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這世界上沒有鬼,那麼在中華文化中,“鬼”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呢?

漢語的呼喚


一、主要內容

迷信觀點中,人死了之後就是鬼魂。

判斷一個理論是否成熟、是否科學有三大標準。它們分別是:能否重現原有理論的結果;能否解釋與原有理論矛盾的結果;以及能否作出新的、可供檢驗的預測。由於無法驗證,也無法預言如何驗證,"鬼是存在的“不是科學理論,也不是科學假說,而是個人假說。科學方法還有奧卡姆剃刀原理,意思是說,刪除一切沒必要的多餘“實體”,留下最少的。“鬼魂是存在的”即多餘的假設。

二、來源出處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並非認為鬼是害人的,因中國對先人是極度崇敬的,如屈原《九歌·山鬼》。五胡亂華後,佛教站穩腳跟後為了抬高佛的地位,把中華本土神貶低成六道或者收編成低於佛的存在。在中國文化史上,商、周時期產生了永不死亡的先妣神觀念,東漢末期產生佛教宣導的輪迴轉世的迷信思想。先秦諸子中,學者對冥界的看法,較有獨特見解的,有儒、道、墨三家。三家對後世的影響,又當以儒為首。儒家對於生死和鬼神的態度,見諸於《論語》、《禮記》及其他諸書,最能體現孔子思想的則為《論語》;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是一氣之轉變,氣聚而生,氣散而死。見於《列子》、《管子》、《莊子》;而墨家尊天明鬼,將鬼神與政教混為一體,成為政教之有力工具,非僅僅是純粹的信仰而已。以墨子的觀點看來,“鬼”的能力(力量、智慧)是大於眾生的,且公正無私的,對於“鬼”只能恭敬事奉,而不能加以觸犯。六朝以後所見鬼魂落魄相,在墨子的著作中是看不到的。

除了墨家典籍之外,較能看出上古人民對於鬼神的態度的,見諸載籍的有《左傳》、《國語》、《鬼神之明》、《晏子》《戰國策》、《呂氏春秋》、《楚辭》、《山海經》等書。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中國在商殷時代統治者就特別重視拜神信鬼,周代出現天人共體、天人感應的迷信,逐步形成中國的天神、地仙、人鬼的神仙體系。

對鬼魂這個問題,中外思想家都曾從常識、邏輯的角度加以駁斥。比如晉朝阮宣子不相信人死後會變鬼,他的反駁角度很獨特:聲稱見過鬼的人說鬼魂穿著生前的衣服,難道衣服也有鬼嗎?東漢王充也曾反駁:如果死後靈魂不滅,死去的人要比活著的人多得多,那麼現在應該到處都是鬼了。

宗教使鬼神傳說系統化和具體化。例如,古代有關神鬼的說法很多,往往相互矛盾。單單老天爺玉帝,就有五種不同的說法。道教則確定:玉帝是眾神仙中地位最高的首領,統管三界(天上、地面和地下),四方(四方、四維、上下),六道(天、人、畜生、魔、餓鬼、地獄)。文人在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裡面的想象,使中國神仙、鬼魂、妖精和魔王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

由於統治階級的倡導和推動下,鬼神的思想非常盛行。

三、宗教解釋

1、佛教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生滅變化。

2、道教

道教認為,人的靈魂是擁有意識的特殊形態,稱之為“元神”、又叫作“內丹”。元神有陰陽之分,經過修煉,使人變為純陽,就可以控制靈魂進出肉體,稱之為“元神出竅”。如果要準確定義,則應把鬼魂二字分開,分為鬼和魂魄。民間俗稱的鬼,其實不是人的靈魂,而是三尸,而魂魄,則指人的三魂七魄。

道教認為,動物成精而成的妖邪往往冒充鬼,殘害人。被妖邪附體的患者,民間往往訛傳為神仙附體。道教典籍明確記載,神仙絕不會附身人體(《道法會元‧太上天壇玉格》有明確記載:“一切上真天仙神將,不附生人之體,若輒附人語者,決是邪魔外道”)。

3、基督教

原始基督教將靈魂分作“靈”(希臘文pneuma)和“魂”(希臘文psyche)兩部份:“魂”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靈”(即生命力)則是來自上天的,只有人類才擁有。因此,西方人有“人類是萬物之靈”之說。《聖經》的原文用詞“魂”(即希伯來文nephesh和希臘文psyche)顯示,是沒有將身體和“魂”加以劃分,而且描述“魂”是會死亡的。

因受古希臘哲學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影響,今天一般的基督教信仰中,將人劃分為兩部分-靈魂與身體,在生之時是不分離的。根據《聖經》的描述,巳死信徒的身體會改變,與得榮耀的耶穌的身體相似。

中世紀最廣泛的觀點認為靈魂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為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這想法受到改革宗傳統和加爾文宗等支持。另一個觀點認為個人的靈魂承自父母,這受到一些基督教教父和天主教派別所接受。

四、科學解釋

靈魂“住”在你的神經細胞裡,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經過一系列的論證,給了人們一個說法:靈魂不存在於宗教,不存在於哲學,也不存在於心理學,它就生存於神經細胞中。他認為,靈魂或是說意識能夠與大腦分離而且不能被科學所解釋的理論已經是陳舊的神話。他認為回顧人類研究大腦的歷史,已經不僅僅是刻畫大腦如何接受刺激,而是“掌握人類靈魂的本質”,不管這是比喻還是文學,但這都是克里克想要探索的東西。

1962年,因為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弗朗西斯·克里克,1976年後,開始將他的研究方向正式轉向腦科學和意識。通過他一系列的研究,他堅信,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意識)是不存在的,沒有生命就沒有了靈魂。克里克的研究是通過對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突觸之間信息之間的傳遞而得出結論的。他在1994年出版的《驚人的假說:對靈魂的科學研究》一書中說:“你的快樂和你的痛苦,你的記憶和你的雄心,你的個人身份和自由願意的感受,不過是一大群神經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群體行為。”也就是說,人的靈魂





以色列文化你知多少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世界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古人是如何想出來的,且創造出這麼奇怪的概念呢?

這世界未知的事物太多太多,就算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依舊十分迷茫。我們從哪裡來?死後是什麼狀況?如果解開這個謎團,是欣慰還是更加迷茫?

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現代科學已經基本可以解釋了。但是,人們更關注的是死後又是什麼情況呢?

我們的先祖將死後產情況描述為“鬼”,似乎先祖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才會產生“鬼”這個概念。

中國社會是世俗的,客觀的,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從漢語言的產生和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中國人說話時經常在語言里加-r化音的習慣。除此之外,我們古人還常在句尾加“矣”、“兮”、“也”等習慣。

當人們看到動物或人類死亡後,最終屍體絕大部分都腐爛消失,只剩下皚皚白骨。於是人們就明白了:“人死後變——骨矣。”說得多了,就將“骨矣”二字拼讀在一起,就得到“鬼”字的讀音了。

現在,你還怕鬼嗎?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