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之“俠”


《說文解字》:俠,俜(ping)也。從人,夾聲。意思是俠就是俜,《說文》:俜,放任,從人。《說文》譯文“俠”輕財放任而稱雄,古時與“持”相通,清代段玉裁《說文,注》引如淳言:“相與信為任,同是非為俠,所謂權行州里,力折公侯是也。因此,俠,特徵之一是輕財,特徵之二是持強倚力。《史記•遊俠列傳》對俠的精神作了高度概括: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大意就是:現在的遊俠者,他們的行為雖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準則,但是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又有結果,已經承諾的必定實現,肯於犧牲生命,去救助別人的危難,已經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卻不自我炫耀本領,也羞於誇耀自己德行,大概這也是很值得讚美的地方吧!讀起來是不是有點血脈噴張的趕腳,如果沒有,你已經沒有血性了,洗洗睡吧。

金庸老先生在《射鵰英雄傳》中又賦予“俠”更高的含義,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聽起來很是高大上。然而,在某看來,此含義過於空闊,沒有任何著力之處。如果放在古代,則無非《三俠五義》中展昭、五鼠之輩,不過被視為爪牙之徒,非但無“俠”氣,反失去了獨立之人格精神。如果說岳飛、文天祥、陸秀夫、張居正、林則徐等是大俠,則他們絕不會同意的,張居正更是直接把一個 “為國為民”的心學代表、大俠何心隱給宰了。辛棄疾、譚嗣同或有可能,一個武功高強,一個愛結交江湖俠士,稱呼或可能,但自己做大俠則絕不可能。放到現在,則不過是給英雄、英模、烈士換個名稱,你要稱呼某個政壇大佬為大俠,則不啻要了他的命。

俠,本身就是來源於並立足於草根之中的,硬要抬進廟堂則毫無必要。老曹認為:俠的精神,就是輕財好義、扶危救困、一諾千金、不避生死。高尚一點就是: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們都應該有點“俠”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