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為例談——社交媒體拿什麼讓你上癮

此前,#人均每天接觸手機84.87分鐘#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在評論區,網友們大呼“到底是誰拉低了我的平均值”“除了睡覺手機沒有離開過我的手機”,不少人更是曬出了自己動輒超過10小時的屏幕使用時間的截圖。

以微信為例談——社交媒體拿什麼讓你上癮

打眼一看,我們不難發現,大家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佔據了使用手機時的大部分時間。反看生活中,起床第一動作就是打開手機,刷新社交網絡似乎也成了大多數人的習慣。

我們對社交媒體“上癮”了!

學術界也早就開始關注社交媒體致癮問題,荷蘭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社交媒體令人上癮的程度堪比尼古丁。而這巨大上癮力的原因離不開社交平臺的功能設置以及界面設計,這中間可是有不少的“行為可卡因”(behavioral cocaine)。我們將以微信為例探尋是哪些“行為可卡因”的設置讓你對它上癮。

以微信為例談——社交媒體拿什麼讓你上癮

1) 成為你的互聯網身份證

如今,你可以使用你的微信賬號登陸大多數的應用,這不僅意味著你省去創建一個新用戶名以及密碼的便利,更意味著你正在創建以微信為鑰匙的互聯網生活方式。它以便利為名,追蹤了我們的社交生活,也讓你變得難以離開它。

2) 搭建標誌性社交符號

微信的朋友圈以及點贊功能已然成為大部分國人視為習慣的社交方式,點下讚的一刻,心形的形狀被充斥,強烈的動感跳躍刺激人的感官,營造一種親近的社交觀感。而發佈朋友圈的人,也時常會點開朋友圈的新消息提醒,急著看有誰點讚了自己的朋友圈,並將擁有的“贊”的數量與自我價值的實現聯繫在一起。

就社交軟件的點贊按鈕的顏色和形狀,業內設計者阿薩·拉斯金(Aza Raskin)就曾坦言:“在你的手機屏幕背後,有上千名工程師正試圖使軟件最大限度地讓你上癮。”

以微信為例談——社交媒體拿什麼讓你上癮

3) 設置不確定性的獎勵

應用程序廣泛使用的吸引用戶注意力的方法,是一種在賭場中被稱為“可變比率類型”(variable ratio schedule)的心理工具。這個心理技巧通常被應用在老虎機上:每次你拉動槓桿,你可能會贏得一筆小額的獎金、一筆鉅額的獎金或者沒有獎金,這種不確定的獎勵機制使人們沉迷賭博。

而社交軟件的消息推送中的下拉式刷新和無限滾動滑輪與老虎機非常相似。當我們刷新朋友圈的時候,旋轉的朋友圈圖標表明正在加載更多的內容,我們期待有趣和令我們愉悅的東西,這和類似於賭博,不斷吸引我們回到應用。

不斷更新的之後的微信,更是增添了“看一看”,動態視頻等新功能,不斷加固其在彰顯自我個性,增添群體性認同感的特性與功能,讓使用者不斷習慣其成為生活中難以割捨的一部分。

以微信為例談——社交媒體拿什麼讓你上癮

《入迷:如何打造讓人上癮的產品》作者行為心理學家尼爾·埃亞爾(Nir Eyal)對人們如何依附於社交媒體進行了概念化:“習慣是從一個觸發器,一個動作,一個獎勵或者一次投入開始的,經過不斷連續的重複而形成的。一旦習慣形成了一些以前用來觸發習慣的東西,比如推送通知、電子郵件或者提示音,就不再需要了。

以微信為例談——社交媒體拿什麼讓你上癮

這些觸發習慣的外部要素被替換成內部要素,這意味著使用這個產品和尋求情感需求之間形成了一種心理聯繫。”這大概是無數屏幕背後的社交平臺工程師與運營者夜以繼日所期翼達到的,也是屏幕前的我們在享受著便利的緊密的社交聯繫時應該稍加警惕的。如何創建和使用社交媒體,它應當怎樣參與我們的生活,這值得屏幕前後的所有人思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