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逆襲三大層級:拼勞動、壘資產、玩金融!先認知先發力!

人生逆襲三大層級:拼勞動、壘資產、玩金融!先認知先發力!

主旨:

拼勞動——賣身;

壘資產——暗著搶;

玩金融——明著搶。

人生逆襲就是一個從賣身到搶劫的過程。

人生逆襲三大層級:拼勞動、壘資產、玩金融!先認知先發力!


【一、拼勞動】

勞動創造價值

絕大多數人都需要靠勞動來獲取財富,我們所說的競爭,幾乎都是在勞動收益上的競爭。

勞動是啥?

就是出賣自身的精力、體力、腦力、經驗、時間等,換取利益回報。

說白了,就是把自身當成一個勞動工具出售,競爭就是如何把自己賣個好價錢。

絕大多數人都在勞動層,只有少數人才能“不勞而獲”,這也符合金字塔社會的基本邏輯——多數人幹活,少數人享受。

而且對於絕大多數人,所謂創業也同樣是出賣自身而已。

其實這樣不叫創業,叫換個方式賣身,真創業是賣別人,不是賣自己。

被利用的價格

我們從小接受義務教育,有的初高中輟學步入社會,有的一直啃書本到碩士、博士、博士後,抱著孩子步入社會,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啥?

都是為了進入社會後獲得具有競爭優勢地位的勞動收益,說白了就是如何能更好的被人利用。

這麼說,難道勞動分貴賤嗎?

三眼:分!

同樣敲鍵盤,你打一份營銷推廣PPT,和敲一份資產評估PPT,得到的回報肯定不一樣;

同樣扛東西,你扛化肥麥子,和送送貨送外賣,得到的回報肯定不一樣。

誰都想在同樣精力與體力的付出下,獲得更高的回報!

每年高考,家長最關心的除了孩子考試分數外,就是報考志願如何填,甚至花錢請“大師”來給指導指導——孩子學什麼專業將來畢業了混的相對好?

勞動的定價

說到此處,諸位最關心的就是什麼樣的勞動“最值錢”?

要想知道什麼“最值錢”,首先得明白勞動是怎麼定價的。

勞動定價一種是人為製造的,一種是市場製造。

人為製造的,也就是“有形的手”操作的:

核心:看風向!

比如,體制內看報紙玩手機消耗一天時間,可能和體制外拼命敲鍵盤、搬磚頭消耗一天的收益一樣多,甚至前者收益>後者收益。

也就是投入回報率不在一個量級上。

比如在改開初期,為了調整勞動結構,將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到工業勞動,怎麼調整?

把農產品價格往死打壓,工業品價格抬升,這樣在勞動分配上自然工業勞動遠>農業勞動。

形成“剪刀差”,只要人不傻還年輕,拖家帶口去沿海。

農業一直比二三產業要收入小,這個是“遺留”問題,也是金字塔“分配”問題,這個在很多文章講過了,但是到底誰的勞動收益靠譜,這個也是個未知數。

大家都是被利用的,就都容易被“遺棄”,比如此次疫情,充分展示了農人可以自給自足的本事,疫情對農人影響遠小於城市中產,後者因為疫情所帶來的收入停滯、失業、債務不會停滯繼續滾動,如果疫情延續時間長的話,中產很容易破產歸0。

假設真到那個份上,你說誰的勞動收益靠譜呢?

還有一點,在《九大階層》裡說過(微信公眾內搜索階層二字),大組織調整社會結構,解決社會矛盾,其中一點就是在調整各階層收入比,這個層裡吐點出來,那個層裡多吃點進去。

市場製造的,也就是“無形的手”運化的:

核心:看供需!

比如從宏觀層面看,我國在科技發展上整體質量並不高,對於高精尖人才來說需求口比較少,結果就是你在專業學習上再敬業,也未必有什麼實際用處;

在這一點上看,高校裡的專業設置都是虛的!

什麼樣才叫實?

就是社會生產結構與專業招生結構是相配比的,比如你學物理學得好,到了社會可以用得上。

而實際上,除了一些特別專業的(比如獸醫、計算機)的學科外,大量學子步入社會就幹倆事:銷售和文員。

看看企業排行榜、富豪排行榜就知道了,不是玩地產就是搞網遊的(互聯網大戶基本都靠遊戲賺錢),這些對口需求不是銷售、文員和很少一部分技術工。

再比如從微觀層面上看,在教師比較好混的時期,家長會給孩子報考師範類的較多,等一堆師範生都畢業了,教室崗位招不下,供嚴重大於求,咋辦?念四年師範最後還是去做文員或銷售。


人生逆襲三大層級:拼勞動、壘資產、玩金融!先認知先發力!


命運在這裡的邏輯反應就是:


絕大多數人的“過程”不一樣都不取決於個人,因為認知範圍狹窄,不可能一眼就看到哪個勞動收益最大,且最光榮。

人生命運在此處,就像風中的飛沙,飛到哪你根本不知道。

有哪個人跳出來跟三眼說:老子搬這塊磚,當年早就想好了!

多數人的命運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哪指哪”。

或者說都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進的,具體走到哪,看“吹”到哪。

改命!

改命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認知!

人的逆襲必然要經過勞動層,沒有“勞動改造”被人利用過,你也學不會怎麼“利用別人價值”。

在這個層裡,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提高認知,儘可能的從宏觀中觀微觀,以及“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等方面,找到你最適合的且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勞動收益最大化的地方。

人在35歲之前,都有這個機會。

一般人23歲畢業,社會10年生活能有此認知已經算不錯了,當然讀三眼的東西能提前建立認知更好,有了認知就會有意識的去找路子。

基石!求快!

人逆襲的基石,或者所謂第一桶金,幾乎都是在此層造出!

通過合法的或不合法的,取得合理的或不合理的。

等積累到一定數額,即可升到上一層:開始壘資產。

人生逆襲三大層級:拼勞動、壘資產、玩金融!先認知先發力!


【二、壘資產】

如果說勞動層是基石,求的是快;

那麼資產層就是架構,求的是穩!

人類社會的財富就兩塊:創造+存儲。

這也符合人本性格,社會創造的東西多了,貪婪使人存儲。逢人見面炫耀的就是誰存儲的東西多,我存貨多就比你牛。這是一種佔有慾和安全感。

經濟學不用搞那麼專業高深,複雜的系統有複雜的說法,簡化系統有簡化的說法,實用才是最好的邏輯說法。

閉上眼,感受一下這個世界分三層在流動:

底下一大塊,是勞動在流動,收入在流動,大組織對這塊是有“調節”的,畢竟是特色的;你命運湊巧被“調節”到好位置,那麼勞動收益就大,被“調節”到差位置,再努力也只獲得個仨瓜倆棗,自悟!

中間一塊,是資產在流動;下面整體勞動層創造的諸多財富,多了就要堆積起來,形成各類資產,不然怎麼分窮富?

這就是“有產者”的來源,ZB主義和幾十年前咱們搞的SH主義理論上在此區分。

眾生無產的話,只剩下勞動價值了,堆積的東西都是大組織的,這叫G有制;

房子是分的,吃的是分的,甚至媳婦也是組織託付的,這樣一來人的積極性是很低的,這種東西關起門來自己玩可以,投向世界懷抱是玩不轉的。

從歷史可以推導出來,能明白啥叫資產的人,最早也就是六十年代的人,到今時今日也就三代人趕上了。

今天的年輕人為何奮鬥回報低,是因為“空間”很小了,因為社會發展太快,畢竟幾十年走完西方200年的道路,“空間”幾乎都被60、70的人給提前佔了,這些早先的“有產者”生了孩子繼續佔著絕大多數資產。

如果把現在資產的背後持有者都透明化一下,翻出來大家看看都是誰,應該很少很少一部分是通過“勞動改造”的後起之秀,多數還是六七十年代早佔地盤的家庭。

而貨幣是資產交易的等價物,所以堆積起來的這些東西就用貨幣的數字去表示,也就是資產價格。

在資本主義社會,富人堆積的資產,通過等價物貨幣交換,可以換1個勞動者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勞動收益。


勞動是相對比較公平的,而資產帶來不公,資產的囤積從本質上講可以說是對勞動的囤積,因為無論何種資產,最後都會建立在勞動這個地基上,由勞動最後埋單。

1個資產可以囤積1個人幾輩子的勞動價值,社會推高資產價格,而收入不變,相當於在提高資產持有者囤積勞動的量級,這是一種隱性劫掠。

當你勞動層積累足夠時,就要開始思考怎麼“隱性劫掠”了。

但在特色SHE會,不是你想劫就能劫的!


人生逆襲三大層級:拼勞動、壘資產、玩金融!先認知先發力!


能玩的資產和不能玩的資產


為何大量信息都在說“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很匱乏”?

因為能玩的資產太少,不能玩的太多。

老百姓一提到資產首先想到房子,再次想到股票,稍微境界高點的想到股權等。

為啥?

諸位到此處能得出個結論,資產就是不用賣身,而幫你不斷賺錢(或者叫賺取他人勞動價值)的東西。

所以這東西肯定不光是房子和股票呀!

簡單好操作來錢快利潤厚的資產,不是凡夫俗子能參與得了的,整個民營都參與不了!

民營或凡夫俗子能參與的,定為收割型資產——是上面收割你,和底下刨食互相收割。

資產就是搞收割,只能往下收割,最多平級互相收割,再思考思考房子和股票。

你所能摸得著的資產,都是為你量身定製的收割機。

這個東西再往上去說,就是國與民的辯證關係問題了,沒法說。

人生逆襲三大層級:拼勞動、壘資產、玩金融!先認知先發力!



【三、玩金融】

如果說資產層是“隱性”劫掠,那麼金融層就是顯性的,很直接。

金融是什麼,不是那些什麼理財p2p,那都太抬舉了!

金融是通過權力製造漏洞,鑽漏洞就是金融。


這話應該是最“不專業”最粗鄙的解釋金融的了,但三眼告訴你,最粗俗的就是最真實的。

通過表象倒推本質:1個人從來不幹活,通過這個率,那個率的,把錢轉起來,就越來越多。而所有的東西最後都要勞動來埋單!

底層勞動堆積成資產,通過各種資產載體來玩金融——連起來就是價值通過貨幣變“魔術”。

金融玩的就是貨幣,瞭解貨幣洞悉貨幣,即可在認知上佔到金融層,從最高處俯瞰資產層和勞動層,這樣才會看得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