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高達97%負債率,年輕人如何駕馭“信用社會”?

這屆年輕人可能是最敢花錢的年輕人。

我們先看看今年的兩組數據:

l 據人民日報報道,工作90後群體有97%屬於負債人群,其中近六成有“實質性負債”。

90後財商課 | 90後高達97%負債率,年輕人如何駕馭“信用社會”?

超九成90後有負債,六成90後有“實質性負債”

l 尼爾森《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指出,信貸產品在90/95後年輕人中的滲透率達到86.6%

信用社會的到來,讓房貸、車貸等銀行信貸開始普及,也讓花唄、借唄、微粒貸等信用消費、網絡貸款迅速流行,信用給了現代年輕人大手大腳花錢的底氣,讓“你要敢借,我就敢花”成了90/95後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但是,商業向心力實驗室發現,習慣大手大腳花錢的年輕人,可能對如何正確融入和適應“信用社會”有誤解,導致一些年輕人正在被信用消費毀了自己的前途和未來!

1、年輕人信用消費,要正確區分“負債”

首先說,人們進入“信用社會”之後,最典型的現象就是“人人負債”,也就是大家都花未來賺的錢買現在的商品,所以90後人群中97%屬於負債人群也很正常,說明他們意識比較超前,比他們的父輩更早進入了信用社會。

但問題是,窮人思維的“負債”,和富人思維的“負債”,儘管都叫“負債”,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會導致年輕人未來貧富的極端兩極化!

我們看下面這張圖。當年輕人A把信用消費用於購買電腦、手機、知識付費等時,這些屬於提升個人生產力,提升個人形象和內涵,以及擴展人脈和財脈,它們屬於“投資性消費”

90後財商課 | 90後高達97%負債率,年輕人如何駕馭“信用社會”?

而當年輕人B把消費用於個人享樂、攀比和揮霍,用於吃大餐、豪華遊、貸款購車等超前消費,這種信用消費就變成了“支出性消費”

從商業的角度來講,將信用消費分別用於“投資”和用於“支出”,將顯著影響兩個人的總資產,並且在未來影響他們的貧富。

前者,年輕人A的信用消費實現了個人價值的增值和個人生產力的提高,未來可以用於創造更多的財富,所以A的信用消費就變成了他的“所有者權益(資產)”。後者,年輕人B的信用消費則並沒有轉化為個人價值和生產力,不影響他的財富創造能力,所以B的信用消費則就變成他的“淨負債”。

90後財商課 | 90後高達97%負債率,年輕人如何駕馭“信用社會”?

在12萬元的信用消費結束後,A的總資產可能就沒有變化,既沒增加也沒減少,但B的總資產可是實實在在地減少了12萬元。兩種不同思維的信用消費,讓A能夠在未來創造更多財富,變得更富有,但卻讓B揹負了鉅額的債務,變得更貧窮。

2、年輕人“信用消費”,最好分類管理

年輕人要想駕馭“信用社會”,在未來變得更富有,不被眼前貪婪的消費慾所吞噬,就要學會把信用消費變成自己的權益資產,而不是變成難以承受的個人債務。

因此,對於信用消費,商業向心力實驗室給年輕人的建議是:

第1步:在進行“信用消費”前,要先搞清楚它是屬於個人的投資性信用消費,還是屬於支出性信用消費,並它們按照下表進行分類;

90後財商課 | 90後高達97%負債率,年輕人如何駕馭“信用社會”?

第2步:在分完類之後,儘量克服並減少支出性信用消費的慾望,如果一定要進行這項支出性信用消費,就要評估一下自己是否有還款能力,同時想一想有沒有辦法把這項消費轉化為“投資性消費”。

舉個例子,比如S先生是一名主播,他想要分期付款購買一臺最新款的蘋果智能手機,對S先生來說這就可以是一次“投資性消費”,因為新款手機可以讓他的直播更清晰、更流暢,相當於提高個人生產力,以後會有更多粉絲關注和打賞,S先生也更有動力給粉絲們做直播。

假如S先生長時間做直播很累,他想要放鬆放鬆,用信用消費來一場豪華遊,那麼這個錢可能就屬於“支出性消費”了,最後會變成他的淨負債,所以S先生就要酌情考慮不進行這項消費。但是,S先生仔細想了一下,發現如果把豪華遊包裝策劃成一場“直播”奉獻給粉絲,讓粉絲增長見聞,會增加粉絲互動和打賞,那麼豪華遊信用消費又變成“投資性消費”了。

可見,一項“信用消費”究竟屬於投資還是支出,會因為每個人的職業、境況等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結果,對普通人,可能分期貸款豪華遊就是一次支出性消費,但對主播卻可能變成一次投資性消費。

3、投資性消費,也要控制“槓桿率”

那麼,是不是隻要是投資性的信用消費,年輕人就可以大手大腳了呢?

當然不行。從金融的角度來講,投資性的信用消費本身,屬於是一種個人“加槓槓”的行為,既然是加槓桿,就需要有節制,不能無限制地給自己“加槓桿”,否則一旦槓槓加多了,你未來的收入水平覆蓋不了信用分期的貸款,那就可能會要信用破產,成為“老賴”了。

傳統上來講,一般最大1:2的投資槓桿是比較安全的,比如你有10萬元淨資產,你最大可以貸款20萬元用於投資,再往上加槓桿就比較危險了,國內房市、股市適用的個人投資槓桿一般都是在1:2左右,比如房貸首付是30%左右,券商的槓桿一般2倍以下。

90後財商課 | 90後高達97%負債率,年輕人如何駕馭“信用社會”?

但互聯網信用消費往往不考慮個人資產的情況,只要信用良好,年輕人沒有資產也可以貸款,也可以分期付款消費,這時候槓桿怎麼算呢?我們的建議是,以未來12月的收入作為加槓桿的參照,年輕人信用消費的槓桿水平最好不要超過未來12個月的收入

對於特殊類型的、鉅額的投資性信用消費,比如買房子(注:你用來住的房子不屬於投資性消費),怎麼控制槓桿呢?只要30%的首付不分期,你未來的工資水平又足夠覆蓋按揭貸款,這兩個條件滿足,剩下怎麼控制槓桿隨便你嘍。

同時,利率水平也會影響槓槓,在高利率的時候要“降低槓桿”。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要特別記住一點,信用消費絕對不能使用“高利貸”,年利率超過36%的部分屬於高利貸,超過部分的利息法律會認定無效,如果被暴力或脅迫催收要及時報警處理,千萬不要被套路越陷越深。

對於90/95的年輕人來說,信用社會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讓年輕人通過負債投資的方式提高他們的生產力水平和賺錢能力,更早地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也可以讓年輕人陷入到眼前的財富幻覺中不能自拔,最後越陷越深,被自己的信用所吞噬!

所以,請記住:如果一定要進行“信用消費”,就想辦法把它變成對自己的投資吧!

【90後財商課】六成90後有“實質性負債”,90後如何實現財務自由?近期我們策劃推出“商業向心力實驗室·90後財商課”系列文章,請關注“商業創見”頭條號,持續更新中……

90後財商課 | 90後高達97%負債率,年輕人如何駕馭“信用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