以蒲瓜梨、辣椒、蔬菜、中藥材為主導的“麻寨產業基地”,打造以蜂蜜橙、蔬菜、辣椒、烤煙、中藥材為主導的“舒家坪產業基地”,建設以蜂蜜橙、香瓜、蔬菜、辣椒為主導的“黃後產業基地”,充分盤活壩區土地資源,有效釋放產業發展活力,全面建立特色產業板塊,推動產業項目規劃和實施到戶到人,依託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基地務工等帶動形式,著力鞏固前期產業發展成果,全面拓展群眾穩定增收渠道。

美麗的黃後大地春潮湧動,遍地開花的產業項目正以鮮活動人的斑斕色彩,為當地群眾描繪出一幅幅更加美麗的幸福新圖景。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香瓜種植基地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鄉親們在種植基地務工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種植基地在向群眾發放務工費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產業壩區建設中

秀峰村:特色產業增活力 書寫美麗新篇章

微風拂面、暖陽高照,在基長鎮秀峰村的遍地春色裡,各個壩區充滿了動人的勞動歌聲。

獨秀峰下,1000餘畝的麻銀壩區,鄉親們正在剛剛移栽結束的茄子地和白芨地進行日常管護。來自附近寨子的村民蒙澤鳳,不但自己在基地務工,還將家裡好幾畝田全都流轉給了基地,每畝每年能有810塊的流轉費,“我已經60多歲了,兒子兒媳都在外務工,我一邊照看家裡,一邊就在壩區上的蔬菜基地和中藥材基地裡務工,每天能有幾十塊錢收入,日子過得輕鬆踏實。”蒙澤鳳說,這裡地處著名的獨山天洞景區,隨著白芨、芍藥等中藥材陸續開花,花海景觀正在美麗呈現,每天都吸引著很多遊客前來觀光遊玩,這讓她覺得既開心又自豪。

麻銀壩區是一個以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壩區,近年來引進了“貴州綠健神農”“貴州濟生農業”等多家龍頭企業,落地發展以鐵皮石斛為主導的中藥材產業,通過基地務工和土地流轉等形式帶動當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同時朝著休閒觀光、生態農業、農旅結合方向不斷邁進,發展空間有效拓展,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品牌效應逐步凸顯。

在700多畝的堯蒙壩區上,一片200畝避雨式西紅柿種植基地格外引人注目。西紅柿種植大戶石明慧正帶著好幾個鄉親,忙著清理地壟間的排水溝,為即將開始的西紅柿苗移栽作準備。石明慧今年已經40來歲,十多年前就開始種植西紅柿,一邊種植一邊研究,成了遠近聞名的西紅柿種植土專家。“靠著西紅柿種植,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我還帶動了好多群眾一起發展呢。”石明慧告訴我們,因為帶領鄉親們一同種植,他還於2010年4月獲得了省級“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近幾年來,石明慧探索出了全新的避雨式西紅柿種植模式,種出來的西紅柿抗病能力更強,產量更高,質量更好,銷路更俏。這兩年,石明慧的種植規模都保持在200畝左右,不僅給他帶來了豐厚收益,還為周邊群眾創造了每年幾十萬元的勞務收入。同時,石明慧還和其他種植大戶一起,在堯蒙壩區帶動形成了更為濃厚的蔬菜產業發展氛圍,幾乎家家參與了各種蔬菜種植,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蔬菜產業增收路。

從堯蒙壩區出來,在800餘畝的納丙壩區,一片片李子樹迎風吐綠,夾雜其間的一畦畦蔬菜十分亮眼。鄉親們說,這個壩區主要以自種為主,著重發展各種經果林,同時配套種植辣椒和蔬菜,有花有果,有菜有林,別有一番特色。

據秀峰村主任蒙澤近介紹,近年來,全村依託麻銀、堯蒙、納丙3個500畝以上產業壩區和其他小型壩區,結合區域資源特點,強化群眾發展意識,合理佈局產業板塊,優化壩區產業體系,培育農業產業特色,形成壩區發展優勢,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效果。

在新的一年裡,村裡將進一步優化產業利益鏈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完善產業發展設施,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增強產業發展特色,以蓬勃的產業活力書寫美麗秀峰的嶄新篇章。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鐵皮石斛種植基地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壩區裡的白芨種植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群眾在壩區裡務工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壩區裡的茄子種植

独山:产业坝区春意闹 幸福歌声扑面来

省勞模石明慧的避雨式西紅柿種植基地

後記:

春光正美,攻堅正酣!

當前,正值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獨山縣緊緊圍繞“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的工作要求,繼續以產業革命“八要素”強化引領,堅持抓好產業壩區建設,按照“因地制宜、優產協調、綠色引領、創新驅動、市場導向、融合發展”原則,持續盤活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瞄準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高質量發展目標,推進建設農業產業“樣板壩區”“科技壩區”“生態壩區”“示範壩區”,來一場更為深刻的農業產業革命,為全縣脫貧攻堅完美收官和鄉村振興穩步推進提供更為有力的產業支撐,在春風裡唱響了一支美麗動人的幸福歌聲。(通訊員 李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