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羨與感恩》——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報以歌

關於人性內心深處的好奇感是來自於每一個人類共同擁有的窺視慾望,而另一面我們又試圖詆譭和抗拒它,因為它代表著我們每個人自己最原始赤裸的本能。


弗洛伊德曾這樣指出:人的精神疾病與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時期造成的。一個人的性格及內裡往往能夠通過研究他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環境來看,探究性格形成緣由的絕佳途徑就是從其生活環境著手,以外看內,由外及裡。而作為繼弗洛伊德之後對當代精神分析領域有著深遠影響的精神分析學家,被譽為“客體關係之母”的克萊茵在《嫉羨與感恩》一書中,以論文集的形式深刻拓展了環境研究理論的內容,並加以自己的理解與闡釋提出了客體關係理論並推動了當代精神理論的研究與實踐。

《嫉羨與感恩》——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報以歌


何為客觀關係理論?它基於一個基本假設——嬰兒即使是剛出生時,便擁有一種積極的幻想生活。這些幻想是潛意識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徵。或許這個概念對於並不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你我來說,並不容易理解,那麼換另一個淺顯的角度來說,人性的本能其實從懵懂的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體現了,他們不斷的徘徊在好與壞、愛和恨、創造和破壞之間,他們從在母親身體裡開始就擁有對事物判斷的幻想和印象。克萊茵認為一切孩子的心理反應都早於弗洛依德的研究,嬰兒與最初客體(乳房)的關係是未來自我發展與日後人際關係的原型,一個人的自我塑造從他第一次哺乳的時候便已經開始。我們無法準確的追溯人格的形成發展,更無法探究嬰兒的心路成長過程,但是不難通過對嬰兒的外在表現與行為動作反映來推測其心之所想,並由此來研究成人的心理特徵。


正如克萊茵書中所提到的嬰兒與乳房的聯繫,嬰兒在降臨世上之時本是無助與飢渴的,在毫無助力的情況下,會對身邊的環境產生焦躁恐懼之情,於是他們飢渴的撲向乳房,希望能夠通過吮吸撕咬來得到內心的滿足與依賴感,痴睡中的喃喃是他對外現世界的滿意與舒適,這樣的過程正是一種自我的營造與成長,這種過程在心理學研究中就被稱為

嫉羨與感恩
古有人性本善的言論,亦有人性本惡之說,其實本能的塑造從人出生開始就在被不同的環境教育和接觸所定義,他所承受的世界給他了什麼他便會反饋給他人什麼,這就是最初始的交互能力,嬰兒雖然缺少主動理解這個世界的能力但不代表他沒有喜怒沒有對好壞的評價。嬰兒降生,母親成為他的第一客體的同時,嬰兒與母親之間就形成了一種交互關係。這種看似簡單的交互關係中其實就蘊含著嫉妒與感恩的情感交織。對於嬰兒來說,他們初到世界,感受到完全陌生的環境與變化,他們試圖通過吮咬來奪取他們生命中的第一個客體“乳房”,這種情感其實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嫉妒,或者叫它嫉羨。而嬰兒在獲得母乳的過程中,感受到母親的溫暖與愛意,儘管在這種交互關係中,嬰兒還只能夠根據飢餓的程度與母乳補給的及時性等外在條件來獲得內心的舒緩與寧靜,這其實就已經奠定感恩的心理基礎了,並由此產生情感積澱,對於這種情感的表達,嬰兒往往會選擇用微笑與喃呢來表露感謝之意。

《嫉羨與感恩》——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報以歌


迴歸本書,初讀時候總是緩慢而複雜的。書中作者闡述了嫉羨、嫉妒、貪婪,嫉羨的客體,愛的能力,整合與分裂,罪惡感,野心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並且又列舉了多個臨床的案例,比如有一位女性病人時常會覺得疼痛與寒冷,覺得這個世界對其漠不關心(也就是我們常愛說的我感到來自這個世界深深的惡意),克萊茵說這就是典型的從嬰兒時期所帶來的“當她想要被照顧時卻沒有人來”,而滿足她的需求不斷的治療滿足她被餵食的欲求就是幫助病人最好的方法。由此可見,嬰兒及孩童時期的環境對其人格的塑造與影響是深刻且深遠的。而想要滿足的所需求的,究其本質也是嬰孩期間最簡單直接的願望。
心理學常在哲學層面上給人以警示,那麼一本好的心理學會告訴我們什麼:人是一種不斷學習和進步的物種。而人性的成長又是從一開始“嬰兒能被餵飽,並得到愛與安全感時,就是好的乳房;嬰兒沒有被提供奶水、愛或安全感時,就是壞的乳房”的非黑即白到我能夠理解這個世界,而反過來這個世界又在不斷教會我成長的忍讓和變通。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往往交織著矛盾與錯雜,此消彼長的矛盾從多方面多角度在影響著成長過程。僅從人之生命初期嬰兒時代來看,母親,乳房,母子關係及個體需求等關乎著性格的定型與獲取快樂感知幸福的能力。


其實讀這一本或者此類書會給人帶來一種恐慌感。作者把你的情緒、心理乃至思維都肢解成簡單的有因由的必然結果,讓人不禁懷疑,我之所以有現在的情緒性格或者對事物的反應,會否是一開始就決定好的,會否是還沒有記憶時母親的一個無意識舉動對今日就產生了莫大的影響。所以,自己真的對自己有足夠的掌控嗎?所有的事情都是簡單的因果關係積累成的必然結果嗎?

實際上,擴展開來,從客體延伸到原生家庭,它對人的性格乃至人生選擇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在物理層面上可能脫離了原生家庭,然而心理上會否永遠難以走出這個看不見的牢籠。每思於此,自我懷疑就不斷膨脹。當然,同樣有心理學家曾表示,將自身所有的不足過錯統統歸咎於原生家庭毫無疑問是一種推卸自身責任的行為;但是,人的判斷與幻想所得到的回應,人最初的客體乃至原生家庭潛在的巨大影響力也讓人不由得敬畏和自我懷疑。

《嫉羨與感恩》——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報以歌


重新說回我國儒家先哲所提倡的人性本善亦或本惡,這些善惡的成長來自於我們從最初的地方被給予的力量,從我們看不到的小事比如哺乳開始,嬰兒就在學習著認識這個世界,他需要被愛護並教育如何克服恐懼,控制情緒,如何從跌倒中爬起,如何由他所受到的愛去愛他人。所以人性善惡從來不是生而如此,一切精神當中的感知和思想上的動搖都會被來自外界的力量所左右。只有得到過愛,才明白什麼是愛,才懂得如何去回報這份愛,才能夠樹立對世界的信任與愛心,也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個人,才能夠真正實現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幸運的是,總共有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能夠消解我們的焦躁恐懼與無助,從嬰兒開始,從我們無意識開始,嫉羨與感恩的情緒就開始為我們奠定以後愛的基礎;人能夠成為人,也真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克萊茵在書中這樣寫道:“在嬰兒時期所經驗的幸福快樂和對好客體的愛,構成了享受和昇華的能力的基礎,而且到了老年也會感覺得到”。人性是脆弱的,往往會因為一時的打擊而憔悴失落,但它卻又是美好的,像一份晶瑩剔透的水晶一般折射著愛與包容,情感交織,複雜多面。對於我們最重要的母親,從我們嬰兒時期就付出的無私而偉大的愛就是最直接的教育,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們都更應該懂得感恩與付出。藉此書一願每個人都被世界善意以待,再願每個人對世界回報以歌。


就如歌德所說“他是最幸福快樂的人,他可以讓人生的終點幾乎和開始一樣”,好書如此,由開始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