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塞罗那谈谈“吃”的那些事儿。

谈起西班牙,人们总是会首先想起“热情

”二字,巴塞罗那尤其如此。

去过那里的人们也知道,这般形容并没有偏差。大多数人对这座城的记忆是彩色的,蓝色的大海、金色的沙滩、还有光怪陆离的高迪建筑,都将这座城市用最明媚的颜色勾勒了出来。

在巴塞罗那谈谈“吃”的那些事儿。

于我,巴塞罗那是个有温度的城市。

到了西班牙后,这里人们总是向我传递着一种闲适而快乐的心情,仿佛生活中并没有什么郁闷之事。而这里的食物与西班牙人的热情性格一样,明朗而强烈,能够给予人强大的味蕾冲击,让人印象深刻。

西班牙火腿

到了西班牙,不得不说的就是火腿。无论是高端的饭店,或是地铁站的早餐车,甚至是菜市场的摊位上,都能看到火腿的身影。

在西班牙较常见的是Jamón(后腿),将连蹄带骨的整个生猪腿在低温下以海盐腌制,然后送往储藏窖,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脱水、风干后成熟,简单自然但滋味丰富。

在巴塞罗那谈谈“吃”的那些事儿。

在巴塞罗那的街头,我有幸体验了两种火腿的吃法。

一种是常见的传统吃法,即由专门的切刀将火腿削成薄片,配着硬面包或是沙拉食用。在巴塞罗那兰布拉大道上的波盖利亚市场中,我找到了一个满是各类火腿的摊位,摊主贴心地告诉我,要选择油花密而多的火腿,吃起来更香。我按照摊主的建议,选了一袋火腿,小心翼翼的干嚼了一片,一种咸咸的油香味随着咀嚼越来越强烈。

盐和时间将油腻的肥油变成了鲜美的宝藏

另一种是在街头一家卖火腿的小店尝到的。他们将不适合切片的火腿处理成较小的方块,装在厚油纸做成的纸卷筒里,仿佛一个“火腿蛋筒”,卖的便宜,也很是有趣。火腿块韧劲很足,不如片状那么好吞咽,生味儿更加强烈,吃了几块就有些腻了。但对于喜好火腿的人来说,闲来嚼上一两块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巴塞罗那谈谈“吃”的那些事儿。

西班牙海鲜饭

西班牙海鲜饭的原名为Paella,读音与巴埃拉相似,是与法国蜗牛、意大利面齐名的西餐三大名菜之一

。传统的Paella以西班牙产的艮米为原料,用浅口的大圆双耳锅为容器烹饪而成。金黄色的米饭里点缀着虾仁、螃蟹、黑蚬、蛤、牡蛎、鱿鱼等各类海味,鲜香至极。在西班牙街头,除了常见的金色paella,还有不少店会售卖加了墨鱼汁的黑色海鲜饭。

在巴塞罗那吃上一顿正经的paella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饭店里的paella通常是两至三人份,而且还需提前预定才能享用。那天下午,为了吃上一顿正宗的海鲜饭,我跑遍了手机里收藏的好几家店,都被告知没有预约、不能接待。

最终,在一场乌龙中,我在住宿酒店旁边的一家小馆子如愿以偿的买到外带版的paella。当时在订餐时,我选择了菜单上的一人份,可付款时我才知道,海鲜饭虽然印着单价,但默认都是两份起点。店主见我是第一次到访巴塞罗那,便大方地提出“请客”。我有些不好意思,便又点了几分小吃,才心满意足地拿着海鲜饭回了宾馆。

我对Paella“热情”的印象大概就是始于此处。趁热吃上一口,鲜亮而强烈的味道,又为这个城市增色不少。

在巴塞罗那谈谈“吃”的那些事儿。

tapas

tapas是西班牙以一款特色小吃,听起来神秘莫测,实际却十分简单。tapas直译过来便是“盖子”,通常是由一块小小的硬面包配上火腿、三文鱼、小咸菜等组成的冷盘小吃,的确像西餐版的“盖浇面包”,一口便能吃上一个,十分方便。

据传,发明tapas的本意便是“图方便”,是为解决旅客无暇吃饭而形成的,一口就能解决一顿饭。

西班牙人以慵懒闻名,吃饭的时间也的确很晚。在巴塞罗那的餐馆里,傍晚的“happy hour”是tapas最常出现的场景。人们点上若干小食,端上几杯红酒或是桑格利亚,便能嬉笑寒暄到夜幕降临。

在前往巴塞罗那之前,一位马德里的本地女孩嘱咐我一定要试试tapas,再配上一杯热情洋溢的桑格利亚酒,告诉我这才算是到过了西班牙。我接受了她的安利,简单享受了一次西班牙的“happy hour”。tapas的味道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印象,但那杯充满热带水果香气的桑格利亚酒倒是让我喜欢极了。

我暗自猜想,或许那杯酒和微醺的气氛,才是不少年轻人吃tapas的目的所在吧。

在巴塞罗那谈谈“吃”的那些事儿。

在我心目中,巴塞罗那是代表日光的城市,鲜艳、热情、强烈,却又完美地保存了自然的味道。

无论是高迪的建筑,或是街边的饮食,西班牙人总是擅长以大自然为蓝图,任意组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色彩。拿着那一卷火腿,我行走在明媚的街头,和来往的行人相互点头问好,自由的味道从未如此强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