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何會被陸續的移出課本教材?

問起學生中學語文的難處,相信很多人上學時都會害怕看見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是認為他的文章難以理解,或是覺得敘事的筆觸與我們現在習慣的方式不同,且總是出現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話。

魯迅的文章算是教材中的釘子戶了,早在民國,教材中就收錄了他的許多文章。也許,你會很快眼前浮現在月光下捉猹子的少年閏土;亦或是嗑著茴香豆,動不動一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還有坐在門檻上,眼神呆滯,有些瘋瘋癲癲的祥林嫂……也許少時讀不懂這些人物,無法理解他們的悲痛源起幾何,而隨著閱歷增多,似乎也能感受到他們的無奈、痛苦,能夠曉得當時的社會究竟給予了世人多少苦難,而陳舊觀念的束縛又像是給乾瘦的駱駝添上一根稻草。

也許很多讀者已經發現,自從2012年以來,魯迅的文章正逐漸消失在課本中,很多外界的聲音猜測是因為過於晦澀,中學生根本無法理解。也有人說是老舊的思想跟不上現在時代需求,因此遭到了摒棄。小編認為可能有以下四個原因。

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何會被陸續的移出課本教材?


第一個,文章的內涵太深。我們都知道,魯迅是一個喜歡把自己看到的一些不好的社會現象,通過自己的智慧把它們編寫成一個個很有意思的白話文小說或者文章。當作為一名初中生去讀的時候,因為思想認識還不算太深刻,所以他們只能看懂一些表面的東西,而魯迅真正寫文章的用意,他們卻並不能理解。


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何會被陸續的移出課本教材?


第二個,教育培養的需要。近年來有很多新的東西被編入了教材,比如一些歌手的歌曲。對於中學生而言,比較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省美的能力以及流暢的表達能力。由於年齡與閱歷的限制,十幾歲的孩子很難讀懂、去理解大家文章中的無奈。如果說魯迅的文章是具有思想的深度的話,很多孩子難以達到這樣一個深度,他們當前階段需要的是語言的廣度。沒有切身對生活的體會,又何以理解文章中蘊含的熱淚與疼痛的靈魂。

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何會被陸續的移出課本教材?


第三個,文章的內容過時。魯迅寫這些文章的背景,大多是在中國還在跟日本人打仗,人民生活的不安定,經濟沒有任何氣色的情況下。換句話說就是寫於中國社會極端壓抑的時候。而他的文章大多也是採用抨擊的手法來凸顯社會的現實性。但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是在一個以和諧,愛國為口號的社會,在這裡,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滿,經濟和科技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且中國也不再是當時的那種落後的情況了。所以說魯迅的文章開始與時代接不上軌了,而且現在的學生因為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相應的也就沒有辦法更好的理解他的文章用意何在。

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何會被陸續的移出課本教材?


第四個,正三觀。中學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孩子的思想從幼稚走向理性的重要時期。這個時候,學校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給他們灌輸一些好的思想,比如,告訴他們,你們現在的生活有多的好,多麼的幸福。我們要愛國等等。而不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那種陰暗,衝動,諷刺的言論所折射出來的不好的社會現象。再加上如果經常讀魯迅先生的這種文章,學生們也會把對他的思想進行固化,認為他就是一個不好的文學家。所以不如把他的文章進行一些減少。

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何會被陸續的移出課本教材?


您認為魯迅的文章該減少或刪除嗎?我們評論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