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武穆祕傳的《練手餘功》拳譜釋義

練手餘功,是嶽武穆王岳飛專門教授文人弱土抵禦剛猛勇漢欺侮的一種巧取之術。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生於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1103年3月24日)的相州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父親嶽和,母親姚氏。岳飛因家境貧寒,童年時代白天輔助家務勞動,晚上從父習字讀書。少時沉默寡言,素有大志,而且“生有神力”,還未成年,就能拉開三百斤(約合180公斤)的勁弓,能引發八石(約合440公斤)的腰弩。初隨湯陰陳廣學“刀技”,無所不精,後隨同鄉人周侗學騎射,攻讀《孫子兵法》,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少年,深受鄉人讚賞。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應募從軍,並揹負著母親所刺的“精忠報國”四字囑託,揮舞著繡有“精忠岳飛”的軍旗,于軍中屢建奇功,被稱為抗金英雄。

嶽武穆秘傳的《練手餘功》拳譜釋義

  但南宋統治者一心求和,並在內奸秦檜的迫害下,岳飛被捕人大理寺獄。此後,秦檜又羅織了“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殺害於大理寺獄。時年僅三十九歲。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孝宗即位後下詔追復岳飛的原官銜,以禮改葬,並諡武穆、忠武,追封鄂王。練手餘功很可能就是岳飛在江南一帶駐防時編創,並教授文人弱士學練的一套拳術。


  現存於世的一本《練手餘功拳譜》手抄本為武當山下的一位已作古的中醫世家——周萬鍾所抄寫。周萬鍾生前在收拾家中藏書時,偶爾發現一位叫徐德馨的人所書寫的《練手餘功拳譜》殘卷一冊,已經無法保存,其中一些內容已經很難辨認。於是周萬鍾於民國二十五年季春月,即1936年的農曆三月,將其抄寫到自己的藥方抄本中,一直保存到現在,歷時六十一年。


  徐德馨生卒年代不詳。手抄本中所稱徐德馨是在新昌縣跟隨一個叫陳博如的老拳師學練了練手餘功絕技,並在學成之後記錄成冊的。


  新昌縣,據《歷代郡縣地名考》記載:“新昌,縣名,有二:一今縣,五代時吳越置。明清皆屬浙江紹興府,今屬會稽道;一宋置,明清皆屬江西瑞州府,民國改為宜豐縣。”那麼練手餘功是源自浙江紹興府的新昌縣,還是源自江西瑞州府的新昌縣?兩種可能都有。但我們認為後一種說法的理由更為充分:一是民國時期雖然改“新昌縣”為“宜豐縣”,但因舊時信息不通,很多人仍沿用舊名也是常見的事情;二是江西與江浙接壤,亦為江南水鄉,流傳練手餘功也是很自然的事;三是“宋置縣”,很可能是因為岳飛的緣故,於宋代在江西的瑞州府設置了新昌縣;四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浙江紹興府的新昌縣查不到一點嶽武穆王和練手餘功的線索,而在江西瑞州府的新昌縣卻查到了岳飛昔日在此活動的記載和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嶽王廟。嶽王廟原坐落於宜豐縣城東郊、今新昌大道街心花園北側。始建於南宋,後歷經明清年間重修。廟內有明正德三年“精忠祠”石香爐和雲南按察司僉事、邑人陳懷經所撰《新昌縣新建宋嶽鄂武穆王廟之碑記》,及新昌教喻姚世菜所撰《重建嶽王廟上梁文》碑刻。進人廟門,一大影壁上狂書著岳飛《題騾馬崗》詩:


  立馬林崗豁戰眸,陣雲開處一溪流。機舂水址猶傳晉,黍秀宮庭孰憫周。

  南服只今殲小丑,北轅何日返神州。誓將七尺酬明聖,怒指天涯淚不收。

  此詩岳飛自題“四都碓上追曹成至此感吟”,“碓上”即今宜豐橋西鄉灣裡村附近。


  上述種種,都說明練手餘功源自江西瑞州府的新昌縣。

  那麼,新昌縣的陳博如是何其人也,無從查考。但周萬鐘的手抄本記載說,陳博如真正學得的練手餘功秘法,是他的那位“姻翁”大人,採用心傳口授的方法教授於他的。可見,周萬鍾所記陳博如、新昌縣、徐德馨等等,無非是他所收藏的徐德馨記錄的《練手餘功拳譜》中所載內容。所以此手功法的來歷及源流,恐怕已經隨著《練手餘功拳譜》的損毀和遺失而變得不那麼確切了。


  但周萬鐘的這個手抄本畢竟彌足珍貴,它所抄錄的練手餘功很可能與張三丰太極十三勢有關係,因為它的十八字技法與太極十三勢中的“棚、捋、擠、按、採、挒、肘、靠”八字實體技法和“進、退、顧、盼、定”五字輔助技法十分接近。另據歙縣吳志青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出版的《太極正宗源流》記述,我國武術宗派,六朝以前沒有劃分,後有達摩之少林拳,宋太祖之趙家拳、嶽武穆之岳家拳、張三丰之太極拳依次出現。“長拳至嶽武穆乃創為雙推手,及形意聯成拳法,遞演至明初,遂有張三丰太極拳。”而且在此書的附圖中也將嶽門拳歸之於“武當宗”,足以說明岳家拳和武當拳的淵源。從而,從傳承關係、技法特點等方面看,在武當山發現的這個手抄本拳譜,說明了武當山早期就有豐富的拳種流傳。


  我國清末民初之際有一位十分著名的武術家——揚州的金一明先生,他在民國十九年(1930)出版的《武當拳術秘訣》一書中稱:“少林派以五拳為精髓,以十八式為骨絡。張三丰始學拳術於少林派,即得其精微奧詣,復從而翻之,變十八式為十八字,變五拳之形為十段錦之長拳,統納五拳十八式,及十八字精義於十段錦之中。故學內家者,得其一二,已足勝少林。”這段話實際是說,張三丰首創“十八字”及“十段錦之長拳”。進一步考察金一明先生的《武當拳術秘訣》一書,金一明認為,張三丰就是宋代的張三峰,宋之技擊家,本武當丹士,“張三丰欲另樹一幟,以示與少林有所區別,故自稱其拳曰內家”。這說明宋代流傳於武當山地區的與“十八字”類似的練手餘功是與張三丰有關係的。


  從史料記載看,嶽武穆王生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而據《寧波府志》記載,此時張三丰已得到“宋徽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神授拳法”。因此在金一明的說法中,可以推測出張三丰創“十八字”和“十段錦之長拳”又似乎早於嶽武穆王的《練手餘功》。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最保守的結論也應當是:練手餘功與張三丰太極拳都是我國宋、元、明、清時期流傳於武當山下的拳術,同為武當宗內家派。

  

  二、原譜

  此手功,乃嶽武穆王教演文人弱士練習,以備剛強欺侮之不虞,護身防匪,大有奇功之妙,不可定視。切不可妄教奸匪之流。切慎,切記。


  撿得纏篇一卷,系徐德馨書。伊從新昌縣城內陳博如為師錄此,予得遇蔽藏。戚周姻翁,以肉口教法,始得其中之奧。


  練手餘功虛實論

  夫人身體質弱,秉自先天之不足耳。既先天之不足,即以後天之滋培。其後天培補之功,諸不離養其精神,壯其筋骨,補其氣血。精神氣血充滿軀而延年益壽、強筋壯骨,豈不由後天之滋培。平手所以能欲壯者,無出乎易筋堅勁之功。若能使周身精氣血充,筋勁聯絡通行流暢,毫無閉滯,其身方能健壯,而百病不染。


變弱為強者何也?易筋聯勁也。即人之通身四肢百髓,力之強弱。若筋不活潑,則強瘼痿攣,蓋百病易藥何也?皆因筋勁不能相聯。有筋無勁,則體虛力弱;有勁無筋,則血絡無用。所以精神強壯,筋勁聯絡之功也。經曰:筋壯者強,筋舒者長,筋勁者剛,筋和者康,如能緊勁筋舒,此利身勁強之方也。筋既合勁,以勁貼骨,緊骨合節,使氣血充滿,流行不滯。再以圓鐲帶(戴)在兩蹄之間,日長擺晃,務至手直堅緊,筋勁聯絡,斯有徵驗。豈非不立贏弱之軀為強體也。筋勁俱緊,須識虛實之意。欲知虛實之道,亦在吾身中,動則虛,靜則實;勞則虛,逸則實;偏則虛,正則實。自於吾身揣度。


行移坐立,舉止動靜之間,思意其所有,而其來者亦然。知己知彼,有力用力,無力用志。以吾緊勁內實之軀,敢敵其剛猛之來勇者。知其虛實之義。虛實之道即已明,須按其歌中之字義,日時演習熟練,以明其意,方為有得。其中:殘字者,以吾手緊直,探其虛實,即以推字粘聯其虛,接以暗隱;疾字緊推,無有不去者,此以實推虛也;援字者,乃演吾手活潑如猿猴之捷,勁取其虛之意也;奪字者,乃奪其來力,為吾所用也;牽吸者,以近吾身,取其身為實,為我緊勁伸縮之用也;捺字者,須周身練熟,取其力猛,急扱聯推去其速;逼字者,逼其力強身大,使其虛為實,為我展施之用也,其緊近拋託之意,演其逆順遠近,施展便宜,不致周章足怯之謂也;插字者,以促吾之實,能去彼之實也,於中吞吐緊吸。


乃吾功內,更須熟習其十八字義,務要緊者。捺、投、推、疾,相聯運用,方為得宜。一十八字須日演時習,週而復始,循還(環)相聯,使筋勁堅實,骨節合逢,不至彎曲軟弱。再按其周身穴道,粘殘虛實,能以弱軀去強。吾之一技,在於其中矣。習練者秘之慎之,勿妄授奸匪,其害生命不淺。授者切慎,切記。

 

  練手餘功

  此手精奇弱人須習其中妙趣瀟灑自逸按上中下堅心學習功練能成大有裨益入門演手出乎緊直子午定向逐字分拆殘推援奪牽捺逼吸手中八字步莫亂移拋託插圾 緊勁順疾隨手所化勿輕努力吞吐粘取循還(環)莫離逼捺存心時刻勿遺逆求順取觀其虛實彼有七虛吾佔七實 以實取虛以虛取實實匕虛匕虛匕實匕周身穴道三分借力手到其身粘吸莫離任其千變我心歸一上中宜緊下步緊曲彼來雖猛吾手緊抑以柔克剛以疾克急任彼閃挪彼勞我逸以長迎短以直迎曲力求口身以捺緊敵來有蹤影去無形跡進生退死切勿畏怯勤演習練護身自益不害吾身何方兩釋功練既成本手須識□□□遠一能克一 爾我俱成尚觀虛實 勿務勿狂勿練勿遺若變吾授莫謂不奇 丈人弱士儘可學習奸匪莫教切記不宜


  歌訣

  出手殘推緊勁直 逼捺三分借彼力 拋託插扱隨手化牽吸援奪下所宜 緊疾能克來者猛 吞吐粘捺跌更奇 餘功妙用授文士 瀟灑奪離君須識 功練既成上有枝教爾勤習須演記 獅子抖毛鵬展翅 蝴蝶撲跌牛耕地 呂門左右曲身緊 翻騰舒展膝落地手 似猿猴足似獼任彼剛強可畏懼。


 三、全文釋義  

  練手餘功虛實論

  拳術無有不講虛實的,練手餘功尤其如此。這裡先講身體的虛實,再談拳術的虛實。


  那些身體虛弱的人,一般說來都是先天性的。那麼這種先天之虛,亦即先天之不足,就應當用後天的方法來培補。培補的方法有許多,無外乎保養精神、強壯筋骨、滋補氣血,這些精神氣血充滿身體,也就是變虛為實了,自然就會收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可見,強壯人的筋骨,最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的確可以通過後天滋補的方法來實現。


  兩個實力相當的人交手,勝者只所以能夠強於對方,無非是靠“易筋聯勁”練出來的功夫。若能通過訓練,使周身充滿精神氣血,筋勁聯絡通行無阻,毫無閉滯,那麼這人必然身體健壯,百病不生。所以說,變弱為強有何秘訣嗎?回答就四個字“易筋聯勁”。有些人看起來全身四肢強壯,百髓有力,但是他的筋如果不活潑,那麼他就會表現出僵勁、病態、萎縮、驚攣的症狀,而且很容易染上各種各樣的疾病。這是為什麼呢?都是因為筋勁不能相聯。有筋無勁,則體虛力弱;有勁無筋,則血絡無用。所以精神強壯,都是筋勁聯絡帶來的好處。《易筋經·總論》雲:筋骨粗壯,必然力量強大;筋腱舒張,必然手足伸長;筋肉有勁,必然出招剛猛;氣血和暢,必然身體健康。這正是有利於身體健康,能夠幫助文人弱士強壯起來的好方法。


  筋腱肌肉既然與勁力相合了,接下來就是將勁力不斷地貼緊骨骼,並且儘量地把骨頭與骨頭之間連接的更緊,以便體內氣血充足,並且暢通無阻。再加上長期負重訓練,功力必會大增。如同用兩副金屬的圓鐲戴在手足上,長期負重訓練或吊在手足上擺來蕩去,必然導致臂直而有力,筋堅而勁疾。這樣才能對筋勁聯絡有所體悟、有所驗證。這豈不就是變虛為實、把柔弱的身軀變成強壯的體魄了嗎?


  筋與勁結合的緊密之後,還要能夠辨別拳術中的虛實含義。其實虛實的奧妙就在我們自己的身體之中,譬如運動著的時候總是因不確定而顯得虛,而靜止的時候則總是實在的、確定的;奔波勞頓的一方總是會因疲勞而顯得虛,而靜待安逸的一方總是會顯得實;當你處在一種偏向位或側面位攻擊時被認為是虛,而當你處於一種正向或正面位置攻擊時就會被認為是實。所以練功人自己要在平時訓練中,結合自己身體所處的狀況,認真研究、細細揣摩。同時要在平時的行走坐臥和舉止動靜之間,去仔細思考拳術中的虛實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即使對方攻我也是一樣,知己知彼,既要認準對方的虛實,也要深知自己的七實七虛。從而做到有力用力,四兩撥千斤;無力用智,借力打力。只有這樣才敢以緊勁內實之身軀,去與剛猛之士相對抗。這些就是拳術運用中虛實的含義。


  虛實的道理明確後,就要按照練手餘功歌訣中十八個字的含義,去每日按時定點的練習,直到訓練的非常熟練,悟出了其中的真意,方才為有所獲得。練習練手餘功這樣的內家拳,必須先將十八字法練得純熟,然後細細揣摩其中的虛實變化,進而學練整個長拳的套路,最後才能將十八字信手拈來,或推或援,或牽或捺,做到招招分清,勢勢辨明。所以不明其理,難學其拳;強學拳路,也難敵人。不能明白拳理的人,猶如目不識丁的文盲,應當稱之為武盲,不屑與之論武。 


  練手餘功

  練手餘功是一套十分珍貴、精妙、神奇的以弱勝強的功夫。那些文人弱士要想抵禦剛猛強悍的欺侮,就必須學習這套拳術。學習練手餘功,只要按照上中下三層功夫,循序漸進地堅持學習,就一定能夠練成。當你學成之後,就會體會到其中的妙趣和瀟灑自逸的快樂,因為對你來說這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練習練手餘功,講究從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八個方向進行演練,就像太極、陰陽、八卦的義理。也有拳師認為,應當按照“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等奇門遁甲中的八門來演練練手餘功。演練時還要注意“子午定向”,就是當在中午十二時前後一個小時的午時訓練時,要注意面向東方,因為此時的太陽由東向西運行至最高點,人體生物鐘也會隨之發生相應變化;在夜晚零時前後一個小時的子時訓練時,要注意面向西方,因為此時的太陽正在地球的另一面由西向東運行至最低點,人體生物鐘也會隨之發生相應變化。所以練手餘功訓練時講究八門演練和子午定向,是有科學道理的。


  練手餘功的具體拳法訓練,講究出手時緊張有力,而且要求弧形運動,直拳打擊。訓練時要求將十八字逐字分拆開來,一個字一個字的練習。這十八字是:殘、推、援、奪、牽、捺、逼、吸、拋、託、插、扱、吞、吐、緊、勁、順、疾。其中在練習手上的八字時,如“殘、推、援、奪、牽、捺、逼、吸”,一定要記住步法不要隨意移動,因為這八字手法與腳步的進退,需要十分嚴密的配合。而在練習“拋、託、插、投”四個字的手法時,則必須緊張迅疾,勁力要順,變換手法時要隨手所化,不要有一點的勉強。在練習吞吐二字時,要注意緊緊粘著,不管招式如何循環變化,步法如何變換移動,都不要離開對方,一旦時機成熟後,馬上出手制服對方。逼、捺二式,要時刻存放在心裡,不要忘記了,隨時可以運用逼、捺克敵制勝。


  在拳法運用上,講究“逆求順取”。首先是注意觀察對方的虛實,一般說來對方有動、變、勞、曲、短、剛、退等“七虛”,我方卻佔有靜、逸、直、正、長、柔、進等“七實”。然後實實虛虛,虛虛實實,藉以迷惑對方,減弱對方的戰鬥力,接著以實取虛,以虛取實。在技擊上,重要的是取人體穴道,取非直取,而是七分用自己的力,三分借對方的力。我所發之手,一旦接觸到對方身體,就要緊緊地粘吸不要離開。不管對方有著千般變化,我的心中始終如一,我的手始終粘著對方不放鬆,以不變應萬變。粘住後掌肩胸部應當用力繃緊,下盤步法也應當繃緊曲膝,以穩定樁法,以便更好地打擊對方。有時對方來勢兇猛,自己不要害怕,迎上去的手要緊緊地抑制對方,做到以比較柔和的手法去剋制對方的剛猛招勢,用非常迅疾的手法去剋制對方的急打強攻。在步法上,任憑對方翻騰閃挪,我自巍然不動,我以安逸等待去迎接對方的奔波勞頓,以我方的長處去攻擊對方的短處,以我方的直接打擊去迎戰對方迂迴曲折的手法,儘量追求完美的打法和身體免受任何打擊。當我用捺的手法控制住對方時,要做到捺按的時候有蹤影,緊接著推擊而去的時候要處理的毫無形跡。


  練習練手餘功,掌握十八字要領,只是學會了技擊方法,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要在思想上形成一些觀念,比如進可以生存,退則會死亡。交手之時,切不可畏首畏尾,怯懦不前,否則絕對是被動挨打。同時一定要勤奮的演習和刻苦的訓練,熟練掌握

練手餘功的競技技法,從而達到護體防身的目的。練手餘功對於自己護身防身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它一方面可以護身禦侮,另一方面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真可謂一舉兩得。練成本門功法後,各種手法都要牢記和識別。


本門的手法屬於近身運用,優越於遠身運用的技法,因為它能以一克十。訓練時最好有武伴一同練習,這樣既能提高實戰能力,而且可以使更多的人練成本門功法。如果兩人技藝相當,那就要相互觀察對方的虛實和破綻,要做到不錯誤判斷,不輕狂出招,不迷信拳譜,不一暴十寒。如果改變了我所傳授的上述拳技打法、攻防原則、主導思想、訓練方法等等,那你就不要說練手餘功沒有什麼可以稱奇的。以文謀生的人,先天不足的人,還有那些因病而身體瘦弱的人等等,儘管來學習練手餘功,一旦學會,終身受益。但是奸詐巧取之人,匪性不改之人,利慾薰心之人等等,千萬切記不要教授他們本門功法,以免貽害社會。  


  歌 訣

  實戰中,出手要以緊疾勁直的手法實施推擊;運用逼、捺的手法佔據主動時,一定注意借用對方的三分來力;運用拋、託、插、投的手法技擊對方時,要做到隨手所化,不要出現僵勁、拙力;運用牽、吸、援、奪等手法時,注意往下走的技法多為適宜;技法的運用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迅速、快捷而有力的主動迎擊,往往能夠剋制來勢洶洶地猛烈進攻;具體到吞、吐、粘、捺、跌來說,它們的招數就更為離奇了,吞吐變化無常,粘著不離其身,捺字順勢一帶,跌字源於插拋;運用奪字手法制服對方,因為輕取而重創,所以顯得十分瀟灑,但是用此手時一定要辨別對方出手時的情勢,是否適合使用奪字手法,否則不能奏效事小,反被對方剋制才危險;


練手餘功的奇妙用法傳授給那些文人弱士,既可以禦侮防身,又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但是,我們功夫練得再有成效,也要記住“天外有天,人上有人”這句古訓,學練功夫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教你們勤奮練習十八字訣法,並且牢牢演示記憶。所謂“獅子抖毛”,是一種擴張毛細血管,運氣通達四肢的方法;所謂“鵬展翅”則是一種訓練靈巧步法的方法;所謂“蝴蝶撲跌”,是一種訓練輕功和撲地之術的方法;所謂“牛耕地”,是一種訓練推擊之術的方法;此外,還要把肛門訓練的提起,並且能夠在屈膝半蹲時,兩邊的股肌也能夾得很緊。所謂“翻騰舒展膝落地”,是指騰空後讓膝蓋先落地的一種擊殺方法。還要訓練一些翻騰跳躍、伸展擴開的動作,以增強身體敏捷度。練到手像猿猴一樣靈活,足像獼猴一樣敏捷。這樣任憑對方如何剛猛強壯,也無可畏懼,也一定能夠戰勝他。


  通過訓練練手餘功,無論是因為身體健康、精神百倍而顯得風流倜儻,還是因為交手之中屢屢得手,以一勝十所表現出的瀟灑自如,都會使我們感到自豪、自強、愉悅、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