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溫順小丑到弒人魔:都是“貧窮”惹的禍?

他雙頰瘦削,眼窩深陷,面部肌肉下墜,像承受著巨大的負荷。走路時,兩條細長的褲管總是被風吹起,似乎裡面空蕩無物。經常無緣由地突然大笑一陣,瞬間又戛然而止。他和母親住在破舊的公寓樓裡,依靠扮演小丑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在他用枕頭將母親悶死前,他對母親說,貧窮,是真正的病。他沒有找到醫治“窮病”的藥,但是找到了使他“快樂”的辦法:以暴力反抗社會。

繼去年的熱門電影《我不是藥神》之後,斬獲今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小丑》,通過主角亞瑟(即小丑)提出了同樣的問題:貧窮,真的是一種病?


一 貧窮這種“病”

什麼是貧窮?貧窮不僅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物質短缺,也是指一種主觀上的精神狀態,無論如何付出,都不能改變物質匱乏的狀況,不能改善生存條件,所有向上層社會等級攀爬的階梯都被斬斷了,使得人們深陷絕望無助。

同時,權貴階層對其不管不問,任其生滅,處於底層的窮人被社會拋棄,墜入黑暗冰冷的深淵。精神上的戕害,徹底滅絕了生存的希望。喬治·奧威爾在《1984》裡說,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


從溫順小丑到弒人魔:都是“貧窮”惹的禍?

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


在此情況下,將產生兩種後果,一是自怨自艾,破罐子破摔,接受“命運”的安排,二是不堪忍受任人踐踏,以暴力與之對抗。

餘華的小說《活著》講述的是前一種人生,電影《小丑》講的是後一種。


二 原生家庭的罪與罰

電影的主角亞瑟從小和養母及其男友一起生活。養母的男友暴虐成性,經常對母子二人拳腳相加,還把亞瑟捆綁在暖氣片上毆打。養母患有精神障礙症,不但保護不了自己,也保護不了亞瑟。亞瑟生活在一座“恐怖屋”裡。

心理學研究表明,除了先天因素外,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心理、價值觀的塑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持續、深遠的影響。中國法院網於2017年發佈一項調查數據,父母離異的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亞瑟面對的不僅是這種“殘缺性家庭”,還疊加了“粗暴型家庭”。他的身心遭到了嚴重傷害,心理也被扭曲變形。他後來患上精神疾病,不僅與腦部受傷有關,也與幼時的心理創傷有關。

認知心理學告訴的研究指出,年幼的孩子在面對來自父母的傷害時,會在潛意識中“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這被稱為“原生內化”。模仿的內容會嵌入孩子的行為模式,成為孩子自身個性的一部分。而且,最常被記憶、模仿和內化的,恰恰是那些虐待、施暴的言行,因為其對孩子的打擊和印象最大。在孩子成年後,暴力會成為宣洩不滿、處理衝突的最直接手段,正如年幼時父母對他所做的那樣。

起初,亞瑟待人誠懇、善良,忠誠於工作,悉心照顧年邁的養母,懷抱著成為喜劇演員的夢想,即使被小混混欺負而被扣薪水,也沒有抱怨,“他們只是十幾歲的孩子”。

然而,當他因被誤會而丟了工作(失去收入、生活無法為繼),又在地鐵上無辜被打(被權貴階層任意踐踏),積蓄已久的憤怒終於爆發,他拔槍射擊將三人打死。

這把槍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釋放出內心深處的魔鬼。這個魔鬼,潛藏在那個原生家庭裡,與亞瑟一起相伴長大。


從溫順小丑到弒人魔:都是“貧窮”惹的禍?

魔鬼是抵擋不住的誘惑


三 病入膏肓的社會

這個原生家庭的“惡”,來自何處?亞瑟的養母為何患上了精神障礙,她的男朋友為何有嚴重的暴力傾向?養母為何不能帶小亞瑟逃走?社會安全體系、救助機制為何沒有響應?

如果說貧窮是個體的病,那麼高譚市也有同樣嚴重的病。除了表面看得到的垃圾滿街堆、老鼠遍地跑、城市環境加速惡化以外,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引發的民怨、民憤,像一座火山,隨時可能噴發,毀滅這個城市。

城市如同人的身體,發病時總是先從某個細小的局部組織或者細胞開始。血液和氧氣不能及時送達、代謝產生的垃圾不能及時排出、偶然發生的變異不能被及時消除,這一小小的病灶,就會慢慢擴大到更大的區域、更多的組織。

在亞瑟的日常生活中,有妄想成痴的養母、蠻橫粗暴的老闆,狡詐惡毒的同事,敷衍傲慢的心理諮詢師,還有無比冷漠的公交車乘客。當自己的偶像揶揄、嘲弄他時,他對世界僅存的一點希望隨之破滅。

在向偶像開槍之前,他說,“你看過外面的世界有多糟嗎?大家都在大吼大叫,沒有彼此的尊重,也都不設身處地替別人想。” 他對社會充滿了怨恨,憎惡和失望。沒有愛的家庭,缺乏溫情與關懷的社會,唯有以暴力摧毀。


四 魔鬼亦或英雄

一把槍,開啟了魔盒,放出了魔鬼。但是,如果心裡沒有魔鬼,一把槍倒也不足懼。

他第一次開槍,是出於自衛,射殺了三個胡作非為的上層精英。這一次意外之舉,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他清醒地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擺脫任人踐踏的命運,可以反抗和鬥爭,這一個發現使他如獲新生。

這股全新力量刺激著他,謀害了自己的養母和構陷他的同事,並在演播室當場射殺自己的偶像。這三次謀殺,實際上是亞瑟一連串的“自殺”行為:養母代表著自己的過去(家庭)、同事代表他的現在(社會)、偶像代表他的未來(夢想)。他殺了這三個人,表明在內心裡與自己徹底訣別,從此世上再沒有亞瑟和小丑。

另一方面,當亞瑟這個細胞開始“變異”,越來越多的人也被這股力量裹挾和驅使,街頭出現騷亂,到處是群情激憤的民眾,他們縱火、砸車、吶喊,釋放對社會的不滿和怨怒。“小丑”亞瑟被他們視為“英雄”。

亞瑟是一面鏡子,正反兩面反射著不同方向的光,一面是魔鬼,一面是英雄。而且,從小丑到魔鬼,有時只是一閃念的距離。


從溫順小丑到弒人魔:都是“貧窮”惹的禍?

從小丑到魔鬼,距離只有一閃念


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一書中,這樣描述反派:任何反派在自己的故事世界裡,都是英雄

2010年10月,一向老實誠懇的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在開車意外撞倒人後,拿著水果刀下車,對被撞的人連續刺了八刀。在法庭上,藥家鑫的供述,使人們得以一窺那個幽暗的內心世界:

“從小到大,我生活中幾乎除了學習以外就是練琴……為了練琴,媽媽會打我,或者拿皮帶抽我,媽媽要求我回到家先彈琴,彈完琴才能寫作業,我害怕作業寫不完,小學課間除了上廁所都不會離開座位,就一直在趕著寫家庭作業……爸爸看我的成績不好,沒有努力學,就把我關在地下室裡面,除了吃飯能上樓以外,其他時間都得在地下室裡待著……我覺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壓力特別大,經常想自殺……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分析認為,藥家鑫拿刀刺人的動作,和他彈琴一樣,是機械、重複的動作。在那一刻,他心中鬱積多年的委屈、不甘,全都迸發出來。

藥家鑫從沒想過要殺人,但他成了殺人犯。如同亞瑟,驅動他的是心裡的魔鬼。


五 救贖之路何在

貧窮是一種病。但是,單純的物質匱乏並不足以使人發瘋,真正毀滅一個人的是精神世界的崩潰。物質上的貧瘠對於大多數人尚可承受,但當自尊被視作草芥隨意踐踏、從正常社會被驅逐出去時,精神支柱隨之坍塌。所以,真正的貧窮,不是物質稀缺,而是精神凋敝。

亞瑟曾經是心地善良、與人無爭的小丑,卻在重重壓力和不堪的逼迫下,一步步蛻變成了魔鬼,這個魔鬼來自他的原生家庭,來自他接受的教育、他的生活環境,以及他所處的社會,他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創造物”。

電影《小丑》是12年前《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前傳,講述的是與代表正義的蝙蝠俠對抗的小丑的身世。

然而弔詭的是,蝙蝠俠能戰勝一個、兩個邪惡的小丑,卻消滅不了高譚市的邪惡世界,因為他也來自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