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易、相守難,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繁華三千,只取心上一朵。相識相愛那麼容易,相守相持卻那麼難。但總有人牽起了對方但手,就一輩子也不再放開。

正如《浮生六記》裡所說:“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人世間啊,從不缺少美好的愛情,美好的愛情,也讓我們自身成了美好的一部分。

【壹】

錢鍾書與楊絳:攜手成長,相守一生

1942年底,楊絳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走紅,大受歡迎。錢鍾書此時也正在構思一部小說,於是向楊絳徵求意見:“我想些一部長篇小說,你支持嗎?”

楊絳明白他的心思,全力以赴去支持。楊絳讓他減少授課時間,為了節約開支,她辭退女傭,包攬所有家務,心甘情願毫無怨言,只盼他的作品早日問世。

兩年後,《圍城》面世,那句“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到現在還被無數人引用。這本書足足寫了兩年,中途雖有阻礙,但楊絳的不斷督促和幫助,得以讓錢鍾書在紛亂的年代安心創作。

就這樣,他們攜手八十多年。錢鍾書曾經形容楊絳“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一個是清華才子,一個是南國佳人。他們的愛情始於初見,終於死別。都說相愛容易相守難,他們的愛如緩緩細流,給婚姻注入養分。

人生一輩子長路漫漫,途中擦肩而過的不計其數,不管相知者有幾人,相愛相守的卻只有一人。

楊絳曾在《我們仨》中這樣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柴米油鹽的夫妻,食的是人間煙火。當我們遇上那個對的人,攜手度過一個個平凡生活,相知而相守,就是愛情中最好的一個註解。

相愛易、相守難,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貳 】

三毛與荷西: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在三毛的《大鬍子與我》開頭,她與荷西有這樣一段對話。

大鬍子荷西問了三毛一句很奇怪的話:“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

三毛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

“也有例外的時候。”她嘆了口氣。

“如果跟我呢?”荷西很自然的問。

“那隻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問:“你吃得多嗎?”

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就這幾句對話,她就成了荷西的太太。1974年,三毛在非洲沙漠小鎮與荷西結婚。

三毛與荷西,在愛情中也依然活出了自我。他們都有不少的缺點,但能夠彼此包容理解;他們保持著精神的獨立,沒有過分的要求和佔領。

愛情,不只有美好和快樂,最重要的是看到彼此的真實,以及彼此互相理解和接受。

愛情並不是讓對方改變成你想要的樣子,而是在你們生活方式不同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接受TA,因為接受一個人遠比改變一個人更難。

愛情不完美,但是不要失望。真的愛情能夠幫助我們自己看清內心,摘掉面具。你就是你自己,對方也是最真實的TA,兩個人相處,既能欣賞彼此的閃光點,又能接納對方的缺點。

唯有共進退的兩個人,才能真正理解彼此不易,才會更懂得用心珍惜關係。

相愛易、相守難,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叄】

沈復與芸娘:生活情趣,讓愛情妙趣橫生

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

沈復與芸娘,十二歲締結婚約。婚後雖然貧寒,但一直享受著恬淡自適的小家庭生活。

芸娘曾女扮男裝與沈復同遊水仙廟,暗度萬年橋,摘花插瓶,接花疊石,那些雅緻的風流和歡愉,隔幾百年望去,依然能感知到情意。

後來生活日漸窘迫,芸娘便拔釵沽酒,也依舊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和熱愛。擔爐燙酒,柴火煎茶,黃昏煮粥,貧窘困苦中,回憶裡盡是同甘共苦和自得其樂。

我們常說“把日子過成詩”,其實用心發現生活中的小樂趣,日子就會妙趣橫生。

生活是一日三餐,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更是是在平凡的日常裡,活出生命的滋味,在愛情中,開出幸福的花朵。

馬爾克斯的一句話似乎可用在沈復身上,“我年輕過,落魄過,幸福過,我對生活一往情深。”沈復追求“真我”,亦能活出“真我”。即使窮困潦倒,依然熱愛生活,堅持平淡中的情趣。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傳誦沈復和陳芸的美談。這一切無不印證著世人最樸素的追求:淳樸恬適自由的生活,是宇宙間最美麗的東西。

當我們走過半生,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愛情、嚐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

說到底,美好的愛情一點都不復雜,將它拆開揉碎了看,無非用心二字。

正因為這些美好愛情的存在,才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期待。

世間所有美好的愛情,翻過生活的煙火,穿過人世的江河湖泊,走過風霜雨雪,熬過俗世紛擾,匯入星晨璀璨的深沉大海,最終將成為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