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慾的魔爪-讀《自卑與超越》

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都被你趕跑了,你卻不以為那是失去,反而責問對方為何放棄你的好。

身心不會撒謊,頭腦詭計多端。心和腦,後者在思考前者在決策。否則必然因為身心不聽頭腦的指揮而產生自卑。

無法自律,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卻總在高談闊論,人前多彩,身後悲慼。

對性格分內向外向是多餘的,人人都有自卑,故而只有內向性格。那些個風光無限,不過是大腦裡一閃而過的流星。

這種自己為難自己的狀態,大約就是自卑。按照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的說法,自卑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作精神,受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和性別因素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人對自卑有兩種反應模式——內控系統和外控系統。內控系統主要是使自身與外界環境隔絕,表現為自閉;外控系統主要是使外界因素與自身調和,表現為抑鬱。前者主要是大腦思維,拒絕合作,自我否定,但對“事實”的感知是相對清晰;後者主要是身心思維,有一定的合作意識,試圖對不好部分進行改進,但對外在的認知相對匱乏(TA們本身是拒絕外部環境的)。

阿德勒提到自卑的對策——拓展生命的社會意義,也就是強化對社會的興趣和合作。。只要在足夠大的系統裡,再大的問題也不是問題。俗話說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人。宰相肚裡能撐船,心胸夠寬廣,凡事更易接納。

因此自卑是個體屬性,應納入到社會屬性去解決。對於自卑的三個主要來源——身心缺陷、寵溺和忽視,我同樣傾向於將它們放到社會屬性當中去探討及處理。

身心缺陷直覺上被看成是遺傳或變異等造成的個體性不可逆轉自卑,不過它仍然是社會性的,倘若醫學足夠發達,許多缺陷都可以預防或者治癒。身心缺陷造成的自卑主要是大腦的完美主義的產物,因為始終覺得“我是好的”因此無法接受別人的好。例如看到別人漂亮,發現自己的不漂亮(殘缺),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而怪別人的美破壞了自己的自戀。

因被寵溺造成的自卑源於存在感的缺失。就是武志紅先生在《巨嬰國》所求的巨嬰。這類人需要被深度的照顧,甚至覺得要能夠擺佈他人於股掌之間,才會覺得自己是存在的是有意義的。一旦失去了外界對TA的寵溺,TA的自我瞬間就破碎,但TA不會認為是自己不好,仍然會埋怨是別人的壞造成的。

被忽視所形成的自卑主要是形成了“我沒有別人好”的自虐觀念。目光和意識始終停留在自身不足的方面,只有十分的能力卻做一百分的努力,最後確實可能達到了優秀甚至傑出的結果,受到了更多關注,獲得了更多的認同和讚譽,但卻把自己給壓垮了,得不償失。TA的一切奮鬥都是沒有自我的,一味的寵溺別人。

適度的自卑是種自我激勵或者鞭策。對於這一點的認知不應停留在大腦層面,聽從身心的指引才更有積極性。

阿德勒還談到了婚姻、學校、職業、早期記憶、夢、青春期及家庭的諸多影響因素,這些因素集合起來就是他所呈現的那個大的社會系統。

愛就是這樣一個大系統,其中的關鍵是信任。對自己對對方都保持足夠的信任,過渡到婚姻系統之後它會變得更大。愛人者人恆愛之。它如同一切信仰(黨派、宗教甚至明星),所謂看開了就是將自己投入到大系統當中去,我們自身一切的際遇就成了小事一樁,所有貪執都不值一提。

在自卑理論裡,阿德勒反覆提到“4-5歲”這個年齡概念,他繼承了弗洛伊德的童年成型機械理論,突出強調了父母及家庭的幼年撫養的重要性,這個“起跑線”理論警醒我們,一步錯步步錯,但凡關鍵事項,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這不是說過程的努力不重要,活著,需要一些錦上添花。這朵花會脫離控制——自卑要麼試圖控制別人要麼被別人所控制,幻想會破滅,老實人總是被欺負的局面也會改善。

人生八大苦有一個叫“求而不得苦”,自卑的人總是求而不得,願你我遠離這座貪執牢籠,我們從無所得,亦從無所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