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寶卻被鋸腿。一塊玉,引發的千古俗語,卻被以訛傳訛

獻寶卻被鋸腿。一塊玉,引發的千古俗語,卻被以訛傳訛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卞和的楚國人,一日在山上伐木時發現一隻鳳凰棲落在一顆石頭上。他原準備上前查看一二,沒成想驚動了鳳凰,鳳凰長嘯而去,留下一塊形狀怪異的石頭。由於當時的人們認為“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獻寶卻被鋸腿。一塊玉,引發的千古俗語,卻被以訛傳訛

於是,卞和就認定這塊形狀怪異的石頭必定是寶物,便想將它獻給國君即楚厲王。卞和千辛萬苦帶著寶物來到都城。雖然楚厲王是位“明君”,但是平民百姓想覲見楚厲王還是“痴心妄想”的。卞和用盡心思才得到了楚厲王的召見。庭上,卞和將寶物獻給楚厲王,並解釋出此寶物的來源,楚厲王大喜,於是下令召來治玉的工匠來鑑定它是何等寶物。玉匠打眼一看,便說:“這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不是什麼寶物。”群臣大怒,認為卞和欺辱國君,戲弄王公群臣,紛紛請求楚厲王下令斬殺卞和。楚王認為卞和雖然欺騙了自己,但是卞和獻寶之心值得肯定的,就下令砍掉卞和左腳,以示懲戒。

獻寶卻被鋸腿。一塊玉,引發的千古俗語,卻被以訛傳訛

楚厲王死後,其弟熊通登上王位即楚武王。由於武王的才能更甚於其兄,因此卞和認為武王才是識寶之人,於是卞和又把那塊石頭獻給武王。當年獻寶一事,武王是知道。當武王看到卞和再次獻寶,心裡也產生了疑慮“既然敢再來獻寶,或許這真是寶物”。就讓王城裡最好的玉匠仔細鑑定,玉匠又說:“是石頭,不是寶物。”武王也認為卞和是欺騙自己,同樣下令砍掉他的右腳。

楚武王死後, 其子熊貲成為國君即楚文王。

獻寶卻被鋸腿。一塊玉,引發的千古俗語,卻被以訛傳訛

當卞和得知楚國有了新的王時,他抱著石頭來到荊山上痛哭。楚文王聽說後,派人詢問他痛哭的緣故。差人質問卞和:“先王在世時,你兩次獻寶。現如今新王即位,你不僅不獻寶,反而在痛哭,難不成你藐視新王?”卞和說:"我並不是悲傷被砍掉腳,我悲傷的是寶物被認為是石頭,忠貞的人被認為是欺騙,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

楚文王詳細瞭解到事情的原委後,派人把卞和和石頭、玉匠帶到王宮。楚文王說:“既然玉匠認為它是石頭,那今天就劈開石頭,看看它究竟是何物。”於是命令玉匠切割。經過切割,發現此石是一塊玉石,而且還是一塊稀世好玉。楚文王大喜,念在卞和一片赤心,即把這塊玉封名為“和氏之玉”。後來這塊玉被雕刻成玉璧,因此又稱“和氏璧”、“荊玉”、“荊虹”。

獻寶卻被鋸腿。一塊玉,引發的千古俗語,卻被以訛傳訛

後人評論楚厲王、楚武王為“有眼不識荊山玉”。看到這兒,朋友們可能就會說“不是‘有眼不識金鑲玉’嗎?怎麼變成‘荊山玉了?’”

這是因為和氏璧產自荊山,因此才說是“荊山玉”。而“金鑲玉”也是因和氏璧引起的。

獻寶卻被鋸腿。一塊玉,引發的千古俗語,卻被以訛傳訛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並做成玉印。就這樣,和氏璧成了始皇帝的玉印,成了傳國玉璽。直到西漢末年,因“真太子”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王政君代管。王莽為篡權,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依舊留下了裂痕。和氏璧從“荊山玉”變成了“金鑲玉”。

由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加上後人對和氏璧的摯愛和惋惜,“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