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盛姚嵩竹嶺之戰】

◆韓拜生

原創: 時代作家 齊魯文學 11月7日

甘肅作家||【楊盛姚嵩竹嶺之戰】

韓拜生,甘肅天水人,文學愛好者,曾在《西部文學家》、《當代文藝》、《秦州微刊》、《西山文藝》《歷史揭秘大全》《西垂文苑》、《家鄉雜誌》、《秦州文藝》、《作家》、《齊魯文學》發表文章多篇。

甘肅作家||【楊盛姚嵩竹嶺之戰】

楊盛姚嵩竹嶺之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416年),又一場發生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鎮鐵爐村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事,也稱竹嶺之戰,它與乞伏乾歸竹嶺之戰同樣發生在鐵爐坡鐵堂峽一帶,是仇池王楊盛於五胡亂華之際取得的頗為經典戰例之一。

《晉書》記載:“同年六月,仇池公楊盛乘機攻陷祁山,進逼秦州。後秦將軍姚平領兵救援秦州,楊盛退兵。在姚嵩與姚平追擊過程中,楊盛在竹嶺(天水市西南)設伏,上邽守將姚嵩、隴西太守姚秦都、略陽太守王煥等戰死”。

志書所言“同年六月”,即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當年2月,後秦國君姚興病死於長安,太子姚泓繼承王位。原本歸附後秦的周邊各少數民族分裂政權乘姚興新逝之際紛紛舉起義旗,南涼禿髮傉檀、北涼沮渠蒙遜、西秦乞伏乾歸等本已被滅國降秦的割據政權也趁機復國,仇池公楊盛見有機可乘,也翻越竹嶺攻打秦州(天水市)。由於後秦分兵據守各處要隘,兵員有限,楊盛的侵擾給秦州守將姚嵩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姚嵩一面死守城池,一面遣使向姚泓求救,後將軍姚平奉旨從長安出發,姚贊率領隴西太守姚秦都、略陽太守王煥從隴西、略陽出發,陸續奔赴秦州。姚嵩(?-416年),南安郡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人,羌族。十六國時期後秦宗室,後秦第一任國君姚萇的兒子,天王姚興的弟弟、姚泓的叔叔,與姚平為同胞兄弟。高祖姚興在位時一心向佛,時任鎮西將軍、秦州刺史的姚嵩曾奉旨在秦州東部麥積山開窟造像,為秦州佛學事業的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勳,至今,素有“東方塑像館”的麥積山石窟中的眾多佛像有不少是姚嵩監工督造的。由於姚嵩的及時預警,不到一日,姚平、姚秦都、王煥先姚贊趕到秦州,全軍在姚嵩的統一調度下,合兵一處,對楊盛進行了反攻。楊盛見狀,自知難敵三路大軍的合圍,於是,撤兵向天水市西六十里竹嶺方向退走。

《秦城區區志》記載:“竹嶺,秦州南部秦嶺山脈的概稱,仇池國北部的天然屏障”,戰事所言西竹嶺位於天水市西60裡藉口鎮鐵爐村,是南通西縣、北去冀縣、東接秦州的交通古道。公元404年,楊盛曾依此天險,殺的乾歸丟盔棄甲,取得了第一次竹嶺之戰的偉大勝利。

楊盛本次用兵,實際上是對乞伏乾歸竹嶺之戰的故計重施,姚嵩、姚平率部追擊,正好又步乾歸後塵,鑽進了楊盛佈下的天羅地網。積於上次乞伏乾歸的用兵經驗,楊盛撤退時故意給足了姚嵩、姚平、王煥、姚秦都集結軍隊的時間,期待更多的後秦軍隊進入自己的伏擊圈。兵書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但時任全軍統帥的姚嵩非但未能汲取乞伏乾歸失敗的經驗教訓,還在對竹嶺地理狀況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冒險輕進,實乃犯了用兵大忌,當後秦大軍追至竹嶺山腳時,楊盛人馬已遙遙在望,姚嵩正自竊喜,忽然,山中鼓如雷震,喊聲大作,箭如飛蝗般招呼而來,姚嵩始知中計,急令大軍向谷口撤退,然而,前軍還未至谷口,忽然峽谷中段石家坪、楊家莊河兩處伏兵抓住機會,滾木、擂石一咕腦兒招呼而來,後秦軍被打的哭爹叫娘,隊伍瞬間被截為兩段,姚秦大部分兵馬被困於峽谷上段,仇池軍瞅準時機,一鼓作氣,三面合圍,後秦軍如俎上魚肉,任由楊盛宰割,後秦軍輸急了眼,如無頭蒼蠅一般在谷中亂衝亂竄,左衝右突,可是,由於峽谷太過狹窄,加之沒有紀律約束,後秦軍自相踐踏,腹背受敵,屍體瞬間塞滿了峽谷。被困於前段的兵馬為了急於脫身,在後秦其他將領的率領下,奮力向谷口衝去,然而未至谷口,峽谷已被亂石、滾木堵死,幾次衝鋒都被青雲山、鐵堂山兩處伏兵用陣陣箭雨封住了前行的腳步,後秦軍累次衝殺無果,無奈之下,又向谷內衝殺,打算與谷中將士匯合,奪取制高點,以求突圍。

這樣,姚嵩人馬被楊盛四面包抄,不到一個時辰,兵員損傷已十之有六,山谷兩側仇池軍見敵我兩軍處於膠熾狀態,怕傷及無辜,於是停止了滾木擂石的投放,從山上直衝下來,後秦軍隊在姚嵩的指揮下迅速合攏,全軍合兵一處又向谷外衝去,楊盛指揮後軍、及山側、谷口伏兵四下包剿,將後秦軍隊圍了個水洩不通,後秦軍進退不得,好一場血戰,直殺的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姚嵩左衝右突,終於殺開一條血路,跳出了楊盛的包圍圈,姚嵩一行帶著殘兵敗將意欲東奔秦州(天水市),但出得峽谷,谷口的仇池軍沿青雲山山腳截殺過來,擋住了東去上邽的歸路,楊盛衝殺幾次,均無湊效,只得返身西竄,逃不到一里,西去的道路又被楊盛操小路搶先佔領,東西道路具已堵死,姚嵩無奈,只得沿鐵爐坡北山後頭溝峽谷北躥,妄圖翻越北山逃命,殊不知此乃一絕境,左有噗鴿堂懸崖阻隔,右有紅崖(ai)頭擋住去路,四圍山勢曲折,無路可通,姚嵩只得撥轉馬頭,攀上谷口右側峁梁打算東躥,此時楊盛大軍已封死谷口,佔據要位,四下裡被圍的鐵桶一般,姚嵩、姚平、王煥、姚秦都在眾軍合圍之下垂死掙扎,最後全被楊盛斬殺。事後,姚泓為了紀念姚嵩,在此地立廟祭祀,至今,姚嵩隕亡之地仍稱為秦王廟臺子,青雲山對面鐵堂山山腳一帶被稱為血土坡,青雲山山腳下稱為大墳院,1995年前後,《天水日報》曾做過報道,東晉十六國時期,鐵爐坡叫做骷髏坡、胡奴阜。

竹嶺之戰以楊盛的全面勝利而宣告結束,從戰事過程來看,楊盛做事心思縝密,指揮若定,精於行軍佈陣,也對鐵堂峽一帶地理環境十分熟悉,充分說明,鐵爐坡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應為仇池國轄域。竹嶺之戰給姚秦帶來了莫大的損失,意義非凡,在姚嵩與楊盛在竹嶺酣戰之時,大夏皇帝赫連勃勃,率領四萬騎兵奇襲上邽,在殺死了秦州刺史姚平都和五千官兵後,縱兵搶劫,燒燬城池,給地方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由於此次戰事的失利,隴右多處要塞疏於防守,赫連勃勃連克安定、陰密等多座城池,動搖了姚秦在隴右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