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此念」嘉賓 董梅

導讀

在中國文化下,一個理想型的人格是怎樣?分為幾個段位?而你又處在哪一個段位?又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逐級提升?又有怎樣偉大作品與偉大的人可以值得去細細品味?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董梅老師,總結了五個結構。從一個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開始,層層深入,構建出一個完整、豐滿的理想型人格。



點此觀看《生命·成長》第二季董梅(第三期)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董梅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中國古典文學學者

漢語言文學碩士

從事中國文學史教學和研究工作

開設《董梅講透紅樓夢》網絡課程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01

理想型人格的五個層次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一個人能夠從一個文化體系裡面有什麼樣的學習,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和麵對的問題。我提取出了一個結構,可能有些抽象,但其實它有很豐富的內在支撐,和我們每個人之間都有關係的。


就是“敏於感、富於情,正於性、通於思、見於道”,它其實是中國文化這個體系內所可能生成的一種文化理想,這種文化理想作用於人格的成長,可能會生成什麼樣的一個理想型人格。


今天我們先來講前三個層次“敏於感、富於情,正於性”。首先“敏感、有情”,就是要對自己負責,成為一個健康、豐富的、成為有生命感受力的個體,能夠有情有趣的生活。然後再“正於性”,就是人性向善,利於他人,心懷天下。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02

敏於感、富於情,

構建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我們討論什麼是文學?什麼是藝術?對於它的一個基本屬性就是它是表達人類的情感的。


所以我們考慮作為一箇中國人的感情,有50%是要問你和外界有沒有建立起健康的聯繫,或者說你有沒有善用自己的五官,你有沒有善用自己的眼睛,善用耳朵。從周圍的大千世界,萬物之中能夠見我所見,聽我所聽,看到該看的,聽到該聽的。然後收攝入自己的內心之中,和內在的情相交合一處。


感和情兩者,一種是外來的,經由我們的感官體系、神經體系的作用和外部世界而來。另一部分是情,在《禮記》裡已經有定義,“人生而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是我們的根性。人要能夠看到它、善待它,就是善待自己生命內在的喜怒哀懼愛惡欲,同時又能通過它和外部世界建立順暢、完整、健康的聯繫。


對孩子而言,一個幼兒從降生到成長,他的感覺和知覺體系成型的這個階段裡,我們有沒有給他以適宜的引導,使他建立起健康的感,和自己內心的健康的情結合在一起。


其實世界就在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花花草草、風雲雨雪都在那兒,你有沒有感知到它,有沒有把它接納入你的內心世界之中,作為家長對於孩子你有什麼樣的引導。


城市文化中的元素都是值得了解和學習的,但是有沒有同時讓他看到藍天白雲,有沒有使他意識到這些是他的世界之中應該有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花花草草、小蝴蝶飛過、螞蟻在搬家,有的孩子他會關注到,他碰觸一下那個昆蟲就會迅速想要跑,他會覺得它害怕了,實際上他是把那個世界已經納入自己的感覺世界之中去了。


作為一箇中國人,首先敏於感、富於情,你要是一個內心豐滿的人,而不是一個乏味的人。這個乏味不僅僅是相對於趣味而言的,就是你是不是一個內心貧乏的人?在你的生命關注之中都有哪些基本問題?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我覺得“敏於感、富於情”,這個應該是我們在討論健康人格之中都應該具備的基礎,它是地基。但是我說的敏於感不是我們今天的那種過於敏感,而是感知力、覺察力,不是過敏。


你可以成為一個健康的、豐富的,不乏生命感受力、感知力的生命個體。之前流行過一句話“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但其實滿足了這兩點,有趣的靈魂會隨處皆是。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03

正於性,心懷廣眾,突破小我人格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如果在前兩個階段停留下來、固化下來,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會生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就是完全在自己的個人範疇內,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小情趣的範圍內。所以人格是需要發展的,這個發展是需要昇華的、需要更進一步的。所以這五個結構其實是一個不斷登高的過程。


衝破自我,成為一個在自己的生命關注之中能夠容納他人、能夠關注他人並且共情於他人,這樣的人,這就是正於性。


“性”是大家讀《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那個性。情和性之間的差別是,情是附欲而生的,它是有個體性的。但是性是我們從人性之共同所提取出來的,它是人類所共有的。能夠提取出來的最基本點是什麼?就是“性善”。


有學生會問我:“老師您真的是性善說,是相信人性善的嗎?”其實我是相信人性兼善惡的,但是我更加堅信人性向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是多面的。但是我相信人類在這樣的進程之中,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人格發展進程之中,是向善而生的,我們是有自我克服性的,人性是有自淨功能的。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向善其實就是利他,在中國的文化的範疇內所生成的,其實我們的文化的主體——儒家,就是討論人和群體關係,以及群體理想。它的支柱、核心,就是仁,仁是什麼?仁者愛人,其實就是利他。


如果我們能夠以“正於性”作為自己的要求,那麼你的視野之中就不會只有自己了,就不會只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有他人之喜怒哀樂,這個可能是一個次第。


你首先能夠注意到你的身邊人,你的親人、家人、友人,更推而廣之及於眾人,可能和我沒有直接關係的人,我也能以他之痛為痛,甚至以他之樂為樂。這個時候其實人已經完成了對於自己的小我人格的突破。


這些其實都不是抽象的,我們的文學裡面大量的作品之所以會生成,其實都是因為有“正於性”這個層次,在內在作為一個人格的支撐。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已經在一個很高的層次了,就是我們眼中、心中都能夠有眾人、有眾生,以儒家的語言而言就是你可以有蒼生。這個時候就能夠體會什麼叫“浩然之氣”,什麼叫“正氣”了。


“浩然之氣”它不是一個虛詞,真正能夠塞於天地之間的,不是你把自己可以塞於天地之間,是你能夠真的心懷廣眾,才能夠產生這樣的大命題推動下的崇高感。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結 語


“敏於感、富於情”在對自己負責,成為一個健康、豐富的個體,構建自己有情有趣的生活的同時,又能“正於性”,利於他人,基於前三個層次的基礎上,我們才能一步步地向上攀升,進入到下一個層次。


下一期,我們將繼續沿著五個層次的結構,進入到更大的時間、空間維度“通於思、見於道”的層次,帶入歷史觀的觀察和思考,看看擁有這兩種維度的不同的偉大的人是如何超越生死,活在此時此刻的廣闊天地之間。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2020年

《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每週四21:00點

準時上線


《生命·覺者》原班人馬

歷時兩年製作,再次誠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長》系列紀錄片

第二季嘉賓名單


尹燁|華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凱平|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嚴伯鈞|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藝術課》講師

田宏傑|兒童心理教育專家

董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葉遜謙|戲劇教育者、導演

黃仕明

|生生不息催眠學院創始人

郝景芳 | 雨果獎《摺疊北京》作者童行學院創始人

約格·迪爾克斯|一行禪師德國正念禪修中心導師

王昱珩(水哥)|《最強大腦》中國戰隊隊長之一

史炎|脫口秀演員,噗哧學院院長

李松蔚|心理學科普大V

林欣浩|作家,著《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等

傑弗瑞·薩德|“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教授及榮休校長

約翰·貝曼|世界頂級薩提亞家庭治療大師

奧托•夏莫 | U型理論創始人

周芳 | 紀錄片《水下中國》導演


- END -


出品 | 此念

排版 | 王啊晶


什麼是一個理想型的人格?| 董梅視頻(第三期)《生命·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