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要走下神壇?

這是一個人設崩塌的年代,因為一次小的失誤就可能抹平你往日的種種榮光。

網絡時代,個人的行為很容易被放大,你的優點、缺點都會無死角的暴露下輿論的視線下。聖經中有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巴菲特要走下神壇?


這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

人生的悲哀在於,你積累一輩子的好名聲卻因為晚年做的一兩件事情而崩塌。

李嘉誠如此,巴菲特或許也如此。

近幾年我們常能聽到“巴菲特尚能飯否?”的言論。而本次疫情也給了很多人這樣質疑的理由。給了“股神”的名頭,就堵死了犯錯誤的空間。彷彿每一次錯誤都是要下神壇的理由。

生而為人,很多人大概忘記了,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短期的勝負並不能說明什麼。好如2015年的樂視網於華誼兄弟,5年過去了處境如何?

企業如此,人也如此。

疫情之下,盯著巴菲特的人越來越多,他的每一筆買進和賣出都成了津津樂道的話題。從2月多抄底航空股以來,買在半山腰一直都是外界對巴菲特貼上的標籤。

直到最後“割肉”航空股,這一虧損坐實。很多人才很輕蔑的說到:市場沒有“神”。

的確,巴菲特從來都沒有承認過自己是“股神”,所謂每年去奧馬哈的朝聖也是大多數投資者的個人行為。他們總想在股東大會上聽到巴菲特的投資邏輯。


巴菲特要走下神壇?


其實,巴菲特早就說過,我希望持有一隻優質的股票,直到永遠。

那麼,如果你一直信奉這句話,你從很早就買格力、美的、茅臺、萬科這樣的股票,你怎麼會賺不到錢呢?

萬科最牛的散戶劉元生,最初以400萬的價格買入萬科的股票,到2018年最高峰時,這筆股票的價值超過了45億。

這就是巴菲特投資的真諦。

當然,也有人笑巴菲特錯過了2010年之後的科技股以及2008年以來的美股大牛市。只是他們忘記了股市有風險。

做過股票的都知道,當一個人的資金量足夠大的時候,每一筆買入和賣出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你的每一筆賣出和買入對於成交價格都有一定的影響。

巴菲特用真實的經歷告訴了我們複利的重要性,只是大家都當了耳旁風。

翻閱巴菲特的投資歷史,他也只有在2001年、2008年以及2020年有過虧損,而這三個年份都有不可抗拒的因素。

巴菲特曾經說過,要和你自己的國家一起成長。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你還想每一筆都賺?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現實的。

巴菲特要走下神壇?


近期,有媒體翻出了2月是採訪巴菲特時他對於航空股的評價,他當時說他不會拋售航空股。可是轉眼到了4月,他連最鍾愛的銀行股都拋售了。其中還有3月初3億美元抄底的紐約梅隆銀行股票。

最後媒體給他算了一筆賬,計算出他這一波增持在航空和銀行股上的虧損大概是48%左右,而他的總體持倉虧損為19%,換算成美元是465億美元,折算成人民幣是3255億元。

那麼,今年以來道瓊斯工業指數跌幅是多少?答案是16.89%;納斯達克指數跌幅是多少?答案是9.13%。且從目前的情況看,不排除指數進一步下跌的可能。

其實,算了這麼多。沒有媒體報道自去年以來巴菲特的現金持有比例創出了歷史新高,達到了1200億美元。也沒有人報道巴菲特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在公開場合報道股票市場太貴的言論。

市場大跌,而巴菲特手中還有很多現金,這似乎是市場不太關注的焦點。

時至今日,其實很大一部分人對於名聲都看開了,他們不願意為名聲所累了,如地產商潘石屹,他認為房價貴幾乎賣掉了所有的資產,任憑輿論對他的排山倒海,而他一心就想學個編程,當個木匠。

其實,市場上沒有神,也不存在所謂的神,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在市場上屹立不倒,只是因為他犯的錯誤要比普通人少很多。那些常問巴菲特尚能飯否的,請先看看自己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