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本期責任導師:

宋協偉教授、滕菲教授、呂越教授、繆曉春教授、杭海教授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釋:存在於互聯網和大眾媒體的當代消費文化中,定義狹隘的理想人體美仍然佔據主流地位。然而這一標準、刻板的看法顯露出的卻是最初確立人體美典範的狹隘性和虛假性。流水線般生產的人造臉龐缺乏我們期望在人群中發現的獨特個體性。是誰決定了方臉,單眼皮,平鼻頭就與美相差甚遠,必須加以掩飾?社會的假設和價值判斷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作者向美的規範觀念發出挑戰,批判了評判美的狹隘刻板的標準。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械化、工業化的概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常人們關注的都是工業化對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影響,比較現實而功利化,但這個作品的思路另闢蹊徑,深入思考社會工業化產業化是否也對人們的正常審美上也造成了“固化,刻板”的影響。作品以直接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社會人們對速度與效率的崇拜。整個作品是從審美上對於社會工業化,產業化的一個思考。熊櫻菲關注的不僅僅是經過機械改造的面部的外觀,更多的是身體改造與當代語境下審美標準之間的聯繫,她的作品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由誰來負責決定我們審視人體美的方式,時間,動機,以及這種審視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她質疑了當今社對“美”的典範的理解。我們或許對大眾多信奉的關於美和整體性的牢固信念心嚮往之,然而在她構築的情境下,這種觀念早就過時了。

——宋協偉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當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已然演變為一個龐大的奢侈品堆積物的世界,奢侈品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必需品”。奢侈消費在今天已不僅僅是購買商品或服務,而是成為人融入整個世界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全新方式。消費者購買的並非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而是其虛構的符號價值。人們真實的自我在對“虛構符號”的追求中逐漸喪失,感官至上的消費主義正在無限放大人們的慾望。

作者作為觀察者兼設計師的角色,對附加在奢侈品上滿溢的符號價值進行解構,從視覺上直接剝離,揭示奢侈品的真實本質,反映其虛構符號與慾望的聯繫。最終透過符號和慾望,反思個體與社會的關係,主觀與客觀的關係,真實與虛構的關係。客觀社會塑造個體的慾望,但個體慾望也不斷改變世界。不同個體和群體主體間的主觀慾望、意識和信念的連接網絡,構成了社會秩序。主觀慾望所構建的社會秩序,深深地與真實世界結合在一起,形成真實世界和虛構世界的對立。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在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奢侈消費正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統治最發達而顯著的表現。在奢侈品身上有一個來自文化的抽象化過程,面對文化性功能,其原本的使用性功隱退。現實正是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被非現實化,一切真實的東西都被縮減為符號,現實與虛構之間難以區分的狀態直接造成人在消費過程中的迷失,也因此而成為意識形態秩序中的符號。葉嘉儀的作品通過去包裝化的語言形式,以被虛構符號所包裝的奢侈品作為撕裂口,鏈接個人慾望與集體慾望,並使之與去符號化的白包裝形成鮮明對比,以此傳達個體、群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慾望的探索和表達。正如慾望的正負兩面,像其它一切本能,都是基於我們如何利用、如何看待。

——宋協偉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身體裡的兩個我是兩個獨立的自我,但他們又共存於一個軀殼之內。他們互相不干擾的生活著,但又缺一不可。

以床墊為媒介,塑造一個兩個“我”共同生活的空間。通過影像、聲音、模擬床墊上身體的不同程度凹陷表達身體中兩個“我”的共存、博弈、遷就、迴避。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從小組畢設《新維度與新存在》的理性化分析,再到畢業論文《論科幻敘事中的雙重身份》。沈採畢業期間一直專注於對“人”身體內多重身份的探討。Stay Alone Together作為空間影像作品,從材料、媒介、聲音、影像以及她設定的一套自己的影像語言,表達了其設定的概念——身體中兩個我的共存、博弈、遷就、迴避。身份的混亂與交替是當代技術環境下人們面臨的新的問題,維持個人第一身份與第二身份的比例,則是當下人類面臨的問題。沈採從這一問題出發,通過獨特的影像語言,藝術化的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宋協偉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蠶吐絲作繭為一種包裹束縛的存在,代指蟄居族半年及以上自我封閉、社交孤立的狀態,長期呆在一處不願拋頭露面,消極避世獨處於自我封閉的房間內,沉迷於虛擬網絡生活的病理社會現象。隨著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來自社會和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各方面的壓力是青年人所面臨的最根本的心理壓力之一,很多青年人需要尋找相應的環境和個人應對方式去緩解或逃避社會壓力,使生活變得有一些預測性和可控性,進而抒發自己的情緒,“無氣力症”和“延緩成為社會人”的蟄居前奏現象逐漸由隱形轉化為顯性。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作品立點為前瞻性的社會問題,立足當下,疊加了對社會各方面的深度表現,以從日本引發的蟄居現象出發,轉向國內青年現狀並進行思考,在大量的數據調研中得到了國內有說服力的真實數據證明,這種現實青年的生活狀況引人深思。邊奕文的作品展覽形式從影像記錄延伸到了生活垃圾量化堆積等多種形態,從不同維度上設立了假設性的沉浸式空間,並從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帶給社會的壓力,父母、青年人的角度分別理解並進行了思維導出的闡釋說明,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式。

——宋協偉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根據大數據調研整理出了七個謠言高頻詞,分別為致癌,致命,危害,震驚,警告,注意,發現。使用爬蟲軟件從瀏覽量排行前七名中文新聞網站上實時抓取,以詞彙的熱度反應到交互裝置上光纖的亮度。作品的名稱為《深度邊緣》,詞彙來源於大腦溝壑內的深層邊緣系統,其功能用於控制人的感情基調。以人腦控制情感的變化呼應謠言對於個體思維的影響。作品內的黑洞表達了對大腦對情緒變化之後和謠言對個體影響之後的效果去向何方的反思意識。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作品揭露了當下社會快速發展同時帶來的不可調節的矛盾,運用數據可視化的手段闡釋了這一過程。謠言的問題在未來或許並不能徹底解決,但是留給社會以及我們的反思一定會越來越深刻。

——宋協偉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這種多存在於孩童時期的思維方式會被成長的環境壓力所脅迫,直到由物而發的聯想性隨著長時間沉浸在單一語言環境中而被消解。樹坑裡的枝棍比刀劍,糖豆做丹丸,臆想不是無謂的玩鬧,是孩子認知世界的方式與改造世界的前提。樹坑的純粹與被塑造出物形的乾癟形成對比,呼喚我們為想象力留一席之地,不要被“成熟”馴化。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每個人都在關照世界,哪怕方式路徑大不相同。鞏毅關照世界的方式是從孩童時期的物象切入,將關注點放在想象力為一切的核心驅動。他把兒時隨手從樹坑中撿拾的物品引發的想象物化為實體,配合展場中還原的樹坑,試圖以此來呼喚觀眾找回兒時不經訓練的想象力。樸實的設計語言與展覽方式沒有過多的花哨與賣弄,摒棄了他一開始從語言學環境與解構主義角度出發的高大研究背景,真誠的將作品與發願呈現出來,願他在接下來的學習與生活中能夠繼續發掘自己的語言體系,尊重自己,尊重觀眾。

——宋協偉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任何一條線都可以變成無限咬合的拉鍊。分析拉鍊的歷史演變特點,從拉鍊線面體的變化中提煉變化邏輯,使線條融入在拉鍊的咬合中,一生萬物、生生不息。作品由拉鎖和鏈條兩部分組成,其中的拉鎖部分可以佩戴。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李羽同學的“拉鍊Zip”是對“任何一條線都可以變成無限咬合的拉鍊”為題展開的研究,從分析拉鍊歷史演變的特點入手,體驗拉鍊線、面、體的變化,提煉出表象多變的核心邏輯,讓一條線融入在拉鍊的咬合中,由此導出一生萬物、生生不息的設計理念 。

——滕菲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作品建立在“想要抓住救命稻草以獲得安全感”的心理狀態,進行延伸與外化表達。首飾結構對心理狀態進行反思與實驗,通過佩戴與把玩試圖正視與緩解內心的不安。作品中稻草古樸、生生不息頑強生長的意象,利用了黃銅材質薄但堅硬、並帶有時光的痕跡的特徵進行表達。黃銅稻草頑強的從艱難境地生長出來。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王涵同學曾有一件用黃銅做的稻草叢從牆體通風口堅韌、頑強地生長出來的裝置作品。畢業設計沿用“救命稻草”的寓意衍生了這組首飾。作品借用稻草的古樸、平實的生命形態,結合質薄硬堅的黃銅基材,把帶有記憶的書寫痕跡留存在裡面。在質樸、簡潔的首飾中,在結構變化的細節處,我們會收穫喜悅。

—— 滕菲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 這組作品源於作者在進行玉消費市場調研時,發現人們在佩玉的選擇上更偏向於玉飾的附加意象,如帶有寓意玉雕的形象、玉雕工藝的高低等,玉飾的附加意象限制了大眾對玉的審美及其文化的理解。作品通過打碎這一方式,讓玉石迴歸到簡潔的形態,引導觀者更多的關注到玉文化本身。

此外,作品通過可拆卸的結構,結構適用於每一片玉片,賦予每一片玉片佩戴性,來體現玉的珍貴性。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林易翰同學“寧為玉碎……”的玉飾系列,通過“碎玉”的行為,意欲解構諸多附加在具象玉件對受眾意象體驗的限制,讓玉石迴歸到本體,試圖提出形態的意涵與材質的內涵該如何取捨的質問。

—— 滕菲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釋:山令人幽,水令⼈遠。古⼈疊⽯成⼭,築地為池,把山⽔移入庭院,將對自然景觀的傾慕,提取並根植於自己生活的周遭。

我將山石、逐鹿、水池、竹林等意象提煉並收納與可佩戴設置中,形成一組詩意的容器。我希望這些容器隨身佩戴時,貼近我們的感官,追尋古人通過建造園林,以達到對自然景觀朝夕唔對,修養心性的美好願景。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張明慧同學的作品“詩意的容器”,將山石、逐鹿、水池、竹林等自然景色提煉並收納於可佩戴的設置中,以絹、銀和竹為基材,整體構想機敏,物件工藝精準,展示語言涉獵到大型機械水系裝置、精巧考究的磁懸浮景觀,營造出多幕虛實相生的怡人之境。

—— 滕菲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在社會充斥著各種危機的前提下,我們永遠不知道戰爭和恐怖事件會何時發生,面對動亂人類是被動無助和恐懼的,這個世界發生的災難人都不能置之不理一味逃避,在安全感缺失的生活中如何自衛和反抗,是當代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作品利用熱成像技術模仿了戰爭時生命鮮活的狀態,設計了可以隱藏於熱敏成像儀的藤甲隔熱服,使用熱敏儀拍攝一系列身著隔熱服在各個場所的影像,並結合實事新聞進行創作,來呼籲人們關注社會安全問題。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意識到底是純粹的反應現象還是自我思維的創造物?科學家通過感官剝奪水箱,將思維與所有外部刺激來源隔離,並利用感官剝奪水箱可以不借助任何藥物而達到致幻境界這一特點,幫助人類獲得更多維度的感官體驗作品利用水線作為身體和服裝結構的分界線,並將自由潛泳衣的緊身材質的再設計和利用花邊模擬水花產生的大廓形的兩種對立的表現形式進行結合,呈現出“剝奪感官”所帶來的緊緻感和喚醒潛在意識所帶來的放射感並存的效果。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作者構建故事在虛擬的2087年,將故事中所表達的荒誕情感作為貫穿始終的主線。虛擬即為真實,將可視化的信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放大故事中角色的特點。將刻板印象中宇航服的最為重要的安全性成為時裝美學的附屬品,脫離所謂的固有束縛,通過複雜個體的融合創新以實現設計的多面性。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作品從探討生活中常見的“為什麼選不到滿意合適的衣服”這個問題出發,探索中發現與其說是我們在為身體選擇服裝,不如說是服裝在挑選合適的身體。作品誇張服裝對身體的限制部分,旨在引發觀者對服裝與身體二者選擇與被選擇關係的思考。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我用3D創造了一位虛擬influencer並創建了她的個人ID在社交媒體網站發送動態。我以帶動人們需求的關鍵不在於媒體上人物的真假為視角,創造出"虛擬"人物並將其塑造成明星。這名“虛擬”人物的一切包括其存在本身,都是通過計算機制作出來的,展示了這種社交媒體的幕後"製作"。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釋:在《第二性》中提到,壓在女人身上的一種詛咒是,她在童年時便落在女人手裡。男孩起先也是由他的母親撫養,但她尊重他的男性特點。而她卻要使女兒融入女性世界,當一個女孩被託付給女人時,會努力把她改變成一個像她們一樣的女人。甚至會想吧她變成一個“真正的女人”是更為謹慎的,因為這樣社會更容易接受她。在思想開放的這個時代中部分女性還是擺脫不了社會帶給她們的標籤。她們並沒有完全衝破束縛,受他人或環境的支配 毫無主觀人格。作品圍繞自身感觸和對她人的瞭解闡釋了我對女性這一群體的主觀感受。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迪麗熱巴·艾山的畢業創作《她》將人偶置於各種精心挑選的場景中拍攝了頗具新意的攝影作品。

——繆曉春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述:作品從看似隔絕實則相互聯繫的居住空間出發,對居住結構的變化及鏈接的多種方式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在人與人不經意的交集之中增加敘事性與互動,探討新的鏈接方式的可能性。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釋:圖像在網絡信息傳播中佔據主要地位,表情包將情緒做了大量抽象化的視覺轉換。而剩餘下來那些零散的、瑣碎的、粗糙的視覺符號則成為大眾心理的鏡子。人們一方面想用表情符號來釋放情緒,希望獲得內心的慰藉或得到共同感,另一方面,通過幽默易懂的方式獲得網絡社交的樂趣。網絡表情符號帶來的意義不再是對人刻板的模仿,而已經成為了人們在社交之間情緒疏導調節渠道。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簡介:“因為無腦,所以我們不能說話”,植物在生活中一直是一種沉默的存在,但這僅是以人類自身的邏輯去思考得出的結論,其實植物與人一樣,其自身的語言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體現出來。

本作品以植物作為象徵物,結合植物本身自己的特質去討論一些女性權利的問題,六種植物對應六種問題。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花與女人是永恆的主題,她的關注點在於女性的權益,在很長一段時間的搖擺之後,把這個司空見慣的議題落實在乾枯的植物標本上,沉寂的標本與女性的吶喊並置,通過文本與視覺同構在其中建立了本不存在的聯繫。無中生有在我看來是一種天分。

——杭海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釋:“城市的符號化和相似性,城市記憶的消失,城市的更替和生死都成為了它的不幸。”城市中的我們,從此空間來,又進入彼空間。過分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人與城市的聯繫也日益疏離。城市並沒有消失,我們卻看不見它了。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釋:人這一生需要通過社會給我們設定的各種檢測和認證,就像豬肉需要經歷檢疫、檢驗、售賣的流程一樣。豬肉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是加蓋在其胴體上的豬肉章,而人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的是形形色色的證件、證書或獎狀。每一個社會人都有這樣相似的人生軌跡——認證、合格、通過、審核......這樣的流程在我們的人生中重複上演。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導師評語:皮膚是感性的,章是理性的。蓋在豬身上的戳記讓他聯繫到人的身體,我們都是一樣的肉體凡胎,不一樣的身體,一樣的印記,一樣的歸途。看似文靜的男生,作品卻有驚人的張力,有觸感的視覺讓你無語卻無法平靜。哲學也可以用最感性的方式闡釋。

——杭海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作品闡釋:從來到這個世界,到離開這個世界,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陷入對傷痛的沉默。但越來越多的人在抨擊著他人的沉默,他們用語言和行動給沉默者冠上罪名,把沉默者受的傷害之過歸咎於他們的沉默。

面對傷痛時的個體自願或者被迫沉默妥協,但個體的沉默並不是可以傷害他們的理由,他們只是在運用沉默尋求著可以立足的點。沉默並無罪過。

畢業季-微展廳-2019屆本科畢業作品展—設計學院-北京上美苑畫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