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西漢疆域圖

在中國歷史上秦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從周代的分封制度向集權帝國制度轉型的重要時期,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的變革都出現在這兩個王朝之中。由於秦朝存在的時間太短,所以西漢才是真正的中華封建帝國塑型期。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漢高祖劉邦

而在西漢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政治形態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轉變。在西漢初期的時候劉邦採用了分封與郡縣制並行的國家管理策略。但是直到景帝一朝,西漢的中央政府都一直處在與諸侯王的爭鬥之中,這讓西漢的統治者清楚的認識到分封制度並不能起到帝國屏障的作用,反而會成為帝國的隱患。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漢政府的政治路線出現了多次變動,在西漢初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國家的國力,加強君主集權。但是這樣的發展路線在西漢中後期暴露出了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因此政府中出現了反對的聲音,他們認為應該恢復周代寬鬆的政治制度。

這一趨勢在西漢政府的不同政策上都有具體的體現,今天筆者將從封侯這一制度的演變入手,來揭露這樣的轉變及其背後的原因。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漢武帝劉徹


封侯制度在西漢初年的運用方式

封侯似乎是中國歷史上所有官員的終極夢想,李廣終生難覓封侯的故事更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失意臣子反覆詠歎的案例。那麼為什麼大家會對於封侯如此執著呢,是因為這是西漢繼承自秦朝的關鍵制度之一,而它代表著臣子的最高封賞。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一生未能封侯的飛將軍李廣

我們知道在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的帶領下發動了變法,讓秦國走上了強國之路。在商鞅的強國途徑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軍事的重視。因為他和秦國的統治者知道,如果想要在戰國時期脫穎而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強悍的軍隊,這才能幫助秦國征服山東六國。因此商鞅出臺了一系列激勵士兵的政策。在這些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其推出的軍功體系。商鞅的爵位體系在《史記·商君列傳》中有如下記載: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強大的秦軍部隊

在周代,人們的身份是根據其出身確定的,貴族和平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也是周代維持其統治的基礎。然而商鞅卻在秦國推出了用軍功換取爵位的制度。他將這種爵位詳細分為了二十個等級,只要你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就可以獲取相應的爵位和賞賜。

這樣的政策徹底打破了整個周代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壁壘,動搖了周代統治基礎的同時也為之後帝國的發展路線指明瞭方向。而在這二十級的爵位中,侯就是最高的賞賜,因此當時秦國的將士們都以封侯為最高的榮耀。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在秦國推行變法的商鞅

到了西漢初年,這樣的制度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劉邦見識到了秦帝國的快速崩潰之後,深感完全的郡縣制還不具有良好的推行基礎,因此在戰勝項羽之後,他選擇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方式來統治中國。在這種全新的政治模式下,封侯顯然不是最高級別的賞賜了,鎮守一方的藩王成為了功臣們最希望得到的封號。

不過隨著劉邦在位時期多個諸侯王發動了針對西漢政府的叛亂行動,劉邦逐漸意識到這些藩王對於中央政府的巨大威脅,因此他也留下了異姓之人不得封王的命令。這個制度雖然在呂后專權的時候被破壞,但是在西漢的大多數時間內還是被很好地執行的。

在這樣的政治條件下,王這一爵位就被皇室子弟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朝中的文武大臣能夠得到的最高爵位就是侯了,因此在西漢初年的官員們大多都把封侯列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此時的侯爵可以領到一定的封地,這些人的封地經常被安插在中國周邊的藩國之中,這樣既可以讓藩國的實力被有效控制,也可以讓這些忠臣良將之後對這些相對偏遠的地區進行管理,這對於官員人才儲備不足的西漢政府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由於這些爵位是可以世襲的,因此這些人的後人也可以在當地享有崇高的地位,並延續其家族對於該地區的影響,這是漢帝國加強自己在周邊地區影響力的重要方式。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就被封為淮陰侯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劉邦剛剛建立西漢的時候,其只是簡單繼承了秦朝時期的軍功制度,並把其中最高級的侯爵當做給予功臣的封賞,這樣的賞賜一來可以安撫功臣,二來可以讓他們分化藩王的勢力,並且讓這些有能力的人才投入到周邊地區的建設之中,可謂一舉多得,為西漢政府的早期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漢武帝時期的奪侯事件以及西漢政府的轉變

在西漢成立之後,迫於當時中國國內百廢待興的局面,西漢的前幾任皇帝都採用了休養生息的政治路線。其中漢文帝和漢景帝父子在位的時候,他們優秀的個人品格和他們推行的寬仁制度更是成為了日後儒家學子傳頌不息的帝王典範。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漢的國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復,逐漸有了進行大規模政治改革的資本。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漢文帝劉恆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幾個重要的問題值得注意,首先是從漢文帝在位時開始,國家就已經注意到了同姓諸侯王的不可靠以及他們強大的威脅。因此在賈誼等人的建議下,政府已經開始策劃削藩的相關事宜。只不過當時的中央政府力量還相對較弱,因此沒有采取過激的政策。

而景帝在位期間,在晁錯的建議下,他終於開始著手解決藩王的威脅,雖然這引發了內亂還促使晁錯被殺,但是從結果上看,藩王的實力確實被大大削弱,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地區得到了明顯的擴大。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西漢名臣晁錯

與此同時,隨著新的郡縣不斷被設立,中央政府對於官員的需求也在日益上漲。國家需要更多有能力的官員去從事地方行政管理工作。國家也在人員培養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漢初期行政人員不足的問題。

在漢武帝登基之後,這樣的行政路線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一方面漢武帝頒佈的推恩令進一步削減了藩王的實力。而他在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之後,將儒家文化確立為國家的政治綱領,並在京城中設立了太學,教授學子們儒家相關知識,這樣的改變對於西漢政治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太學也為漢武帝培養了一批精通於儒家文化的年輕官員,這對於西漢的官員隊伍是一個極大的補充。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漢高祖在位時期所設立的那些侯爵就失去了他們存在的意義,首先他們限制藩王的作用已經不再重要,而且隨著官員隊伍的逐步充實,有著儒家文化基礎的新人顯然更加適合全新的帝國統治體系,他們治理地方的作用也已經不再重要。

而且這些功臣之後們大多在政治工作中沒有出色的表現,此時他們卻依然享受著高官厚祿,這也是漢武帝所不喜看到的。因此在一次典禮中,漢武帝指責這些侯爵的後人有失禮的行為,並剝奪了他們的爵位,這樣的行為無疑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清洗活動。此事在《漢書·武帝紀》

中有如下記載:

"九月,列侯坐獻黃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百六人,丞相趙周下獄死。樂通侯欒大坐誣罔要斬。"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中國古代祭祀場景

這樣的行為在中國古代無疑是危險的,因為這代表著政府的失信以及爵位的不穩定。可是在漢武帝時期,這樣的行為卻沒有遭遇太大的質疑,這主要有兩點原因:

首先是相對於西漢初期的統治者,漢武帝明顯更加有進取精神,他要在其統治時期擴大西漢政府的影響力,這樣的訴求讓他必須走上實用主義的政治路線,也就是凡是能為帝國帶來好處的政策都會被其採納,而這些政策造成的道德負面影響則被選擇性的忽略了。因此其更願意將爵位授予為其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們,而不是讓高帝時期的功臣之後把持著這樣的特權。因為他知道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才為自己效命。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名將霍去病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於此同時漢武帝還在抹去爵位的貴族內涵,漢武帝更願意將爵位視為一種政治資源而不是顯示恩德的政治手段。他會將侯爵賜予願意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以此來換取他們的信任和歡心,這樣的行為在其之前是不曾出現過的。

漢武帝時期的爵位授予的特點無一不在彰顯著這位雄主開拓進取的雄心,這與之前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十分相似,這也讓漢武帝時期的爵位賜予和秦朝時期如出一轍,其完全變成了政府的激勵制度,而與周代利用爵位顯示恩德的理念完全相悖。這樣的行為在其在位時期還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隨著國力的下降以及國內貧富差距矛盾的出現,漢武帝的政治路線在西漢末年引發了較大的爭議。

漢宣帝時期對於高帝功臣之後的封賞及其背後的政治原因

在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似乎走到了自己的全盛期,但是其開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也將西漢建國以來積累的家底基本揮霍一空,再加上其晚年發生的巫蠱之禍,更讓國內的政治環境處於動盪之中。漢武帝在去世之前將西漢政府的實際控制權交到了霍光等輔政大臣手中,他們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讓西漢的政局走到了正軌上。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西漢名臣霍光

不過在之後漢宣帝在位時期,對於西漢政治該如何發展的爭論成為了最重要的議題。當時的大臣們看到漢武帝雖然擴大了帝國的版圖,擊敗了北方的匈奴,但是國內的經濟情況也因此江河日下。百姓的生活壓力日益增大,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剝削也在日益增強。國家實行的鹽鐵專賣雖然為國家帶來了財富,但是也讓農業生產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而且隨著儒家文化的不斷髮展,當時的儒生們也逐漸從實用派轉向了學理派。這就讓他們的理念更加接近儒家文化的本源,他們也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更加推崇周代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要求,這就讓他們提出了樹立國家道德形象的相關意見。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拜將封侯

這些意見包含了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也有關於封侯的探討。他們普遍認為將爵位視為一種用於交換的政治資源,並且將其隨意剝奪的做法是會損害西漢的政治形象的,而這是不能被當時的政治氛圍所接受的。因此有人提議將之前在武帝一朝被奪取爵位的功臣之後尋找出來,然後再恢復他們的爵位,以此來顯示統治者的恩德,而漢宣帝也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此時在《漢書·宣帝紀》

中有如下記載:

"復高皇帝功臣絳侯周勃等百三十六人家子孫,令奉祭祀,世世勿絕。其毋嗣者,復其次。"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漢政府在中後期的轉型,他們開始逐漸放棄了武帝時期的開放政策,放慢了進取的腳步,甚至開始收縮。他們開始更加重視國內存在的問題,周代提倡的道德觀開始在政治中佔據了更高的地位,帝王的道德形象逐漸取代了政治表現成為了最被關注的問題,這樣的觀念轉變對於西漢後期的政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如果說生長在民間的漢宣帝還有一定的進取精神的話,其之後的西漢諸帝就完全被儒家文化的仁義道德束縛住了手腳,無論是鹽鐵專賣的廢除還是對於地主階級的打壓,都顯示了道德高於發展的政治理念,這樣的發展路線不但沒有解決西漢的問題,還將其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作為官員終極理想的封侯,該制度在西漢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漢宣帝劉詢


結語

在中國古代進入仕途的文臣武將都有自己的終極理想,在秦漢時期,這個理想的具體表現就是為自己贏得封侯的獎賞。不過在西漢年間,不同的皇帝對於封侯有著不同的理解,這也體現出了西漢政府政治理念的變遷。

在西漢初年劉邦在位時期,其對於封侯的看法比較類似有秦朝和周代制度的雜糅。首先他沿用了秦朝時期的爵位制度和爵位登基,其次他又用分封確定了功臣們的貴族地位,並給予他們一定的封地,這比較類似於周代的分封制度。而其封賞在論功行賞之外,也有樹立恩德的作用。而漢武帝對於封侯的看法則與秦朝時期十分類似,他將其簡單地視作一種激勵機制,並將其視作一種可以交換的政治資源,從其剝奪高祖時封賞的爵位一事中我們就能看出武帝的態度,這也折射出了西漢中期國家在國力強盛時的進取精神。

而到了西漢中後期,由於儒家文化的影響,讓官員們看到了西漢政府政治路線忽視道德因素的問題,於是他們將封侯視作一種樹立政府形象的手段,這從宣帝恢復建國初期功臣之後爵位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而這樣的政治訴求也體現了西漢政府政策的回收,這也為西漢末年的政治演化奠定了基調。


參考文獻

1《史記·商君列傳》

2《漢書·武帝紀》

3《漢書·宣帝紀》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清風說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