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羊群效應,不做那隻被宰的羊!

世界上有30%左右的人有從眾心理,於是我們看到大量的從眾現象和盲從行為存在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

還記得,一次為了解苗寨文化,特地去貴州某博物館參觀,解說員先給銀碗裡倒上一些白水,再滴入幾滴藍色墨水;20秒後,碗裡的藍色消失不見了,解說員說“這都歸功於銀離子的解毒過濾功能”。解說員的這一番“表演”後,同行的大爺大媽開始按耐不住了,其中有一個看上去閱歷豐富的大爺就說自己要一套,回去送老領導。這一發不可收拾,其他的大爺大媽們瘋狂起來了,爭著搶著去為四千人民幣的銀碗買單。震驚之餘趕緊拉住身邊的小夥伴,讓她不要衝動。起作用的哪裡是銀離子,而是溶在水裡的草酸,再說銀離子哪裡是你用清水泡一下就有的。

警惕羊群效應,不做那隻被宰的羊!

旅途中,被羊群效應影響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麗江的螺旋藻、西安的兵馬俑、香港的某牌子手錶、泰國的藥、全國景點必備的玉器……你以為只要你不出門旅行就不會碰到羊群效應嗎?太天真了,你網購時是不是按銷量高低在排序,產品評價越好你是不是越容易下單?網紅店(鮑師傅、喜茶、答案奶茶等)門前排的隊伍越長你是不是越想品嚐一下?出門買份水果,是不是正好有人挑選的品種更能吸引你?

看電影都要先看看評分的我們,面對強大的數據時代,豐富的信息數據,而我們接受的信息卻是有限的。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心理,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反套路呢?

警惕羊群效應,不做那隻被宰的羊!

1. 批判性思考

在爆炸的信息時代,我們有多久沒有認真審視自己所看到貨聽到的信息了?我們太多時候都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認識到生活中信息的良莠不齊,從而架起自己與信息之間的一道過濾網。瞭解常見的思維陷阱,提高警惕,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鑑別信息的能力,而不盲從。

2. 基於事實判斷

可以用科學、實驗、觀察等方法來判斷事件的真實性。此類事件的判斷必須基於已有事實,即有據可查。需要我們提高閱讀量,並把同一類的報道觀點進行對比。對於購買的衝動,我們應該基於真實的需求和購買力,而非從眾追求。

警惕羊群效應,不做那隻被宰的羊!

3. 旁觀者心理

總有一部分人只瀏覽,不詆譭,不跟風……這類人其實是常有的中立者,在知道真相前讓自己保持緘默。

4. 建立穩定的信息源

誰寫的、哪家發佈的、什麼時間發佈的、是否官宣?每次對信息的來源都做基本的篩選。比如新華社、人民日報、財信、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等。對於行業垂直的意見領袖,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挑選,作為自己的信息源。

5. 專業人幹專業的事

自己不懂的事少去做,自己看不懂的事不要輕易發表意見。把我們不懂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聽取專業的人的意見你會降低很多試錯成本。房價一漲再漲,我們就應該趕緊跟著去買嗎?

警惕羊群效應,不做那隻被宰的羊!

大多數時候, 我們可以在簡單判斷後,跟從大眾的行動和意見。但是作為個體,還是需要學會獨立思考,避免被牽著鼻子走。

動腦很累,但是不動腦將來會更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