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拐角:“消費券”和“彈性假日”如何抉擇?

​繼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之後,各地進一步明確落實消費刺激政策。浙江打出“組合拳”不僅發放消費券,同時鼓勵每週2.5天休假;廣西、南京、甘肅、江西、遼寧、濟南、寧波等地也各自發布相關消費券實施方案。一時之間消費補貼、帶薪休假成為了各界熱議的話題。

的確,被疫情隔離的市場急需一劑“特效藥”提振消費信心,恢復生產,穩住經濟基本盤。再看這一波消費券的聚焦方向,文旅消費是重要類別,其中有定向的鄉村旅遊券、賞花券,也有針對書店、電影院等文化消費補貼。加之部分地區推行2.5天小長假制,為大眾消費創造了“流動資金”和“休閒時間”。

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一首“考古”歌曲《我想去桂林》,歌詞曾經唱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出乎意料,美夢成真源自一場病毒大傳播帶來的全球疫情危機。

然而,如果抗疫成為常態化,無論是消費券還是彈性休假政策的刺激能讓市場復原速度比病毒跑的更快麼?試想一個極端場景,在星期五的下午,消費者手裡握著一把消費券,關於“有錢又有閒”的生活願望如願以償,接下來依然要面對的是生活的負重:無力支付的房租,每日欲增的家庭開支,失業風險,這樣的消費券恐怕只是“一次消費一次爽,一直消費吃不消”。

文旅消費券能讓市場跑多久?


經濟低迷時期採用消費券的做法向大眾“撒錢”已經成為國內外普遍做法。最早追溯到大蕭條時期的美國面向窮人發放“食物券”,至今延續,並發展成一項常規的貧窮救濟制度,向約4000萬美國人提供免費食品,領取人約佔美國總人口的12%。在上一個十年全球深陷金融危機之時,我國就推出過大規模的“家電、汽車下鄉”政策。雖然並未以“券”的形式發放,但通過政府的強力補貼有效撬動了農村消費市場。

對於現階段而言,文旅消費作為慾望需求顯然要延後於有效需求。人們首先是對生存狀態的集體關注,生活型的消費享受必然要有,即便沒有圖書券、賞花券、健身券等系列消費券的刺激,景區、文化場所恢復客流不過是時間和信心,況且,消費券的發放也並沒有覆蓋所有人,消費券的帶動作用未必得償所願。

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發現消費券的作用是刺激民眾購買力與消費慾望達到振興市場的目的。這意味著,消費券只是作為需求側的動力因子,又分為有效需求和慾望需求。有效需求是必須為此有的支付能力,來自個人工資的固定支出,比如房屋貸款等維持生活的花銷。


慾望需求就是滿足想象的支付能力,當經濟下行,人人自危,每個家庭都會趨利避害向內收緊。雖然此次的疫情危機和上述經濟危機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但讓消費券實現“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發揮其用武之地。

從率先發放消費券的城市來說,浙江、廣西、江西等都是旅遊大省,更具消費競爭力,發放消費券實則是短期刺激消費的一種手段。但是全國600餘座城市不可能各個發得起,又或者是敢不敢。雖然十年前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杭州通過發放消費券實現了經濟絕地反彈,但這種出現在教科書式的案例只能是優秀範本,城市有別,終需要結合實際,對於偏遠地區或小城市自然不可能“一發了之”。消費券的政策設計更不容忽視。

分階段發放,以消費時間差滿足消費需求。例如,2009年時杭州就曾在兩個月兩次向特定對象(主要為本市低保和困難家庭、企業退休職工、學生等)發放“消費券”,以生活剛需等生活用品,家電、手機等為主的第一階段和用於旅遊、文化、體育健身等消費的第二階段。通過制定分階段,定行業,劃人群的消費明細項,在過渡期重啟消費動力,但消費券僅作為一種定向支付憑證,不可能具備現金流的功能,消費券真正要重啟的是生產力,恢復生產,滿足就業,經濟才能回到正軌。

假日經濟會成為有力支撐麼?


每次需要刺激消費提振市場,長久隱身的“帶薪休假”就會自動上線,引發一波熱搜。如今,2.5天休假制度再度重提,是一時的“緩兵之計”還是長久打算做出的“方案預演”。

畢竟在面臨失業風險的當下,有一份工作已經且做且珍惜了,這一次或許是大眾主動擁抱工作而擱置假期的一次現實妥協。即便最理想的狀態,上有政策,企業執行,員工歡呼,但多出來的0.5天真的就能滿足一個小長假循環的消費需求麼。試想一下,三天小長假時,由於時間制約了行程距離,大多數消費者選擇周邊遊,近郊遊,但是全家總動員式的出行如同野外拉練,旅遊恐怕感受不深,往往身心經疲憊後還要再恢復工作狀態。如此對比,少了2.5天的小長假能提起人們多大興趣,最終過於柔性的政策只能成為又一波舊聞。

從專家對冠狀病毒的毒性特點及發展預測,這一場病毒危機至少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如果從應急之選,到2.5天小長假作為一項福利政策長久固定下來,真正落實為“帶薪休假”制度。那麼對於多出這0.5天的所帶來的經濟拉動效應才會逐漸顯現。時間提供了發展的機遇,相對於國外現實環境,人們開始更專注於國內旅遊、文化、藝術、體育、娛樂等相關產業發展,相對低的開放度和相對高的自由度,增強人們對未來預期的確定性,讓0.5天也能釋放其市場屬性。

有多少種假日需求就有多少種供給匹配,2.5天的假日消費習慣和雙休日相比會有什麼不同麼。

面向一:“宅經濟”的進一步加速

為什麼明明多出了半天時間,反而人們更傾向於宅生活了呢。首先不應忽略的是世界所處的疫情大背景,讓健康價值的迴歸,形成全民健康教育。在未來時間人們不僅要與病毒共存,並且也讓人們養成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日常習慣,更多時間的宅在家裡是最好的保護措施。

其次,宅經濟的另一個註解就是“在線經濟”,在線辦公、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遊戲、在線買菜……甚至直播賣飛機,被科技賦能的消費場景增量提升了宅生活真實感的娛樂、休閒體驗。所謂“雲生活”剛好發揮其最大價值。

面向二:智能化的公共資源讓部分城市崛起

城市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管理提供服務性及人口流動性,需要通過智能化的服務基礎設施來實現,例如智能測溫AR眼鏡、智慧餐廳的衛生防控、高清視頻技術帶來的智慧停車等智能化技術和數據分析,應用於後疫時期的城市管理及基礎設施服務上,為人們提供安全、放心的保障生活,那些最先致力於此的應用讓一些抓住機遇的城市得以領先發展。

如果說疫情之前,智慧城市還只是一張漂亮的規劃圖,那麼此後,從病毒危機到經濟危機,城市的防禦系統將智能的

得易於科技的維護。是的,如果用僅僅幾個月時間就蔓延至全球的的病毒危機,崩潰就是一個響指。各國反脆弱的戰略將是智能化的組織儲備、系統化的危機預案、資金應對。

面向三:轉角的期待

從時間上看,如果2.5天彈性假日真正取代雙休日,更像是一個消費拐角被時間賦能的不是惰性和滯後化,反而是效率的提升帶來城市運轉速度的加速。

產品端上不同品牌,不同品類重塑新產品滿足新消費。需求端,在智能技術的迭代讓我們有了充分時間認知學習並熟練掌握,越高的智能服務,越低的准入門檻,加強了直達消費者的能力。場景端娛樂化、便捷化升級,精準的場景營銷將成為線上和線下的關鍵連接。當然只有不斷湧現創新的製造端才能正讓陷入消費困局的各行各業扭轉敗局,好產品才是競爭力的核心。

無論是選擇給人們“發紅包”還是“放個假”,最終,讓消費者期待的不是無所謂的“買買買”,而是在安心放心的環境下帶來的消費滿足。疫情引發的連鎖反應早已超越了個人利益,而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大議題,如此看來,何種消費經濟不過是一廂情願,尋求平衡的發展或許才是病毒清晰的啟示。

— End —


本文作者 岑美玲子 小榮說執行主編

消費拐角:“消費券”和“彈性假日”如何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