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的那些事兒》第一課|京杭大運河“黃金”十字路口——塘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餘雯雯 通訊員 梁心韻 張佳英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開欄語:

杭州這座城市,水是靈魂。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中國大運河,自北向南貫穿杭州城,數千年至今,依然靜靜流淌著。它成就了這座城市的經濟,也沉澱了杭州悠悠千年的歷史與文化。

古往今來,大運河在杭州流經的區域裡,究竟發生過哪些有意思的事兒,有著什麼樣的風土人情,在這些年的保護髮展中,又能看到怎樣的今昔對比?

從今天(4月13日)開始,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和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共同合作,策劃推出《大運河的那些事兒》“音頻小課”系列,請來各路專家當主講人,通過文字報道和音頻小課的形式,將大運河杭州段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不為人知的歷史娓娓道來,讓你在這裡讀懂中國大運河杭州段。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今天推出的第一篇,是有關塘棲的故事。

主講人:虞銘,百年匯昌掌門人,自小在塘棲長大,對文史的愛好達到痴迷的程度,對塘棲商埠文化了如指掌,是同時涉足餘杭文史學術和商界經營的“兩棲”人物。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從武林門碼頭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行至25公里處的十字路口,有一個地方,叫武林頭。

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這個“武林頭”的來頭,有個不靠譜的民間說法是,“武林頭”也叫“伍林頭”、“武林渡”,傳說伍子胥在這裡隱居過。

這個十字路口再往前行,約莫兩三公里,就是塘棲古鎮。

按理,武林頭處於水路的十字路口,對面是杭州,背後是湖州,集市商埠發展輕而易舉,但從古至今,武林頭都是一處荒涼地,不要說村落,就連正兒八經的碼頭都沒有。反倒是塘棲,成了蘇、滬、嘉、湖的水路要津,一直髮展至今。

要解釋這個原因,得先把時間倒回到五百多年前。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塘棲 虞銘 提供

運河十字路口

武林頭和塘棲大比拼,塘棲獲勝

杭州段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最南端。

早在五百多年前,它的航道,就在如今上塘河的位置。上塘河是一條人工開鑿的河,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下,從海寧長安,轉入上塘河到皋亭壩再到艮山門進入杭州城,宋元時期,蘇東坡、王安石包括馬可▪波羅到杭州來,走的都是這條線路。

這條人工河,最大的缺點就是水位高,連續不下雨的話,就要斷航。而且沿途有很多壩,船隻翻壩很麻煩,發展受限。

因此,到了明代中期以後,江南一帶經濟發展,手頭越來越寬裕,窄小的上塘河就被“嫌棄”了,當地政府幹脆新挖一段從塘棲至江漲橋段的運河,也就是現在通航的運河。

這條河道,是基於現有的河道挖出來的,很多還是天然的湖泊,如十二里洋、三里洋,所以這段河道就很寬,史料記載“20丈”是平均寬度,其實很多自然河道區域都達到了100來米寬。

河道寬了,運輸能力自然就上去了。比起10來米寬的上塘河,這段運河的運輸能力,比原來翻了二十倍甚至幾十倍。南來北往的航運,繁榮了沿線的當地經濟。因此,宋元時期,原本連地方誌上都找不到記錄的塘棲、武林頭都出現了。不過,最後“養肥”的是塘棲。

為什麼?

這裡要普及一個知識點,古時候走水路,五六十里是一個節點,一般船開了五六十里就要停下來住店過夜。從艮山門出發到臨平,走上塘河,恰好是五六十里。走京杭大運河,從武林門到這裡,恰好也是五六十里,再過去要到桐鄉石門才能找到客棧。

那麼,究竟哪個位置最適合設碼頭、開客棧?

武林頭,連通的是苕溪,再出去又是航道支線,致命的弱點就是不適合水運。

再看看離它兩三公里的塘棲,往東走可到桐鄉、嘉興、上海;往北走去往德清;往西走可通老餘杭、安徽、南京;往南走,半天路程到杭州。因此,真正處於十字路口黃金地段的,應該是塘棲。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光緒十五年塘棲地圖 虞銘提供

運河是“媽媽”,廣濟橋是“爸爸”

運河橫穿整個塘棲,把塘棲分成了水南、水北兩個板塊。從人口分佈來看,水南街佔了90%,這裡“商家鱗集,市肆萃焉”。有著“美人靠”的過街樓,成了水南街獨特的風景。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水南街現狀 資料圖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水北街現狀 柯偉 攝

而水北街呢,僅是“邊角料”。明清以來,沒有過街樓。原因很簡單,這段運河是漕運的主通道,水北街是拉縴的通道,真正讓塘棲的水南、水北連成整體,是因為廣濟橋的出現。這座如今京杭大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創造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清光緒《唐棲鎮》中記載:“迨元以後,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

這個發展機遇,往大里說,它帶動了浙江省近代工業革命。

1895年,拱宸橋開埠。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南潯富商龐元濟和杭州殷富丁丙合夥在塘棲鎮東的日暉橋畔開設“大綸絲廠”,這是浙江省境內最早的三家機器繅絲廠之一,也是塘棲第一家現代化工廠,就造在大運河的轉彎角上。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大倫絲廠遺留下來的現存建築,唐永春 拍

能在這裡建造絲廠,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水路的暢通。塘棲這個位置的京杭大運河航道,可以開進大貨輪,那些工廠需要的機械設備、燃料、德國意大利的發電機等,都可以走水路運進來,周邊的德清、桐鄉、湖州、海寧都是蠶桑基地,走水路也很方便。

有了絲廠之後,塘棲的經濟面貌徹底發生了改變。塘棲的水北街一片,接連冒出了三座絲廠,還有織布廠、織綢廠、肥皂廠、碾米廠等,直接形成了一個工業帶。

整個絲廠產業,光是工人就達到1萬多人。當時,塘棲的人口也就1萬出頭,那這些工人從哪裡來呢?原來是當地種枇杷、養蠶的農婦都去絲廠當起了上班族。

有句玩笑話說,塘棲的女人都很“囂張”其實是有原因的。

想想當年,女人們都成了上班族,每個月賺進三四塊銀元,一年下來就是幾十塊銀元,這筆錢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能買下塘棲的一套房子,更不要說,百貨商店裡那些平時大家都買不起的熱水瓶、毛毯,女工們都能輕鬆拿下。

而對比她們的老公,平時就靠天吃飯,收成季節賣些枇杷賣繭子,根本沒有穩定收入。

所以那時候,塘棲有個現象就是每天老公搖著小船送老婆去絲廠上班,女人的社會地位完全改變了。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上世紀60年代在廣濟橋邊合影的孟氏三姐妹 虞銘 提供

這樣說下來,對於塘棲而言,簡單一句“運河是媽媽、廣濟橋是爸爸”,就把它如何發展了兩岸富庶的經濟、繁盛的人口變成“黃金水道”重鎮的原因交代得明明白白。

超山的十里梅海

和大運河有什麼關係?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超山梅海 董瑜 攝

如果問你,超山的十里梅海是怎麼來的?

你肯定想不到,原來它也和大運河的水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依賴著京杭大運河,依賴著水路碼頭,塘棲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賈來此經商,最有趣的是,不同的地方來的人,盤踞在此,各自佔領了一個個行業:食品行業都是寧波人經營的,開中藥店的都是慈溪人,當鋪都是徽州人開的,麵粉店是江蘇丹陽人開的,釀酒作坊是紹興人開的,做泥水匠的肯定是東陽人……

商賈、名人都來了塘棲,也把很多技藝、先進的文化帶到了塘棲。

比如,塘棲鎮上最早的私人園第是位於水北的“呂園”,光緒《唐棲志》記載,呂園的主人是呂坤、呂需兄弟,明代正德、嘉靖至萬曆年間人。呂需是最早在塘棲開辦書院講學的,也是他,將外地的蜜餞製作技藝傳入塘棲。他可能不會想到,自己帶回來的這門技藝,讓塘棲的蜜餞傳往了全國各地,至此改變了塘棲的面貌。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塘棲 虞銘 提供

最早,塘棲的農民收成了水果,沒有冰庫,很難保存,沒辦法銷往遠路,價格也賣不起來。自從有了蜜餞製作技藝,塘棲的農民就開始在超山種植大片梅花,夏天採梅子做成蜜餞,既不會腐爛又能走水運賣出去。相當於是做一季吃一年。

明清時期,每年春季,幾十萬的香客從四面八方坐著船,過塘棲入杭城內燒香拜佛,回程肯定住在塘棲,他們帶回去的伴手禮就是好吃又容易保存的蜜餞。

因為銷量太好,塘棲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做蜜餞,最多的時候,塘棲有200家蜜餞作坊。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百年匯昌,所產的糖色(蜜餞)就曾被道光皇帝選為貢品,是清朝內務府(故宮)的“指定供貨商”,在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上,匯昌蜜餞曾獲最高獎。

近代上海開埠,有了電廠,有了夜生活,開出了很多電影院、歌舞廳和夜總會,裡面最受歡迎的小食就有陳皮梅、桃幹、楊梅乾、話梅,全都是塘棲超山的土產。

看到這些蜜餞這麼受歡迎,上海的食品公司看到了商機,冠生園、梅林罐頭公司等食品公司,紛紛跑到塘棲,專門找當地的作坊做“代加工”,搞到上海二次包裝變成自己的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套路和現如今一模一樣。

就是到了現在,杭州仍有40家蜜餞企業。大家吃的來伊份蜜餞,基本上都是塘棲生產的。

《运河的那些事儿》第一课|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路口——塘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