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喚


野性的呼喚


作為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擁有眾多的影視改編版本,卻始終沒有出現一部合適的代表作。這其中固然有百年前原著的時代侷限性使然,對於視點的把握也是一個棘手的難點。


故事的絕對核心是狗狗巴克,但動物演員只會聽指令,不會演戲;人類演員自然會演戲,但他們只會干擾傑克·倫敦喻情於物的本意。


“老人與狗”所等待的,或許正是當下的時機:動作捕捉的CG動物們早已跨越了恐怖谷,凝固在育空地區的壯美景色,也不再是拍攝上的難關。


野性的呼喚


克服了技術限制的新版《野性的呼喚》,在敘事手段上有了顯著的提升,對原著也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尊重,毫無疑問地成為了迄今已來最好的版本之一。


但與此同時,作為20世紀福斯更名後的首部電影,《野性的呼喚》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有的可以避免(如創作理念的偏差),有的則是無法達成的遺憾。


儘管如此,迪士尼式的老少咸宜,再輔以古稀福伯的加持,2020版的《野性的呼喚》依然不失其可看性。


野性的呼喚


【概覽】

與《野性的呼喚》的PG分級相比,傑克·倫敦的原著要更加殘酷一些。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以巴克受到虐待為主。在當下的好萊塢環境中,想要在視覺上還原這些要素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用提迪士尼一以貫之的闔家策略了。


一方面,這反映了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與其社會進步性並不總是相符的——《亂世佳人》也是如此,馬克·吐溫也是如此;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這些文學作品也都是有著普適性與超越性的,足以跨越時代和文化背景的鴻溝,觸及不同讀者和觀眾之間的共通之處。


新版《野性的呼喚》的改編就極為成功;雖然沒有嚴格遵循小說的情節(如涉及美洲原住民的部分),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傑克·倫敦故事的精髓。


但對於20世紀/迪士尼來說,《野性的呼喚》的野心卻不僅於此——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反作用——20世紀福斯想令其變成自家的《奇幻森林》,卻沒有意識到“說話動物”與“人性動物”之間的細微差別;迪士尼已經在Disney+上線了同類型的《多哥》,若不是成本壓力,恐怕也不會對《野性的呼喚》太過上心。


種種妥協之後,大獲全勝的或許只有福伯;這是他在一年裡第二次與狗狗親密接觸了——在《愛寵大機密2》的宣傳期,還能看到福伯的長髮造型——甚至連狗狗的造型都很相似。


野性的呼喚


【製作】

無論是迪士尼還是20世紀工作室,對CG動物都毫不陌生:前者在經典動畫的重製浪潮中,先後有《奇幻森林》《獅子王》這樣的技術成就,後者則祭出了安迪·瑟金斯“不做人”的《猩球崛起》三部曲。


但就投資高達1.35億美元的《野性的呼喚》而言,使用CG來塑造主角卻並不能說是個很好的主意。僅Disney+自己就有CG搭臺的《小姐與流浪漢》和使用真實動物的《多哥》,考慮到二者的投資和收穫的評價,孰優孰劣顯而易見。


然而,惜時如命的好萊塢,是不會為了一個百歲高齡的故事,去花上幾年時間馴狗馴狼的——眼裡只有效率沒有專注,斷然是拍不出“狗圖騰”的。


《野性的呼喚》的巴克是CG生成(原型為聖伯納和牧羊犬的混種,與《一條狗的使命》相同),動作和表情則來自真人演員泰瑞·諾塔裡。憑藉豐富的表演經驗和技術積累,巴克顯得極其富有表現力,在大量的CG動作場景中能夠成功傳遞驚險感,也避免了使用真實動物的潛在倫理問題。


然而,過多的面部表情,也大大降格了故事的可信度。邁克爾·格林的劇本本就調低了傑克·倫敦在原著中所展露的狂野和複雜性,從敬畏生命和自然降格到了“人狗情未了”;而CG動畫師和泰瑞·諾塔裡的表演,又為巴克賦予了過度的人類特質,甚至更近似於迪士尼標配的卡通形象,而非一隻真正的、富有獨立靈魂的狗。


《野性的呼喚》所蘊含的,是對無法理解之存在,所作出的外在的人性化解讀。而過多的人工痕跡,對於一個想要回歸自然的故事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野性的呼喚


【表現】

最適合《野性的呼喚》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在充滿迷惘和乏味的90年代,對自然和野性的熱愛或許可以激發更大的熱情與迴響——若能找回《秋日傳奇》時期的導演愛德華·茲威克,甚至喚回已逝的作曲大師詹姆斯·霍納,這一版的《野性的呼喚》興許真的能夠變成它想成為的動物史詩。


來自《馴龍高手》的導演克里斯·桑德斯倒也不是什麼糟糕的選擇;很多同行在從動畫電影轉行真人電影時並非一帆風順——比如皮克斯元老之二的安德魯·斯坦頓和布拉德·伯德,大方地坑掉了迪士尼的《異星戰場》和《明日世界》——他對CG技術的熟稔,並未阻止電影找到強有力的敘事動力(畢竟《馴龍高手》系列就對劇本有很高要求)。


然而,讓老司機翻車的果然還是CG:近景和特寫鏡頭中的巴克效果尚可,一旦涉及到中遠景和快速動作場景,CG渲染的質量就迅速下降到了惱人的程度,質感和清晰度的降低使本就誇張的表情和形態迅速卡通化,也沒能給出與真人演員,尤其是福伯的表演相稱的反應。


說到福伯,作為巴克最後一個主人桑頓,他在影片進行近半時才出場,但毫無疑問地成為了頂樑柱一樣的存在,讓“大表哥”丹·史蒂文斯和凱倫·吉蘭的表演就像是紙片人一樣滑稽。早在《星球大戰》時代,福伯就曾有過令人信服的無實物表演和與非人類角色的對手戲,而年近八旬,也依舊寶刀不老。


毫不誇張地說,《野性的呼喚》所有高光時刻,都來自於他外粗內柔的演出。


同輩的好萊塢男星中,傑克·尼科爾森已經息影整十年,達斯汀·霍夫曼和摩根·弗里曼,以及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在《愛爾蘭人》之前,也有近10年沒有拿得出手的主演電影。


“看一部少一部”的說辭雖然已經用到濫,但福伯質量極高的表演依然令人稱道。


野性的呼喚


【總結】

除了動物特效的過火之外,《野性的呼喚》最大的缺憾就來自其野心。儘管CG效果活躍到讓人分心(與去年集體面癱的《獅子王》對調一下或許效果更好),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御用攝影,賈努茲·卡明斯基在捕捉自然風光上的成就依然值得肯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緩解了故事編排上的失衡。


相比之下,電影較小的敘事空間,與無處不在的PG級煽情之間產生了一種古怪的化學反應,約翰·鮑威爾平淡的配樂也未能將其中和。


儘管如此,新版的《野性的呼喚》不失為一部合格的文學經典改編電影;無論是拉小孩入坑重讀原著,還是為家長提供視覺素材引發懷舊情緒,福伯和CG狗狗的搭檔皆可勝任。


但比起人工雕琢的精美畫面,倘若能夠找到一人一狗的真實勇氣,這才是對“野性呼喚”的真正回應。


野性的呼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