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在那動盪浩劫的歲月,整個國家的瘋狂隨著一曲《雪絨花》道盡了命運的哀嘆與感傷,扭曲而複雜的環境在兒童的清脆嗓音之下喚醒了沉睡的希望,音樂承載了生命,也記錄了美麗的人生。

  • 《音樂之聲》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的著作:《馮特拉普家歌者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by Maria von Trapp》)改編而成,是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1965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將音樂劇改編,電影版《音樂之聲》由此登上世界舞臺。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遍佈著松樹的阿爾卑斯山巍峨崢嶸,陣陣山風呼嘯而過,高高的山巔上還殘存著尚未化盡的斑斑雪跡,一條蜿蜒的河水流淌于山脈之間,雲雀聲聲啼唱。

薩爾茨堡就在這山麓下,錯落有致的房屋,一切都生機勃勃。莊嚴肅穆的農貝格修道院就坐落在這綠樹濃蔭中,在不遠的山坡草地上,一位身穿修女服的姑娘遠眺群山,輕盈地跳躍、旋轉,歡快地穿梭嬉戲於樹林小溪間,沒錯,那就是瑪利亞。

一首《The Sound of Music》唱出了她此時的心聲:

群山生機勃勃,處處音樂之聲

這是它們吟唱了千年的歌

山谷的樂音充盈我心間

我想唱出 我心靈聽到的一切

我心振動 像湖泊上的鳥兒 振翅飛向樹叢

我想嗟嘆 像教堂的鐘聲 在風中飄遠

我想歡笑 像奔騰的小溪 濺落沿途的石頭

我想徹夜歌唱 像百靈鳥學習祈禱

我跑向山巒 我心情寂寞 我知道我會聽到 記憶中的樂音

我會被祝福 被音樂祝福

我要再次歌唱

仔細傾聽這個世界的聲音,我們可以察覺到許多聲音形態,鳥兒飛行於樹叢振翅聲時近時遠、教堂鐘聲越飄越遠、溪水撞擊石頭髮出叮咚聲……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就彷彿交響樂的總譜,千萬年來,身在其中的人類從對自然界聲音不由自主地模仿到精美聲音的構想、拓展、合成,最終發展到新穎聲音的創造,這是人類智慧的體現。喉嚨作為人類自帶的樂器使歌唱成為人類的普遍行為,我們在歌曲裡傾注自己的感情、憂愁、悲苦和歡樂。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在院長安排下,去馮•特拉普家給特拉普上校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的瑪利亞,一手拎著自己的行李一手拎著吉他,踏著修女們的讚美詩聲步出了修道院,滿臉心事的她唱到:

今天會如何 我想知道

我的未來呢 我想知道

外邊的自由逍遙世界 應該令人興奮

我的心該狂歡愉悅 我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一向渴望著冒險 做我不敢做的事

現在我面對著冒險 為何我如此害怕

一位上校和七位孩子有何可怕

我必須停止多疑和憂慮

不然我會回到原點我必須夢想我所追求的事物

我在追求我所欠缺的勇氣

有勇氣信賴他們 虛心面對我的錯誤

讓他們知道我的好處 同時也讓自己看見自己的好處

讓他們盡顯他們所有的問題 我會做得比最好還有更好

我有信心 讓他們來考驗我吧

我會讓他們明白 我充滿信心

……

一首《我知道我充滿了信心》,唱出了瑪利亞的心理變化,一路上從最開始的既擔心又嚮往的糾結轉變為充滿信心,像一隻歡樂的小鳥,這正體現出音樂調節情緒的功能,振奮壓抑和鬱悶,安撫恐懼和緊張,使瑪利亞理清思緒重拾面對未來的勇氣,逐漸對自己充滿信心,正如她從修道院出來時自言自語的那句話“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陣陣空靈肅穆的女聲伴隨著修道院這個場景出現。修女們穿著黑白相間的修女服表情平和地步入經堂,虔誠地做日常功課,唱頌晨禱,此時鐘聲響起,院長頂禮膜拜,眾修女齊聲唱《哈利路亞》。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從我們所知的遠古時期以來,音樂一直與宗教有著難分難解的瓜葛,作為宗教祈禱當然的組成部分,或許是因為兩者表達的都是內心深處的感情,有著難以言喻的神聖。當語言已經不足以傾訴我們的精神情感,音樂可以幫助我們超越語言的侷限,體驗其所不能表達的精神內在

聖詠為主的宗教音樂肅穆、節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情慾念。修女們吟唱的應答聖歌空靈高潔,旋律優美,先由獨唱者詠唱,後唱詩班重複歌唱,最常用於一些比較精細修飾的禮儀部分,其中,“哈利路亞”來自古老的猶太語,是具有裝飾性花唱的應答聖歌,表現對上帝的崇敬、讚美。而瑪利亞踏出修道院時,門內隱隱的頌唱聲意味著她正踏入世俗之中。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經過一路的心理鬥爭,瑪利亞順利到達馮•特拉普家。在看似古板的特拉普上校出發去維也納之後,孩子們脫下了海軍制服,穿上了用窗簾布做成的各式各樣的運動服,跟著瑪麗亞一起去遠足。

孩子們興高采烈,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在橋上遠眺修道院,在菜市場玩兒番茄,在河邊放肆奔跑,在火車的嘟嘟聲中駛向山坡。為了歡迎男爵夫人,瑪利亞坐在草坪上背靠寧靜和穆的阿爾卑斯山脈抱著吉他向孩子們教起了機智詼諧的《Do Re Mi》:

Do是一頭雌性的鹿

Re是一線金色的陽光

Mi是我對自己的稱呼

Fa是一段漫漫長路

Sol是用針拉著線

La是Sol之後的音

Ti是配果醬麵包的飲品

那樣我們又回到Do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孩子們在一遍遍演唱下對音符加深了印象,一邊唱一邊律動起來。

在臨河的樓梯上,瑪利亞將歌詞帶入到旋律中,一字一音使孩子們熟悉了節奏,併為旋律賦予了它獨有的含義。坐在馬車上的孩子們一人代表一個音,隨著瑪利亞的指揮唱出了即興的旋律,加上瑪利亞歌唱的主旋律,形成了二聲部。

我們在感嘆瑪利亞的快樂教學的同時,能發現她的教學方法與三大教學法之一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瑞士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視音樂源自於人類心靈深處的情感,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訓練學生使用天賦與人類最自然的樂器——歌喉及身體來做即興,也就是旋律的即興及身體動作的即興。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主要的教學手段有律動、說白、歌唱及即興創作。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律動:達爾克羅茲發展出一套律動來感應與音樂節奏相關的一系列元素,如拍手、手臂擺動、走動、跑步、爬行等等。其實在生活中、大自然中,身體、四季、宇宙到處都充滿著的這些規律都是我們可以模仿的對象。

在瑪利亞最初認識音符的階段,孩子們就已跟隨節奏自發的律動起來,身體的抖動、手臂的擺動、雙腿的奔跑……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說白:說白提供我們生動又有用的節奏訓練素材,就像人類喜歡押韻的詩詞,恰恰證明了人們是喜歡存在於語言中的韻律。在語言的節奏中,只要會念,不知不覺就積累了很多音樂節奏經驗。

瑪利亞一字一音為旋律填詞,也是一種固定節奏的訓練。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歌唱:歌曲除了節奏外還包涵音高與調式,接觸美好的歌曲,體會音樂中的呼吸,能很好了建立起學生音感和調性能力,進而提升視聽能力。

瑪利亞與孩子們一遍一遍的示範與模仿,在提升歌唱水平的同時也提升了聽力水平。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即興創作:即興創作幫助學生髮展一種能夠快速明確地表達出某一音樂的情感並能感性地運用音樂素材創作出音樂的能力,充分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感。即興創作的媒介很多,有律動、說白、故事、歌唱及樂器彈奏。

瑪利亞即是通過隨意指揮孩子們演唱各自所代表的音符這樣的遊戲譜出了一首即興的曲目,提升了孩子們的反應能力和注意力。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孩子們充滿歡聲笑語的回到了家。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帶著男爵夫人回到家的特拉普上校,面對孩子們的不守規矩和奇裝異服,氣得找瑪利亞理論要將她辭退。突然,遠處傳來了一陣優美動聽的童聲合唱,陌生、遙遠,然而卻具有聖潔的力量,的怒氣迅速平息了下來。回到室內,他看到了為歡迎男爵夫人而歌唱的孩子們。聽著孩子們純真悠揚的歌聲,特拉普一直故作堅硬的心被溶化了,情不自禁地也加入了合唱,一首《The Sound of Music》使一家人慢慢和諧,拉近了每個人心的距離。為自己激烈言辭感到後悔的特拉普,真誠地將瑪利亞挽留了下來。

客廳裡,搭好了一座演木偶戲的小舞臺,瑪麗亞和孩子們在後臺忙碌著,隨著一聲“開幕”,特拉普、男爵夫人和朋友麥克司三人在臺下一齊鼓掌。瑪麗亞唱起了《孤獨的牧羊人》:

山上有個孤獨的羊倌

孤獨的羊倌放聲歌唱

鎮上的人們聽到

羊倌的嘹亮歌聲

城堡上的王子

路上的腳伕

酒店裡的顧客

喝啤酒的人

他們都聽到

……

舞臺上,在木偶樂隊的伴奏下,對對木偶翩翩起舞。他們興高采烈地跳起了奧地利民間舞。後臺,孩子們又唱又操作,忙得不可開交。臺下,特拉普、男爵夫人和麥克司三個人笑得前俯後仰。一家人其樂融融,縈繞著濃濃的親情。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孤獨的牧羊人》一曲的風格源自約德爾,約德爾是源自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的一種特殊唱法,因為聲音婉轉高亢,不太費力還能傳播很遠,常被牧人用於遠距離互相進行交流。它基本上是無歌詞的,但卻採用"依""哦"等一些無意義的字音來演唱。約德爾歌唱家用這種即興式的裝飾手法和發音方式來自由地表達自己各種發自內心的情感。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特拉普上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歌唱,唱的是奧地利民歌《雪絨花》(《Edelweiss》),瑪麗亞出神地聽著,上校報以充滿感情的一瞥,這微妙的情感變化男爵夫人不悅地看在了眼裡。唱到結尾時,上校深情又略帶憂慮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遙遠的地方,似是在擔心祖國的未來

《雪絨花》第二次演唱時,已今時不同往日,男爵夫人離上校而去,接受了上校心意的瑪利亞也終與其結成佳偶。當全家被納粹嚴密監視,上校決定藉著參加音樂節的機會跟家人一起逃走。音樂節的這個晚上,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特拉普上校撥動吉他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人人自幼就會歌唱的奧地利民謠《雪絨花》,“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上校逐漸哽咽,全場奧地利觀眾在瑪利亞的帶動下和上校合唱起來,歌聲飄蕩在會場久久不能散去,同樣不會散去的是人們對祖國的愛戀。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演出後,趁著頒獎的空檔。特拉普上校一家人逃離演出現場,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躲過納粹的追蹤,翻過阿爾卑斯山,順利離開了奧地利,去追尋他們美夢般的未來。


童話式的幸福結局背後我們能感受到的是影片中那博大而深沉的愛 ——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


和那些經典戰爭題材電影所渲染的戰爭暴力、殘酷和悲慘,來求觀眾給予憤怒、恐懼和同情相比,這部電影是如此的溫暖明媚,它用美妙的旋律譜寫出一曲曲美麗的《音樂之聲》。



曼妙輕靈的《音樂之聲》穿過阿爾卑斯山,飄向那朵嚮往自由的雲

作者

♬:南雪,90後藝術學碩士,資深鋼琴教育者。用文字編織一個個夢放進心裡,喚醒對音樂的熱愛。§ 公眾號 §:雪桐鋼琴技術研究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