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之眷戀

到臺灣怎能不看眷村,從賴聲川的《寶島一村》那裡認識它,多年過去,對這部劇,劇中那遙遠的村落,隨時代跌宕起伏的人們,還是會經常想起。

眷村是臺灣空前絕後的歷史文化景觀,大時代的變遷,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衍生出獨特的居住區域、生活形態和族群文化。

“眷”字意味深長,直意為家屬眷屬,在異鄉兜兜轉轉半個多世紀後,人們更願意將它解碼為眷戀,對故土的眷戀像病毒如影隨形,無論活著的,死了的,出息的,墮落的,歸根結底,認祖尋根才是他們的使命和宿命。

臺灣現存的眷村879座,主要分佈在桃園,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和高雄。到臺中後,第一站就去了彩虹村。

彩虹眷村如今成為包裝過度的網紅打卡地,據說是一個曾經居住在這裡的將近90歲的老兵動手做的彩繪,色彩斑斕、充滿童趣。建築本體被保存下來,只是色調差得十萬八千里,走進去彷彿來到卡通世界,也許是飽經風霜的老人藉此表達對五彩斑斕世界的嚮往訴求,但跟真正意義上的眷村氣質大相徑庭。

眷村之眷戀

眷村之眷戀

眷村之眷戀

直到在臺北找到四四南村,才認領了想象中眷村的樣子。淅瀝瀝的小雨中,它棲息在臺北101斜前方的位置,見證著城市的往昔和現在,門前的老樹長出新芽,院裡的枯木也開了花。

眷村之眷戀

眷村之眷戀

四四南村是建在臺北的第一批眷村,聯勤第四十四軍工廠的員工和眷屬們用來安身落腳之所,隨著人口增加後來又建了四四東村和西村。如今,眷村內的住戶早已離開,這裡的大部分房屋被政府拆除,只留下部分房舍,2001年,四四南村被列為歷史遺蹟,外牆保留往日的樣子,內部被打通改建。一側用作文物陳列館,另一側改建為文創區。

眷村之眷戀

眷村之眷戀

當天的陳列館用於拍攝電視節目,不對公眾開放,只能隔著窗戶看裡面的擺設。這家的白熾燈一直亮著,門口擺著一輛自行車,屋子中間是圓形的餐桌,上面鋪著碎花桌布,桌面上大盆小碗,盛滿了水餃、手擀麵、抄手,桌子中間還有火鍋、旁邊是一個掉了漆的暖水瓶。這場景在《寶島一村》中依稀可見:1950年那頓年夜飯——錢老奶奶用從北平帶來的擀麵杖在教趙嫂包水餃,朱嫂準備煎魚,冷如雲拿來湖南的臘肉,小朱把春聯貼在電線杆上,寫著“大地陽回魯滿春”,他們真的相信,過完年就能回到故土。

眷村之眷戀

大家就這樣扶持幫襯著過了一年又一年,第一代思鄉盼鄉的眷村人,慢慢適應了臺灣的亞熱帶氣候,他們建設家園獲得認同,也會打架鬥毆、尋釁滋事,彼此不屑,但還是於無奈人生保持著樂觀容納的性格。

第二代為夢想輾轉打拼的眷村人,是這幕大劇的主講者,更是寶島的耕耘者。朱孝遠先生在北大演講時說“具有大海精神的人是主動雕刻時光的,他創造出一種生命的韻動感,雖要以低和寬暢來容納百川,但自有驚浪拍岸的萬里波濤,自有那永不停息的奔騰方向。”大海的精神是赤子之心,更是一種融合的精神。有此特徵,才能“詩意地在這片土地上棲居”。

這部大戲的結尾,鳥籠般棲息過的眷村終究免不了被拆遷,過往那些抱怨、爭吵、擁擠、鼎沸、狗血的生活片段,全部轉化成友愛、互助、相親相愛,串聯出記憶中顆顆珍珠,再度結成深深的眷戀。

我小時候住的地方,跟眷村有點類似,是一個解放前的老地主家留下的院落。我家住在這個四四方方的大院外圍,跟另一家人套著住,我站在院當中可以同時盡收人家廚房和內屋風景。

初中時我家搬走了,起初很興奮,我堅定地認為自己非常不喜歡那個大院子。但是特別奇怪,放學時總愛拐回唐家大院轉一圈,也不知道要幹什麼。後來它拆遷了,每次路過都要停下來看看,心裡攢了很多話要對它說。

根本無法解釋這種感念,恨不得馬上逃離的地方竟然無限可能地牽動著你。或許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過這樣疏離與親近的錯覺,就是劇中臺詞說的:

“這裡就是家。”

從陳列館走出,是一處開闊地,節假日成為市集,右側就是文創區。

浪漫小資的文創之窩,吸引了大批年輕人來參觀或淘寶,這些有誠意的自制小物和地產品於細微處滲透著臺灣人的生活美學,做工精緻,深具創意。

眷村之眷戀

眷村之眷戀

眷村之眷戀

以貝果麵包出名的“好丘”在四四南村裡顯得格外搶眼,傳統的玻璃、塑料座椅、陳舊的鐵窗,就像回到隔壁老街坊的家,也許因為這樣的裝修風格,“好丘”選在了陳列館一側,它是村裡唯一的咖啡店和餐廳。走累了坐下來,叫上一杯咖啡和貝果,安靜地看書或低聲聊天,也可以逛逛他們自己開設的市集,回家一樣舒適的氣息使人陶醉和放鬆。

眷村之眷戀

除了文創產品售賣,這裡也會承辦一些展演活動,比如那天逛到的“青少年發聲獎”入選作品展,涵蓋文學、攝影、視頻、繪畫種種。

眷村之眷戀

眷村之眷戀

操作幻燈片的是一名高中女生,耐心地向過路者講解自己創作的小說,全部手寫,我問,你不需要上課啊補習啊參加聯考什麼的嗎,這很耽誤時間的,而且是手抄。她說,我只能兩面都要兼顧啦,因為我就是喜歡寫啊。

可見,“人生的故事要由自己創造”,不單是嵌進文創產品裡的小清新,更是臺灣生活美學的隨時折射。

眷村之眷戀

回望已走遠的四四南村,前世今生糾葛在這一處,彼時它是賴以生存的棲息之所,而今它是撫慰內心的精神樂園。從歷史的舊貌中走出來,聆聽另一個時代的講述,提醒你回到身邊的幸福。時間的力量,終究可以稀釋一些事物的痕跡,但對它的眷戀,無法抹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