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隱藏著幸福婚姻的密碼

《我們仨》:隱藏著幸福婚姻的密碼

一位優雅智慧的世紀老人楊絳,在九十二歲的高齡,回憶起她和錢鍾書以及女兒一家溫馨幸福的家庭生活,寫成了這本感人肺腑的經典著作《我們仨》,書中記錄了他們歷經動亂滄桑的風雨歲月,一路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動人故事。有歡樂也有憂傷,從始至終,給我們詮釋了什麼樣的婚姻才是幸福美滿的模樣。

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期望自己擁有完美的愛情,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所愛之人一起牽手慢慢變老。然而,擁有這樣圓滿人生,世上又能有幾人呢?著名學者錢鍾書和楊絳的婚姻,堪稱幸福婚姻的典範。他們相儒以沫六十三載,相敬如賓,恩愛加持,白頭偕老。所謂的幸福美滿的家庭,大概就是他們仨在一起的樣子。

《我們仨》一書,楊絳用凝練從容的筆調,平實細膩的語言,哀而不傷的文風,娓娓道來,令人動容,字裡行間雖有淡淡的傷感,然回憶的都是溫暖的日常。雖然最後只剩下楊絳一人,但她回首悲歡離合這一生,仍覺得幸福而充實:因為有我們仨。

錢鍾書曾經這樣說:“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這是對楊絳多麼高的讚譽,讓人不得不好奇,她是一個什麼樣的奇女子?她是如何成功經營自己的婚姻家庭?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楊絳一家三口精彩的人生。

《我們仨》:隱藏著幸福婚姻的密碼

幸福密碼一:願意放下姿態,為愛人洗手做羹湯

一九三五年七月,錢鍾書和楊絳結婚,婚後楊絳隨錢鍾書來到英國,就讀於牛津大學,而楊絳則成為一名旁聽生。他們一起讀書,一起外出散步遊玩,美其名曰“探險”,幸福婚姻生活就此拉開了序幕。情投意合,有共同的愛好,奠定了他們婚姻的堅實基礎。

他們都是出身書香門弟的公子和小姐,是典型的書呆子,根本不會料理家務。但是,一日三餐,這些免不了的家務瑣事,如果雙方都不願意做,那這樣的家庭組合遲早會分崩離析。為了所愛之人,他們都學會了洗手做羹湯。錢鍾書學會了早起,給楊絳做了美味的早餐;而楊絳也開始穿上圍裙親自下廚,還學會用“文火”燉紅燒肉來改善生活。他們凡事都為對方著想,不曾紅臉吵架,相互扶持,似一對神仙眷侶。

牛津大學畢業後,錢鍾書入讀了倫敦的巴黎大學。在那裡,他們可愛的女兒錢瑗出生了,小名叫圓圓。錢鍾書曾對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這得是多麼的情深意重,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如此可見錢鍾書對楊絳的愛之切。

中國有非常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無後為大,很多男人都有這種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義思想,錢鍾書受過高等教育,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在他的眼裡,愛情才是第一位置,其他都是次要的,可見他對楊絳是多麼體貼和寵溺。

現實中不乏有些男生,總認為男人是幹大事的,而廚房之事乃是婦人的專屬,根本不屑參與,只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錢鍾書的心裡,楊絳不是來給他做飯的,不是給他傳宗接代的,而是他生命裡的一部分。婚姻生活中,第一要素就是要把愛人的胃給喂暖了,因為食物是一個人需求層次的第一層次;第二要素是把心放在對方那裡,心在哪裡,愛就在哪裡。

《我們仨》:隱藏著幸福婚姻的密碼

幸福密碼二: 學會換位思考,互相包容

錢鍾書向來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在楊絳生產期間,在家裡弄壞了不少東西,不是打翻了墨水瓶染黑了房東的桌布,就是把檯燈給砸了,每一次他都懷著忐忑的心裡,跑到醫院向楊絳認錯,但楊絳總是雲淡風輕地說:“不要緊,不要緊,我會修好的”。

換成普通女子,一定橫眉側眼,加以呵斥。從這些小事可窺見楊絳的聰慧和善解人意。她一定是深深瞭解錢鍾書的性格特點的,理解他一心只讀聖賢書,但生活處理能力非常糟糕。正是楊絳會換位思考,這份愛和包容,使得錢鍾書更加信任和依賴於她。她一輩子都是如此對待錢鍾書,像寵孩子似地寵著他,才讓他一生始終保持著一份童真,專心在學術的世界裡暢遊。

雖然錢鍾生是一個在生活中比較笨拙的人,但在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中,生產後的楊絳需要照顧和營養,在楊絳坐月子時,錢鍾書擔負起了這個責任,學會燉雞湯,對楊絳精心照顧,無微不至地伺候她。他們之間互相包容,互相珍惜對方,這是婚姻生活得以永遠保鮮的良方,值得許多人借鑑學習。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缺點,但有些人就是喜歡抓住對方的缺點不放,甚至加以放大,越看越不順眼,橫加指責,長久以往,夫妻感情必定產生裂痕,繼而裂痕變成裂縫,再也無法縫合。再怎麼深厚的感情一旦有了隔閡,就會逐漸變淡,最後成了無味的白開水,再也無法圓滿了。

《我們仨》:隱藏著幸福婚姻的密碼

幸福密碼三: 患難與共,生死相依

一九三八年,楊絳從家信中獲知母親去世,家鄉被日軍佔領,家人已經搬到上海避難,於是決定回國和家人團聚。

那時,時局動盪,烽火連天,戰亂不斷,錢鍾書和楊絳的家人都遷移到上海避難。珍珠港事件後,上海淪陷。雖然生活艱苦,但是錢鍾書和楊絳繼續教書育人,自給自足,尚能應付。錢鍾書因為連年工作奔波在外,覺得一家人同甘共苦,勝於別離,他發願:“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上海淪陷期間,楊絳一家飽經憂患,嚐到了世態炎涼,然而,他們夫婦卻把苦難當作美酒般品嚐,一起攜手共渡難關。其實,他們不是逃跑不了,而是不願捨棄祖國,不願成為外國人,而是甘心呆在上海等待解放。

解放後,錢鍾書和楊絳都得到了清華母校的聘請,成為了該校的教授。女兒錢瑗終於被爺爺發現了她是一個“讀書種子”,在楊絳的悉心輔導之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並留校當了一名老師。

在解放後的特殊歲月裡,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是緊緊相聯的,楊絳和錢鍾書也和許多知識分子一樣,經歷了那個時期各種各樣的政治運動,但他們從未間斷工作和讀書。

文化大革命的到來,又使他們一家三口飽受催殘和傷害,錢鍾書和楊絳成為了“牛鬼蛇神”,被關進了牛棚,每月只發一點生活費,而存款都被凍結,生活過得非常拮据。女兒錢瑗雖沒被牽聯,卻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受難,把眼淚往肚子裡吞嚥。

後來他們逃出牛棚,暫時棲居於北師大的教師宿舍,得到了女兒錢瑗許多好心同事的幫助,才得以穩定下來。多次搬家,艱難度日,動盪不安的社會和生活環境,致命錢鍾書多次生病,楊絳也勞累過度,他們住在陋室,於煎熬之中,一家人互相照顧,互相安慰。

這二十多年的動盪歲月,他們一家的遭遇就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縮影。他們的心中有大我,有家國情懷,有高尚的人格精神,不論多麼艱苦的環境,都力所能及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小我的他們,則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相攜相守,展現了美好家庭的摯愛親情。楊絳告訴我們:家才是人生最好的港灣。

《我們仨》:隱藏著幸福婚姻的密碼

幸福密碼四: 擁有共同的愛好和人生目標,實現自我價值

楊絳和錢鍾書均有著相同的愛好和人生追求,他們終生淡泊名利,有著對“我們仨”家的相聚相守,都一樣酷愛讀書和勤奮治學,這三者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推動他們走向高遠超凡的境界,而精神的高度統一,使他們的婚姻愛情堅不可催。

錢鍾書後來被調入毛選翻譯委員會工作,是英譯毛選定稿組成員,工作之餘還出版了《圍城》、《宋詩選注》、《管錐編》等經典著作,成為一代著名的學者,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而楊絳則一心從事翻譯工作,先後翻譯了《吉爾·布拉斯》和《堂·吉訶德》等,還出版了《幹校六記》、《洗澡》、《我們仨》等散文集。她不僅是錢鍾書的夫人,還是一位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並沒有生活在錢鍾書的光環之下,而是成為了自己。

他們夫妻一生讀書和寫作,從未間斷,就算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動盪不安的年代,在居無定所的艱難時期,也一直堅持讀書和創作,令人佩服和尊敬。錢瑗也在父母的薰陶和教育之下,思維靈活,知書達禮,愛好讀書,成為一名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是父母的驕傲和安慰。

《我們仨》:隱藏著幸福婚姻的密碼

《我們仨》的結局:

一九七七年,楊絳他們終於入住三里河寓所的新家,至此,他們仨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然而,這時老病相催,他們在人生道路上也已經走到了盡頭,古驛道上,寒柳禿禿,樹葉黃落,他們相聚又相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三里河寓所,也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楊絳的女兒於1997年因病去世,次年,錢鍾書也離她而去。楊絳在經歷了親人相繼離世的大悲痛之後,一邊撫摸著傷口,一邊執筆回憶他們經歷的風雨歲月,《我們仨》,是楊絳對已逝親人最好的思念。

《我們仨》帶給我們的思考:

《我們仨》是平凡樸素的家庭,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希望相聚相守在一起,平平淡淡共度人生。他們沒有豐富的物質,卻於每個平凡的日子裡,彼此相伴,用心感受生活的繁華和苦痛。愛和寬容,使得他們擁有完美的家庭生活;相互陪伴,成就了他們豐盈幸福的人生。

所謂的幸福婚姻的密碼,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字:愛

楊絳經營家庭婚姻的哲學,謙和溫柔的性格,淡定從容的處事方式,還有對家人溫情的陪伴,值得許多女性朋友學習。願我們都能以愛出發,更好地經營自己的愛情和家庭,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在這裡我提供三條建議,以供參考:

首先,婚姻必須有愛情作為基礎,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你需要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愛人,思想能共鳴,語言能互通,才能做到琴瑟和鳴,夫唱婦隨,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話題,絕對是婚姻生活的保鮮劑。

其次,彼此互相包容,愛對方的優點,也容對方的缺點。心胸寬廣,懂得感恩,不計較得失,少些爭執,多一些交流,消除矛盾,家和萬事興,家庭生活就會順利和平坦。

最後,努力提高自己,夯實物質基礎,為幸福的婚姻生活保架護航。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只有良好的物質基礎,才能使家人過得幸福和快樂。

《我們仨》:隱藏著幸福婚姻的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