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近日,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經典電視劇《康熙王朝》,剛好又看到周培公平叛察哈爾王,收復陝甘總督王輔臣這一劇集。每當看到這一段的時候,都是頗有感觸的。周培公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為何康熙王朝第一重臣周培公為何由寵至衰?

據史料記載: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生於1632年(明崇禎五年),湖北荊門人。

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周培公

周培公十歲左右的時候,父母雙亡,父親在李自成時期就戰死了,後期在官府做小吏,幫權勢貴族出謀劃策。周培公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深得其恩師伍次友的賞識,因而伍次友寫了一封舉薦信給朝廷,但是他依然想憑藉自己的能力考上科舉。要是在如今的社會,估計很多人早已將此信奉為至寶。但周培公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在自己窮困潦倒之時,因還一碗豆腐腦的恩情,用舉薦信的背面,為伸冤的鎖兒寫了一份狀紙。其實,當時就在這個劇情,深深被周培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試問,在如今有幾人能有這份胸懷和坦蕩。

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窮困潦倒的周培公

是金子總會發光,在他給別人打開一扇希望之門的時候,上天也給他打開了一扇窗。他的才能最終沒被埋沒,還是被曠世奇主康熙所賞識、所重用,逐漸成為康熙身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臣。

有一種恩情,叫知遇之恩,有一種精神,叫精忠報國。

在吳三桂等三藩造反之時,康熙也心神大亂。是周培公,當時站出來,一是穩住了皇上的心神,二是及時做出了臨時決斷,真可謂是猝然臨之而不驚。就這,估計也夠我等凡人修煉數十載。

為報康熙的知遇之恩,也算是臨危受命,接受朝廷冊封的撫遠大將軍。周培公在整頓軍紀的時候,其睿智真是展現的淋漓盡致。一是憑藉鐵血手腕,將點卯遲到的、給孝莊太后梳了十八年頭的二等侯及其從眾斬首,以明軍紀。二是一個善意的謊言,稱將察哈爾王私藏黃金一千萬兩的一半分發給得勝的歸來的將士,頓時軍心大振,不消幾時就打敗了察哈爾王的叛軍。

在攻打陝甘總督王輔臣的時候,依然保持頭腦的清醒。清醒的是,他勝不驕,不急躁,運籌帷幄,靜等四十門紅衣大炮到達之時,方才以最小的傷亡攻下虎嶺要塞。清醒的是,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依然保持對百姓、對生靈的憐憫。下令停止炮擊,隻身犯險,以巧舌遊說王輔臣,既避免了平涼城不被炮火屠城,也為康熙王朝保留了一份生力軍。相信要是沒有吳三桂的叛亂,也許他今生也無緣軍旅生涯。但當手握權利,手握重兵的時候,心裡還裝著平涼城幾十萬的百姓。也許是出身貧苦家庭,對生靈更多了幾分仁愛。

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周培公攻打平涼城

其實,在我看來,周培公心中裝著對百姓的仁愛之心,才是對康熙最好的感恩,才是對朝廷、國家最好的報答。

但是,不是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周培公也不外乎如是。一個人有才能,容易被嫉妒;一個有才能又居功至偉的人,那麼更容易被陷害、被猜忌。在他與吳三桂大決戰的時候,被調回北京,將不世之功讓給了副將圖海。這就是周培公由由寵至衰的開始。

在朝廷需要滿族權貴的團結,在朝堂需要上下一心的時候,周培公不得不成為了權利鬥爭的犧牲品。在電視劇中,這一段過的很快,轉眼周培公被朝廷發配到盛京十一年。雖為了保護周培公的安全,但也是為了在盛京更好的監視他。相比於劉邦、朱元璋等皇帝殺掉有功之臣,周培公一個好一點的結局是,保住了一條性命,會讓大家頓時覺得一絲絲涼意吧。當康熙再次看到他時,他已經病入膏肓。1701年,周培公在盛京逝世,享年69歲。

當週培公離開人間的時候,康熙還破例停朝一次為亡靈守夜。令我最感動的是,在周培公發配到冰天雪地的盛京十一年,他查閱各種典籍和史料,繪畫《皇輿全覽圖》送給康熙皇帝。周培公窮盡餘生之力,繪畫的《皇輿全覽圖》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地圖”,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最精最全之圖”。當畫卷展開的那一剎那,相信絕大多數觀眾都會為之敬仰,為之驚歎。

周培公,康熙王朝彪炳千古的第一重臣

周培公鉅作《皇輿全覽圖》

在一個王朝大廈將傾、風雨飄搖的時候,周培公為報知遇之恩,披荊斬棘,力挽狂瀾,剿平叛亂;在人生走上權利頂峰的時候,周培公依然心懷將士安危,心中裝著千萬百姓;在人生走向低谷的時候,也不忘以自己微薄之力,為國家舉薦棟樑之才(姚啟聖),為國家統一建言獻策,為大清歷史抒寫了極其輝煌的一頁。

周培公,一位在彪炳千古,高山仰止的歷史人物,各位讀者,你們怎麼看呢?請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