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保險的想法十有八九是錯的,這5條建議驚醒夢中人

據我觀察,自從《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熱播後,身邊好多朋友都跑去買保險了。畢竟現實世界不一定有藥神,但保險才能在關鍵時期給我們救命錢。但買歸買,被坑的其實還不少。有的朋友跟我吐槽身邊熟人賣的保險不知如何退,有的擔心網上保險無法理賠,有的發了五份保單來問我有沒有被坑,有的甚至都分不清自己投的保險能賠哪些,賠多少。

買保險是個技術活,如果準備工作不到位,耳根子又軟,很容易稀裡糊塗就被身邊賣保險的熟人帶進去了。然後買完之後發現,買的不對,買了不能賠,所以很多人聽到保險就會說這麼一句話:保險都是騙人的!

其實,這種想法也不是空穴來風的。

你買保險的想法十有八九是錯的,這5條建議驚醒夢中人

首先,保險的銷售渠道非常多:

個險代理人、銀保渠道、保險代理中介、保險經紀公司、網銷渠道,……

打開電視、走進電梯、拿起電話,保險產品出現在你生活的每個角落。

保險產品的種類就更多了:

重疾險、意外險、醫療險、壽險、兩全險、年金險、教育金……還有各種花式雜交型,每一種後面至少對應上百款產品,嗯,幾萬種產品夠你選一年的。

如果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配置原則,一頭扎進這麼多產品和銷售渠道里,基本上兩隻腳都已經踏進了坑裡,等著當韭菜被收割了。

記住以下這幾個點,基本可以避免90%的坑。

(1)保障在前,理財在後。

保險的本質是風險管理。它的核心功用是風險轉移,而不是財富增值。爸媽資金充裕,已經把自己的保障做足的情況下,給孩子存點教育金,完全沒問題。中年人做好了疾病和壽險保障,想要更好的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配置一點養老金也沒毛病。但,問題就是,很多人都連基本的重疾保障和意外保障都沒做好的情況下,就稀裡糊塗的買了一堆年金險、分紅險。等到發生意外或不幸患病了,翻出保單,發現竟然沒有能賠的。

從配置順序上來說:保障型產品應該配置這幾個,如重疾險、意外險、壽險、醫療險。一場重大疾病,治療費用幾十萬是很正常的事,這種大坑,一定要提前填好。

理財型產品如年金險、分紅險可以酌情配置,但一定要在保障型產品已經配置到位的基礎之上。

你買保險的想法十有八九是錯的,這5條建議驚醒夢中人

(2)先大人後小孩,愛他就先保護你自己

很多人第一次瞭解保險就是在生孩子之後。面對溫柔脆弱的小生命,覺得再多的防護都不為過,所以很多家庭的第一份保單是買給孩子的。孩子的保險應該買,但優先級不是第一位的。孩子生病,大人心疼,但我們還有繼續掙錢給孩子治病的能力。說的再嚴重些,孩子不幸身故,大人傷心,但生活還可以繼續。如果劇情反過來,可能就無解了。在大人尚沒有足夠保障的情況下,就給小孩購買高額的年金保險,和保額過高的人壽險,這種做法,錯到離譜。

同理,夫妻之間,也不是誰家庭地位高先給誰買,而是誰掙錢多誰優先。在預算一定的情況下,優先給掙錢較多的那位配置保障。

(3)不迷戀返還型,羊毛出在羊身上

代理人經常說這句話:有病賠錢,沒病返本。

說的就是返還型保險。聽起來很好,我當時也心動了。但後來發現,同樣的保額,返還型可能比消費型貴出一半甚至更多。呵呵,羊毛果然都出在羊身上。

保險公司有個重要的角色——精算師,決定著產品的保障範圍和定價。承諾返還給你的每一分錢,他們都會幫你算在你每年多交的那一部分保費裡。所以,你領的錢就是你這些年自己多交的,不是白賺的。

你買保險的想法十有八九是錯的,這5條建議驚醒夢中人

(4)別迷信大公司,產品好才重要

如果你瞭解保險行業的運營機制,你會發現這個做風險管理的行業,也把自身的風險管理的也很好。反正我看了一圈下來,再小的保險公司背景都深厚的嚇人。所以,不存在小保險公司的產品就不靠譜的說法。

不過,大公司因為盤子比較大,積澱深厚,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務也更為豐富。相應的,保費也會略貴一些,所以大小公司的產品都是可以購買的,在理賠上也不存在小公司理賠更難的的問題,都可以放心購買。

(5)網上投保也OK,放心買

上文提到,保險產品的銷售渠道很廣,但是,不管通過哪個渠道購買,最後都是跟保險公司直接簽訂的合同。線上投保的電子保單跟紙質保單都是有法律效應的,保險公司只認保單,不會因為購買渠道不同在理賠時區別對待。

你買保險的想法十有八九是錯的,這5條建議驚醒夢中人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配置保險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做伸手黨。

很多基本概念,產品介紹,網上都有大把大把的資料。但就是有那麼一部分人,等著別人來告訴自己。

不看產品條款,不分析自己需求,只想找人推薦一款最便宜(優秀)的保險產品,抱著這個想法的人,是最容易忽悠的。

伸手黨真能要來別人專業的解答嗎?不,他們就是保險市場一茬又一茬鮮嫩的韭菜。

我是維尼保小課堂,普及保險知識,掃清保險的知識盲區,為您購險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