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虹:一杯咖啡引發的“血案”

美國有個渾水(MUDDY WATERS)公司,主營業務是在資本市場裡“渾水摸魚”,被他們摸到的魚都是數據造假的上市公司。美國政府對上市公司監管與中國政府不同,不是審批制而是備案制。美國政府允許第三方做空機構扮演警察角色打假,渾水公司確定某公司有造假嫌疑後,先做空該公司,然後發佈調查報告,使造假公司股票狂跌直至退市,渾水公司從做空中獲得商業利潤。

渾水公司這樣的做空機構號稱“股市職業打假人”,在美國是合法生意。美國金融政策法案肯定渾水公司等機構對資本市場的貢獻:能夠制約一些惡意欺瞞股東的上市公司,使做空機構和上市公司之間形成一種動態平衡。

陸虹:一杯咖啡引發的“血案”

這種以市場手段監管資本市場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渾水公司打假的熱情,使其眼睛一眨不眨的盯著“企圖渾水摸魚”的上市公司。這回被抓住的就是中國咖啡連鎖企業瑞幸咖啡,2019年第二季度編造銷售額22億元,瑞幸咖啡股票狂跌百分之八十,震驚中美兩國資本市場。

瑞幸咖啡打著互聯網新零售的旗號,本質是一家傳統服務業公司,但公司的創始人並不傳統,他非常瞭解資本市場要什麼。資本圈裡流行一句話叫講故事,誰的故事講得好,給與資本想象空間大,誰就能獲得資本的青睞。大把大把的錢就會從天而降。創始人拿到錢以後再添油加醋講故事,然後再有資本進入,A輪B輪C輪週而復始,最後上市,資本全身而退,創始人溢價套現,剩下一地雞毛,讓公司股票持有者一夜夢碎。

陸虹:一杯咖啡引發的“血案”

故事為什麼變成了事故?這裡邊關鍵在於故事的真實性,故事真實可靠資本從中獲利無可非議,創始人套現也順理成章。

瑞幸咖啡的故事從開始就是編造出來的。資本也知道這個故事是假的,但十分樂意配合演好這場騙局,貪婪資本的目的就是獲利了結。其實瑞幸咖啡的故事並不是高大上的AL,芯片,量子,納米,基因,疫苗,黑科技或獨角獸企業,讓一般人眼花繚亂難辨真偽。瑞幸就是一家咖啡連鎖店,只不過他做了些有別於其他咖啡店的表面功夫,比如選址在最好的最貴的高檔樓盤開店,付最高的租金,聘最貴的員工,做最有情調的裝修,營造最令小資嚮往的浪漫場景。其實這些都不算什麼核心競爭力,頂多能算上是花拳繡腿,是給外行人看熱鬧的。就連瑞幸標榜的鮮咖啡也沒在產品品質上與其他咖啡有多大差異。

陸虹:一杯咖啡引發的“血案”

瑞幸咖啡最吸引資本的地方就是開店速度。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瑞幸開了4500間咖啡店,創造業界擴張奇蹟。但是開店並不難,有資本就能實現,咖啡店關鍵在於銷售額多高,盈利多少,答案顯而易見。瑞幸的初心就是瘋狂開店,盈利對他並不重要,樂於燒錢的貪婪資本會源源不斷的拿錢來讓他燒。

大家都知道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都是耍流氓。可是貪婪資本的重口味偏偏就喜歡這樣的流氓企業。瑞幸獲得資本的商業邏輯就是先自投1000萬初創資金,確立100%股權,然後引入1000萬投資,釋放10%股權,同時把估值提高10倍,照此模式,不斷放大,最後一輪融資金額高達5.5億美元。

陸虹:一杯咖啡引發的“血案”

這種快速聚集資本的背後難以掩蓋虧損的事實。以單杯咖啡計算成本13.5元,杯子,紙袋,底託一套3元多,賣7元肯定虧損。瑞幸在管理層面的問題表現在開店速度過快,員工忠誠度不高,回扣之風盛行。在銷售層面的問題表現在沒有堂食,缺少了星巴巴似的休閒體驗,巨量分眾廣告投入所換來的流量並未轉化成利潤。促銷,打折,免單也未能讓消費者產生粘性。所有促銷手段一停,銷量立馬裸奔。當無錢可燒的時候,只能靠數據造假美顏。

騙人的故事別人沒相信,只有他自己相信了,並且以謊言為依據鋌而走險,瑞幸咖啡的結局自然就只剩下杯具了。

陸虹:一杯咖啡引發的“血案”

這些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讓一些“聰明人”財富迅速積累躋身世界富豪水平,隨之他們的價值觀也迅速扭曲。“聰明人”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他們掌握了攫取財富的密碼,利用監管的漏洞,掠奪式獲得財富,津津樂道於資本遊戲。在“聰明人”看來,老外都很傻,中國人很“聰明”,他們更是“聰明”人中的佼佼者。他們崇尚的“聰明”恰恰是對規則的漠視和破壞,是把靈魂賣給了魔鬼。

當這些“聰明”的技巧被識破後,傷害的卻是整個中國在美上市的企業群體。

傳統企業的本質是市場經營,管理服務,即使穿上互聯網的馬甲也沒有改變他的DNA。靠資本燒錢的模式維持不了多久,辦企業的宗旨是盈利,而不是燒錢,當無錢可燒時只能靠造假在圈錢,謊言就成了貪婪資本的唯一故事。

陸虹:一杯咖啡引發的“血案”

當年新加坡,倫敦,加拿大等一個個資本市場就是被這些“聰明人”給玩壞了,有財務造假的,有虛擬客戶的,有誇大營收的,有虛報收入的,中國公司很難再進入其中,一條條資本之路被封死。

事出反常必有妖。瑞幸咖啡這一波妖操作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負面影響深遠,把那些真實報賬勤懇工作的中國公司害慘了。美國相關部門已經準備開啟對在美上市的所有中國公司審查。中國概念股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噩夢遠未結束。

用謊言編造的故事需要更多的謊言去掩蓋,謊言太多總有被識破的時候,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